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探究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替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饲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效果,探讨了穗花狐尾藻添加量依次为0(对照)、15%(A1)、30%(A2)、45%(A3)和60%(A4)的5种饲料对刺参幼参[(1.66±0.61) g]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A4组刺参的增重率(GR)显著高于其他4个组(P<0.05),刺参成活率最高,达到了97.78%;A4组刺参的粗蛋白含量最高(50.92%),显著高于A0、A1和A2组(P<0.05);A3组刺参的淀粉酶活力最高(0.83 U/g prot),显著高于A0、A1与A2组(P<0.05);A4组刺参的蛋白酶活力最高(1.62 U/g prot),显著高于其他4个组(P<0.05)。结果显示,穗花狐尾藻能够促进刺参生长。因此在刺参饲料中添加穗花狐尾藻,以替代资源日益匮乏的鼠尾藻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为16-18℃时,将平均体重为(60.75±0.32)g的仿刺参(Apostichhopus japonicus)饲养在150 cm×120 cm×60 cm的水箱中,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酵母,使7组饲料中硒的浓度分别为0、0.20、0.40、0.80、1.60、3.20和6.40 mg/kg,进行为期28 d的生长实验,并对其体壁、消化道、呼吸树、肌肉等不同组织消化酶活力、免疫酶活力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水平的外源硒对仿刺参生长、相关酶及体内硒含量的影响,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仿刺参体内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适宜浓度的硒提高了仿刺参的成活率(最高达100%)、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蛋白酶(35.13 U/mg prot)和淀粉酶(0.51 U/mg pro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45倍和2.07倍。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各组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仿刺参各组中的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机硒的提高倍数大于无机硒,说明富集到体内的硒以有机硒为主。研究表明,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的养殖效果最佳。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营养学内容,为仿刺参健康、高效、可持续养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为16-18℃时,将平均体重为(60.75±0.32)g的仿刺参(Apostichhopus japonicus)饲养在150 cm×120 cm×60 cm的水箱中,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富硒酵母,使7组饲料中硒的浓度分别为0、0.20、0.40、0.80、1.60、3.20和6.40 mg/kg,进行为期28 d的生长实验,并对其体壁、消化道、呼吸树、肌肉等不同组织消化酶活力、免疫酶活力进行测定,探讨不同水平的外源硒对仿刺参生长、相关酶及体内硒含量的影响,并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仿刺参体内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适宜浓度的硒提高了仿刺参的成活率(最高达100%)、消化酶和免疫酶的活性,蛋白酶(35.13 U/mg prot)和淀粉酶(0.51 U/mg prot)的最高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45倍和2.07倍.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各组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仿刺参各组中的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有机硒的提高倍数大于无机硒,说明富集到体内的硒以有机硒为主.研究表明,硒浓度为0.80-1.60 mg/kg时,仿刺参的养殖效果最佳.本研究丰富了仿刺参的营养学内容,为仿刺参健康、高效、可持续养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虎斑乌贼养殖过程中,社会等级因素存在下优势大个体对劣势小个体的生长是否产生胁迫影响,本实验在室内小网筐(Φ=60 cm,高20 cm)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了不同规格(大规格L:体质量为4~5 g,中规格M:体质量为2.5~3.5 g,小规格S:体质量为1~2 g)的虎斑乌贼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LMS比1∶1∶1)条件下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耗氧率、排氨率和代谢酶(ATP酶、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的变化,培养时间40 d。结果显示,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特定生长率,各组乌贼特定生长率排序:LMS-M(3.12±0.35)%/dM(5.21±0.24)%/d,LMS-S(1.39±0.28)%/dS(4.37±0.42)%/d;养殖10 d,单一规格养殖组和混合规格养殖组乌贼成活率差异不明显,从20 d开始,混合规格养殖组成活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养殖40 d各组乌贼成活率排序:LMS(41%±5.35%)M(60%±4.58%)L(61%±6.43%)S(63%±5.57%);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耗氧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耗氧率,各组乌贼耗氧率排序:LMS-M[(0.48±0.03)mg/(g·h)]M[(0.69±0.02)mg/(g·h)],LMSS[(0.75±0.04)mg/(g·h)]S[(0.94±0.04)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排氨率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排氨率,各组乌贼排氨率排序:LMS-M[(0.057±0.004)mg/(g·h)]M[(0.082±0.007)mg/(g·h)],LMS-S[(0.085±0.007)mg/(g·h)]S[(0.135±0.007)mg/(g·h)];单一规格养殖和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ATP酶、丙酮酸酶和己糖激酶活性差异不明显,但混合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3种酶活性明显低于单一规格养殖组M和S乌贼,各组乌贼ATP酶活性LMS-M[(1.25±0.16)U/mg prot]M[(2.74±0.26)U/mg prot],LMS-S[(0.77±0.11)U/mg prot]S[(1.94±0.09)U/mg prot];各组乌贼丙酮酸酶活性HET-M[(51.14±6.24)U/mg prot]M[(78.05±8.38)U/mg prot],LMS-S[(27.94±6.65)U/mg prot]S[(55.92±2.81)U/mg prot];各组乌贼己糖激酶活性LMS-M[(10.71±1.24)U/mg prot]M[(23.59±1.67)U/mg prot],LMSS[(5.91±0.83)U/mg prot]S[(13.82±1.66)U/mg prot]。