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与运用农业知识产权,能推进中药材等传统产业知识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促进中药材道地性保护、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等。科技创新是质量兴农的根本动力、绿色兴农的重要支撑、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抓手、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金银花及其药用价值,研究其农业知识产权资源,分析金银花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下金银花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耕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全面推进,如何做好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弘扬并继承传统农耕文化,使农耕文化不被遗忘,永存人心,本文从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出发,浅析其重要价值意义,通过列举现今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难点,提出在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有效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路径,进而为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泾阳茯砖茶概况,从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保护、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方面,分析了泾阳茯砖茶的农业知识产权,并从知识产权、传统知识、农业科技、茶马古道文化、"一带一路"战略等方面,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该边销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5.
保护与运用农业知识产权,促进中药材传统产业知识化与知识经济发展,提升其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健康中国战略、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当归农业知识产权资源,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中医药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下其策略,并提出九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安化县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本文介绍我国边销茶与茶马古道概况,从地理标志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方面,分析安化边销茶(黑茶)农业知识产权,并从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传承、农业科技创新、茶马古道文化传承、“一带一路”战略、智力精准扶贫等方面,探讨该边销茶传统茶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黄河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流域内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有效传承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重新审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内涵,破解其传承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流域内农耕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提供相应的路径选择。【结果】传承发展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但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乡村地区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流域内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力不足、供需不平衡以及独立性受冲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传承发展。【结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着力构建“生态+文旅”结构、提升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设等措施,提升新时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延续性、稳定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茯苓及其药用价值,研究其农业知识产权资源,总结生态适宜种植茯苓的贫困地区,分析其中药材GAP认证与农业三品认证,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医药发展战略下,中药材茯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兴旺策略,提出完善茯苓标示类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争取海内外创造类自主知识产权、传承茯苓的传统知识、建设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等九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0.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对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培育优秀“三农”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阐述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意义和困难,并结合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从校史文化、教学方法、资源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育人的实施路径,以期让优秀农耕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对武陵山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将该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分析了片区内各类型农耕文化资源的要素、特点及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要求,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最后,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农业耕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耕文化正面临着衰落和流失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演进特征,阐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传承农耕文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分析蕲春县农业资源与产业概况,研究了其农业知识产权资源,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战略下蕲春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化发展的9点策略,以期为大别山片区及全国贫困山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围绕大运河农耕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大运河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单一、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缺乏深度挖掘、数字化媒体素材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展大运河发展、文物、典型人物、典型农耕题材4个层面挖掘整合、标准规范制定,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研发大运河农耕文化数字展示系统,创建数字资源互动与体验系统设备,为公众了解运河农耕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