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贡献最小的是每穗粒数,为0.151 7,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不同年度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最小的是每穗粒数.因此,襄阳市麦区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口,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信麦69在河南省信阳市的适宜播期,通过设置10个不同播期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分蘖数、单茎鲜重、单茎干重、株高、穗粒数、灌浆速率、穗长和产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信麦69在信阳市最适宜播期为10月25—30日。  相似文献   

3.
GS豫麦57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996~ 1998年河南省水地良种区试和 1998~ 2 0 0 0年豫麦 5 7配套栽培试验结果 ,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相关程度最大 ,千粒重次之 ,穗粒数最小 ;从通径系数看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 ,单位面积穗数次之 ,穗粒数最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小麦施肥探索到最佳有机肥替代比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有效减少化肥施用,小麦产量随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替代效果最佳,能有效保障小麦增产;但是如果有机肥替代比例过高,则会引起小麦贪青晚熟现象,不利于高产和下季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长期间的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浓度的新型农作物光合作用促进剂ALA,探讨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LA在小麦拔节期施用比抽穗扬花期喷施效果相对较好;在同一浓度条件下,ALA在小麦拔节期施用的效果要明显高于抽穗扬花期;在同一时期条件下,ALA高浓度的效果高于低浓度的效果;高浓度ALA在拔节期喷施的增产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7.
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8.
9.
为了研究花前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产量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花前渍水试验,在拔节期测量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黄绿叶面积比,孕穗期测量SPAD值和黄绿叶面积比,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渍水导致旗叶SPAD值下降,黄绿叶面积比上升,收获指数下降。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数下降。综合各个品种来看,不同品种的指标参数下降幅度不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指标参数下降幅度,寻找到优势品种襄麦25和皖麦56。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新麦36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利用2015—2016、2016—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区域试验和变异分析中新麦36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和总影响都最大,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结论]该研究可为新麦36的高产栽培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豫麦158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矮败核不育轮回群体选育的半冬性、广适、多抗、超高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麦158品种优点突出,特别是高产特性,2006—2017年在国家审定黄淮南片冬性品种生产试验中产量均为第一位,同时品质较好,接近强筋小麦标准。豫麦158选育方法有一定的创新,对小麦育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石家庄市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优质、高产、稳产,立题研究吨田宝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吨田宝对冬小麦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与产量形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吨田宝可以促进冬小麦开花前的生长发育,灌浆初期喷施吨田宝可延长子粒灌浆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适当施用吨田宝对冬小麦增产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肥料对盐碱地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4种施肥处理,进行盐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生理特性的研究,进而确定盐碱地小麦的合理施肥配方。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各处理旗叶中的丙二醛(MDA)及游离脯氨酸(FP)含量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相较于其他3种处理,T3的MDA含量增长速度较慢且积累量较少,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长迅速且积累量较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T3有较高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T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衰老特性及产量来看,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是盐碱地较为合理的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湿害的含义和基本类型,归纳总结了小麦湿害发生的特征特性及敏感时期、发生规律及生理机制,分析了江汉平原小麦湿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小麦湿害防控的农田排水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综合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白皮优质小麦宁麦7号,经江苏省淮南片两年14个点(次)试验,平均亩产376.37kg,比扬麦5号增产4.12%,正常年份可具有超平均稳定性。在其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的作用每穗粒数>每亩穗数>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盆地宜栽的三系和两系甘蓝型杂交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在两类材料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贡献大小在两类材料中不同;在三系中,每角粒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在两系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千粒重对单株产量在三系中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在两系中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