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浮游生物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浮游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产生作用的主要种类,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有效调控,服务于渔业养殖,促进了渔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因为水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基本生存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生长,从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安全、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引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所以水色也不同。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笔者根据十几年的生产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特殊水色的变化规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池塘养殖中的浮游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综合阐述了浮游生物在池塘养殖的重要功能、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为合理试探开展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浮游生物作为饵料、作为水环境的评价指标等均对系统的完善改进有指导性作用,对浮游生物生态研究的探讨,必然能更合理地指导水产养殖,对保护养殖水体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卢敬让 《水产学报》1997,21(2):158-164
于1995年6-9月间在施肥鱼贝混养生态系中,实验研究了搭配养殖菲律宾蛤仔对浮游生物的效应和浮游生物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的影响。在浮游生物群落构成方面,菲律宾蛤仔使蓝藻、甲藻和浮游桡足类显著减少。对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与养殖密度有关,而浮游生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又与营养盐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近16万亩。多年来,由于对虾池肥水的利用和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富营养虾池肥水排入近海海域,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局部赤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近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利用对虾池肥水养殖贝类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贝类的摄食习性,采用虾贝混养、排水河养贝及低洼荒滩围塘蓄水养贝三级贝类过滤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所谓三级贝类过滤法:贝类在虾贝混养池中滤掉部分浮游生物(称初级过滤);混养池的肥水排入排水河,在排水河内养殖贝类,贝类进一步滤食掉浮游生物(称二级过滤);排水河的水进入围塘养贝池,围塘里养殖的贝类再进一步滤食掉部分浮游生物(称三级过滤)。通过混养池、排水河、围塘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6.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与渔业》2009,(3):17-18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如何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渔谚有:“养好一池鱼,首先要管好一池水”,是十分恰当的比喻。  相似文献   

8.
对池塘养鱼来说,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的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也污染水质引发鱼病。因此在日常养殖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池塘水质的监测工作,通过对水质各参数的监测,了解其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控,从而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两岸及其半成水水域内,分布有一定量的池塘海水养殖及育苗场所,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直接影响着水质的好坏,特别是有害种类,能够造成疾病的流行。因此,对该水域的浮游生物资源的调查,在养殖业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浮游生物种类的鉴别有利于防病,对浮游生物量的测定有利于选择养殖品种和科学投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小型浮游生物与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VND)的流行传播关系,于2009年对青岛流清河与荣成桑沟湾2个不同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对所采集样品携带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的情况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2个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样品均检测到AVNV,而且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AVNV载量有差异(P<0.05):小于20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AVNV载量最大,达到9.45×106 copy/mg (DNA); 60~20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次之,大于6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量最少,仅为5.81×104 copy/mg(DNA).在上述2个扇贝养殖海区,均在8月份检测到浮游生物携带AVNV.该结果与栉孔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结论认为,中小型浮游生物可以携带AVNV,并有可能在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的流行和传播中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荧光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娜  李赟  任伟成  蔡玉勇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10,34(10):1566-1571
为了探明养殖海区浮游生物与AVNV流行传播的关系,实验自2009年5月至11月,分别从青岛沙子口和荣成桑沟湾两个扇贝养殖海区定期采取50和300 cm两个水层水样,经25、3和0.22 μm 3个孔径的滤膜分级过滤收集3个粒径的浮游生物组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情况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两个海区浮游生物样品均检测到AVNV,检测的AVNV数量也均在8月份达到峰值,沙子口海区每升海水中浮游生物携带4.11×106拷贝的AVNV,桑沟湾海区浮游生物携带1.49×105拷贝的AVNV。两个海区3个粒径浮游生物组分携带AVNV的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0.22~3 μm组分、3~ 25 μm组分和大于25 μm组分,但两个水层(50和300 cm)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数量则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养殖期间扇贝摄食浮游生物的特点,研究认为,扇贝在养殖期间可能会通过滤食携带病毒的浮游饵料而感染AVNV,海区浮游生物可能是导致AVNV流行的重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2.
一、改进水质调控 青虾不耐缺氧,其耗氧率与窒息点均高于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如“四大家鱼“的窒息点为0.6-0.3mg/L,而成体雌是的窒息点为1.12mg/L,故鱼池中缺氧时,青虾总是比鱼先浮头和先死亡。而青虾的幼体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饵,浮游生物则要通过施肥进行培养,养虾池施肥又增加了耗氧因子,这与青虾的生长需要高溶氧有矛盾。因此,调控水质是青虾养殖成败与产量高低的关键,养虾水质必须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其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连华 《齐鲁渔业》2004,21(6):15-15
“养虾就是养水”,这是广大虾农多年的养殖心得。的确,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近年来,对虾养殖过程中不断出现暴发性疾病,从根本上讲就是养殖用水没有调控好,水质败坏。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分解容器,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池,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如何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渔谚有:“养好一池鱼,首先要管好一池水”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要做好水质调控,首先要了解池塘的主要水质参数。而目前渔民不了解养殖水质的基本参数(如溶解氧、盐度、pH、…  相似文献   

15.
桂花鱼使用耕水机养殖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花鱼养殖面临最常见的几个问题有:1)池塘养殖环境条件恶化;2)养殖密度过大;3)滥用、乱用刺激性药物十分普遍。改善桂化鱼养殖水体环境,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是桂花鱼养殖成功的关谜。“耕水机”的主要功能是使表层水和底层水形成循环不断置换,打破常规的溶氧与温度分层,彻底改善底部缺氧状况,从而偿浮游生物繁衍加速,整个水体的载氧量增加,激活底泥生态功能改善池塘底质,  相似文献   

16.
关于滤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对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国内外已做过很多工作。罗非鱼作为以浮游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不仅能够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还通过自身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1~4]。Drenner等[5]研究罗非鱼在Kinneret湖中对浮游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后指出,罗非鱼对浮游动物和大型浮游植物具有压制作用,同时能促进超微浮游植物的发展。因此养殖池塘中放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不仅能够提高池塘的物质利用效率,还会起到稳定养殖环境的作用。本文结合台湾红罗非鱼(Ore…  相似文献   

17.
<正>当养殖水体发生浮游生物水华时向其中撒入粘土,成为新加坡养殖者的一个救命手段。粘土絮团就是通过向水体中布撒粘土颗粒,让粘土颗粒能够在结成团并沉入海底前与浮游生物相结合。这是新加坡养殖协会将向新加坡农粮兽医局(AVA)推荐的水华解决方案中的一个。新加坡养殖协会会长指  相似文献   

18.
<正>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进行海蜇、鱼、虾、贝混养,通过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为海蜇和贝类提供饵料,鱼、虾的残饵及养殖生物排泄物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在滤食浮游植物的同时,也滤食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环境内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采用鱼蚌联养3种养殖模式,通过分析不同养殖模式下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变化,为池蝶蚌的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鱼池水质的优劣和鱼池浮游生物的丰歉与养殖鱼类生长快慢密切相关。水产养殖工作者在使用一种药物防治鱼病时,必须同时考虑该药物对两者的影响问题。因此,在用TCCA防治生产鱼池草鱼病的过程中,我们研究了TCCA对鱼池水化学和浮游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