研究表明,在混合规格养殖条件下L乌贼对M和S乌贼的正常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对养殖十分不利,因此在人工养殖虎斑乌贼的过程中,要定期地挑拣分级,保证规格的均一性,以减轻大个体乌贼对小个体乌贼的胁迫作用,进而提高乌贼养殖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以刺参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肠道组织结构变化为评价指标,通过42 d的养殖实验,研究了在基础饲料(空白组)中添加20%生物胶为粘合剂制备粘性饲料(粘性饲料对照组),通过添加浒苔干粉(浒苔组)、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组)、中草药(中草药组)3种投入品对浅海筏式网箱养殖刺参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散失率方面,粘性饲料比空白组饲料散失率降低33.42%,添加浒苔干粉、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对饲料散失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长方面,中草药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41.50±1.39)%和(0.82±0.02)%/d,显著高于其他4个实验组;在存活率方面,微生态制剂组和中草药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粘性饲料对照组。其中,中草药组存活率最高,达到(94.03±2.28)%;在消化酶活性方面,浒苔组、微生态制剂组和中草药组的淀粉酶活性分别在第10、20、30天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1.70±0.05)、(1.60±0.04)、(1.77±0.04)U/mg prot;粘性饲料对照组的蛋白酶活性波动最大,其活性在第10天达到峰值为(1.78±0.09)U/mg prot;空白组、粘性饲料对照组和浒苔组的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实验周期内中草药组的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持续上升,而微生态制剂组刺参的纤维素酶活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值为(0.14±0.01)μg/g·min;肠道组织结构方面,粘性饲料对照组的肠道黏膜上皮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浒苔组的肌肉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中草药组和微生态制剂组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分泌旺盛。研究表明,通过添加生物胶所制作的粘性饲料可显著降低饲料散失率,添加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可显著提高网箱养殖刺参的成活率,并显著提高刺参个体的消化酶活力和增重率,添加浒苔对刺参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刺参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肠道组织结构变化为评价指标,通过42 d的养殖实验,研究了在基础饲料(空白组)中添加20%生物胶为粘合剂制备粘性饲料(粘性饲料对照组),通过添加浒苔干粉(浒苔组)、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组)、中草药(中草药组) 3种投入品对浅海筏式网箱养殖刺参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散失率方面,粘性饲料比空白组饲料散失率降低33.42%,添加浒苔干粉、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对饲料散失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长方面,中草药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41.50±1.39)%和(0.82±0.02)%/d,显著高于其他4个实验组;在存活率方面,微生态制剂组和中草药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粘性饲料对照组。其中,中草药组存活率最高,达到(94.03±2.28)%;在消化酶活性方面,浒苔组、微生态制剂组和中草药组的淀粉酶活性分别在第10、20、30天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1.70±0.05)、(1.60±0.04)、(1.77±0.04) U/mg prot;粘性饲料对照组的蛋白酶活性波动最大,其活性在第10天达到峰值为(1.78±0.09) U/mg prot;空白组、粘性饲料对照组和浒苔组的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实验周期内中草药组的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持续上升,而微生态制剂组刺参的纤维素酶活性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值为(0.14±0.01) μg/g·min;肠道组织结构方面,粘性饲料对照组的肠道黏膜上皮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浒苔组的肌肉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中草药组和微生态制剂组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分泌旺盛。研究表明,通过添加生物胶所制作的粘性饲料可显著降低饲料散失率,添加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可显著提高网箱养殖刺参的成活率,并显著提高刺参个体的消化酶活力和增重率,添加浒苔对刺参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换水率和密度对刺参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日换水率(0、10%、20%、30%和100%)和养殖密度[0.980±0.008、1.760±0.005、2.810±0.007和(3.640±0.006)kg/m3]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率和养殖水质的影响,养殖试验首先在非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测定各组刺参综合特定生长率(ISGR)及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日换水率为10%和20%处理组的ISGR分别达到每天(1.330±0.161)%和(1.410±0.1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密度养殖试验证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ISGR逐渐降低,分别达到每天(0.610±0.500)%,(0.570±0.030)%,(0.560±0.045)%和(0.320±0.040)%,各组换水率及养殖密度组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均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波动;养殖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试验组刺参的ISGR高于非循环水养殖组,可达(0.130±0.007)%,且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0.020 mg/L以下,而非循环水养殖的分别积累到(0.600±0.015)mg/L和(0.076±0.002)mg/L。