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应采用产业链整合发展模式。所谓产业链整合,就是打通从上游的原料来源、中游的农产品深加工到下游的市场销售这个大动脉,形成上中下游的联动一体化发展模式。换言之,就是要垂直整合产业链,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吴洋 《油气储运》2011,(15):28-29
当前,国内饲料业在竞争态势上呈现出一种趋势性变化,在市场上领先的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技术领先、规模领先、营销领先和效率领先模式向产业链竞争模式转变,企业也在由单纯的"饲料提供商"向"产业链整合者"角色转变,竞争层次逐步提高,这预示着国内饲料业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和整合时代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3.
农村茶叶产业可以结合上下游纵向关系和横向联系两大方向,全面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和茶农脱贫致富。根据茶叶产业链的形成过程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尝试从价值链等多个的理论视角对农村茶叶产业链的构建进行分析,试图提出相应的构建与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我国饲料业在竞争态势上呈现出一种趋势性变化,在市场上领先的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技术领先、规模领先、营销领先和效率领先模式向产业链竞争模式转变,企业也在由单纯的"饲料提供商"向"产业链整合者"角色转变,竞争层次逐步提高,这预示着我国饲料企业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和整合时代正在到来。饲料企业的这种转变是盈利模式的巨大转变,其市场竞争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与产品、渠道与渠道之间,而是升级到链条对链条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受诸多问题的阻碍,而建立全产业链模式下产品流通体系有利于保障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据此,本文以全产业链为视角,以浙南茶叶市场为研究对象,对浙南茶叶市场流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构建路径,进而构造出全产业链模式下茶产业产品流通体系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6.
严秋如 《农业考古》2012,(5):327-331
一.中国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现状中国茶产业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一场从大宗茶向名优茶发展的大变革,造就了当前空间繁荣的茶产业。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茶产业又走到了变革的前夜,这次变革将是前所未有的全产业链竞争的变革。中国茶叶全产业链包括七个环节:研发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专业仓储、物流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  相似文献   

7.
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有助于提高福建农业产业竞争力。针对闽台农业自然经济条件、农业产业链和主要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状况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分析了现有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模式创新,提出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新型模式是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江西省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江西省茶叶品牌的整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当下江西省的茶叶品牌多而杂,如何有效的整合江西省的茶叶品牌成为整合江西省茶叶品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将区域茶叶品牌模式与茶企品牌模式结合起来,并针对江西省四大茶区的特点来整合江西茶叶品牌,是江西省茶叶比较好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产业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整合升级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产业链整合模式为直接交易整合模式、批发交易整合模式、合作组织整合模式和"公司+农户"整合模式等,每种模式皆有利弊。总体来说,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模式比较落后,科技不够发达,农户地位比较低。因此发展科技,提升品质,提高农户地位就成为了当前整合产业链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产粮大省在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储运、物流、销售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省的粮食产业各环节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迫切需要对整个粮食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进行综合协调与管理。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基本途径有:一是行业中的“领袖”企业通过实施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重组产业链,二是产前、产中、产后储运和加工、分销的各经济主体纵向合作贯通全产业链,三是通过名牌产品带动将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四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滚动覆盖全产业链,五是组建粮食产业战略联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广西红薯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对红薯产业链的增值幅度进行量化分析,从价值链的增值环节等角度开展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广西红薯产业可归结为两种价值链模式和五种价值链类型,在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模式中,价值链I-1是一种成熟模式,价值链I-2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在以农户为中心的价值链模式中,价值链II是零售商所喜欢的,价值链III和价值链IV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价值链V增值幅度虽为最大,但易受生猪价格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茶叶绿色生产模式的构建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绿色生产模式是一种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高效、服务精准的新型茶叶生产技术模式,具有社会化服务的显著特征,对于建设现代茶业有重要推动作用。2013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集成茶园环境优化、茶园绿色高效施肥、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茶叶高效、低碳、清洁化加工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套茶叶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在该技术推广过程中,建立起一种以社会化服务企业为核心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该模式依托社会化服务企业建立的技术服务平台,精准高效地开展茶叶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已在全国30多个茶叶企业基地进行试点示范,取得良好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茶叶产量逐年增加,同时有大量的低值茶叶和茶副产品在栽培、生产加工等过程产生。对这部分资源充分利用将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延长茶叶产业链,增加效益,而且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探讨了茶资源在物理增值加工、化学增值加工和综合增值加工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茶叶增值加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茶叶增值加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相似文献   

15.
夏青 《北京农业》2013,(32):7-11
走进全产业链模式"全产业链"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整合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利益提高、产品供应有保障、政府监管有标准、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增加附加值,可优化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对安徽省岳西县茶叶主产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茶叶产业链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岳西茶叶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岳西茶叶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岳西茶叶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茶叶生产、加工发生了重大变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茶园管理机械化逐渐普及;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越来越多样化,新产品大量涌现并向优质化、无污染、无公害方向发展,茶叶生产和加工在向企业化、产业化、规范化经营方向转变;茶叶行业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不断进行农工贸、产学研的联合.  相似文献   

18.
夏青 《北京农业》2013,(11):7-11
走进全产业链模式 “全产业链”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它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整合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民利益提高、产品供应肯保障、政府监管有标准、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全产业链。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湖南省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并提出完善茶叶行业产业链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对策,最后针对哑铃型、T型、混合型3种类型产业链分别提出了建立产业链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汉中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以来,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影响、阻碍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包括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工艺停滞不前、科技力量投入不足、茶叶品牌多乱杂等,导致汉中茶叶生产效率低下、名优茶总量小、品牌优势不明显、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单一、产品缺乏竞争力、效益难以提高,因此,面对重大发展机遇,汉中黍产业要取得更大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如增加科技投入、适度扩大规模、整合茶叶品牌、加大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