研究表明,在换水率15%,养殖密度(2.810±0.007)kg/m3的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水质稳定,刺参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大黄鱼运输的适宜条件,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0.12±0.03)g的大黄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采取析因设计,设3个运输密度(2、4和8 g/L)和5个运输盐度(5、10、15、20和25),共计15个处理组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盐度运输条件下,大黄鱼幼鱼皮质醇、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经过水温16.5℃、10 h的运输,统计各组的死亡率,测定各组水中总氨氮含量。结果显示,在运输结束后,4和8 g/L密度组死亡率(1.33%、2.63%)显著高于2 g/L密度组(0.77%),盐度25组死亡率(0.44%)显著低于盐度10、15组(1.94%、1.67%),盐度10、15组死亡率显著低于盐度5组(2.72%),各组水中总氨氮含量较运输前(0.15 mg/L)均显著升高,各密度组水中总氨氮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密度组总氨氮含量高于低密度组,8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1.63 mg/L)显著高于盐度15(1.38 mg/L)、盐度20(1.34 mg/L)和盐度25(1.31 mg/L)组,4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1.31mg/L)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2 g/L密度条件下盐度5组水中总氨氮含量(0.83 mg/L)显著高于盐度25组(0.49 mg/L);运输胁迫导致各组皮质醇含量均较运输前(6 476.35 ng/L)显著升高,各组间皮质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糖元含量均较运输前(4.37 mg/g prot)显著降低,运输后各组间糖元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乳酸含量均较运输前(0.57 mmol/g prot)显著升高,运输后各密度组间乳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3个密度下盐度5组乳酸含量(1.91、2.02、1.76 mmol/g prot)均显著高于盐度20(1.55、1.21、1.69 mmol/g prot)和盐度25组(1.36、1.44、1.26 mmol/g prot),盐度10组乳酸含量(1.77、1.83、1.60 mmol/g prot)显著高于盐度25组(1.36、1.44、1.26 mmol/g prot)。研究表明,较高的运输密度和较低的盐度会加重大黄鱼的应激性反应,在本实验条件下,规格为0.1 g左右的大黄鱼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8g/L,盐度不宜低于5。  相似文献   

11.
绿色渔船是渔船未来发展必经之路,对渔船进行中剖面结构优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可使其符合渔船发展趋势。采用改进蚁群算法对海洋渔船中剖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选取纵向构件的板厚、剖面积、件间距等18个构件尺寸作为设计变量,建立以单位长度中剖面纵向构件质量轻量化的目标函数,根据《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2015)》提取总纵强度等8个约束条件,从而建立海洋渔船中剖面结构优化数学模型。改进的蚁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计算,结果显示:43 m流刺网渔船的中剖面纵向结构舱段长度的质量共减轻12. 43%,且改进后的蚁群算法更为适用于渔船结构优化设计。经过中剖面结构优化的渔船自重明显变轻,载货量增加,渔船经济性得到改善,渔船的能效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2.
稳定高效运行的生物滤器是循环水系统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生物滤器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该文分两部分对进水pH对流化床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1)针对流化床生物滤器挂膜启动阶段进行研究,研究在自然挂膜情况下,不同进水pH(7. 0、7. 5、8. 0、8. 5)对流化床生物滤器启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滤器在pH 7. 5时启动时间最短,50 d左右便能够稳定运行,而且在此pH条件下生物滤器对TAN、NO2--N的去除效率最高。(2)生物膜成熟后,针对稳定运行的生物滤器进行试验,研究不同pH(7. 0、7. 5、7. 7、8. 0、8. 5)对生物滤器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物滤器在pH 7. 7时,对TAN的去除速率最高,达到(0. 58±0. 02) mg/(L·h)。另外,生物滤器在pH 7. 5时对NO2--N的处理效果最好。试验还发现各处理组皆存在不同程度的NO2--N积累现象,该现象随着pH的升高不断加剧。适宜的进水pH能够缩短生物滤器的挂膜周期并提高其硝化性能。研究结果可以为海水生物滤器的挂膜启动和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于2014年和2015年秋季对济南地区23个采样点的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两年调查中采集到鱼类分别为5目25种和6目28种,各采样点鱼类个体数量平均值为45.61尾和66.48尾,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1.45和1.81,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和0.74。典范对应分析表明,2014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总氮;2015年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4.
2013年至2016年针对辽宁省河蟹主产区中养殖水质、底质及河蟹产品中石油烃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养殖环境和河蟹中石油烃污染程度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水质中石油烃含量总体平均值为0.056 mg/L,平均污染指数为1.11;底质中石油烃含量较小,平均污染指数为0.039;河蟹中石油烃含量总体均值为7.27 mg/kg,平均污染指数为0.48。河蟹养殖水质已经受到石油烃污染,底质未受到石油烃污染,河蟹产品总体未受到石油烃污染,食用安全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食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内含物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Coilia nasus)食物组成及其食性转变。基于胃内含物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刀鲚食物重量百分比(W%)在小个体(<99 mm)、中等个体(100~150 mm)和大个体(>150 mm)间两两差异显著;出现率(F%)和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大个体与其他 2 个体长组差异显著,后两者无显著差异;数量百分比(N%)各体长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以上 4 种指数综合显示,小个体和大个体刀鲚分别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虾鱼类,中等大小个体刀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F%、N%和 IRI%占优势)和鱼类(W%占优势);碳氮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亦表明,虾类和鱼类对大个体刀鲚有较大的食物贡献率。刀鲚的δ15N 随体长线性增加,δ13C 与体长呈二次多项函数关系,大个体的δ15N[(15.18±0.79)‰]和营养级(TL: 3.63±0.23)显著高于中等个体的δ15N[(13.87±0.68)‰]和 TL (3.26±0.20)(P<0.01),δ13C 差异不显著(P>0.05)。胃内含物法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刀鲚在生长发育中发生了食性转变,转变前后分别以水层和底层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推测其作为优势种对该水库底层和水层食物网的营养耦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东沙群岛海域圆鲹属鱼类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采集于中国南海东沙群岛105尾圆鲹属鱼类[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泰勃圆鲹(D. tabl)、无斑圆鲹(D. kurroides)]的矢耳石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定。圆鲹属鱼类矢耳石呈长椭圆形,基叶发达,种间差异明显。长体圆鲹基叶前端略微向下弯曲;泰勃圆鲹耳石背部脊突发育明显,呈锯齿状,基叶前端略宽厚;无斑圆鲹耳石整体轮廓较光滑,翼叶发育不明显。根据形态指标(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基叶宽、耳石质量、耳石面积等)对不同种圆鲹属鱼类(长体圆鲹、泰勃圆鲹、无斑圆鲹)的判别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1.7%。研究结果表明矢耳石可作为鉴别圆鲹属鱼类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 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 1 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 1 龄性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 组 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 PHN 组;PI组 F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I组 F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 PHN 组(P<0.05),雄体略低于 PHN 组;PHN 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 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 5 月)PI 组平均体重低于PHN 组,生长后期(7 9 月)则以 PI 组为高;3 5 月和 7 9 月 PHN 组 F1WGR 和 SGR 均高于 PI 组,而 5 7 月则以 PI组为高;PI组 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 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 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 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 PHN组(P<0.05);PHN组 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 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 组 F1TEY 高于 PHN 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 F1雌体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 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 1 龄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复合蛋白源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为4~#组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1~#组最高(P<0.05);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在2~#组最高(P<0.05);3) 1~#组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组最高(P<0.05)。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活体运输的条件,对大黄鱼的生态冰温进行探索。分析鱼水质量比和暂养时间2个因素对大黄鱼保活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期找到大黄鱼保活的适合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大黄鱼的生态冰温为-2℃~7℃;鱼水质量比及暂养时间对大黄鱼保活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温度为5℃~7℃、鱼水质量比为1∶4、暂养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进行保活,保活时间可超过19 h。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活体运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的宝石鲈(Scorturm barcoo)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性的影响,分别向基础饲料里添加浓度为0.1%,0.5%和1%酪酸菌饲喂宝石鲈。结果显示:添加浓度0.5%酪酸菌试验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该试验组宝石鲈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等抗氧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标明酪酸菌最适宜添加浓度为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