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光合器官对单穗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小麦光合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以及施肥的调节效应,通过剪叶、包穗、包穗下节等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光合器官对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的影响以及对千粒重贡和穗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既影响叶器官也影响非叶器官对产量的效应,且氮磷钾配合方式对小麦不同光合器官之间增产效果的影响差异显著.非叶光合器官中穗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主要是对千粒重影响明显,叶光合器官中旗叶对产量影响较大,叶主要是对穗粒数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麦开花后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籽粒品质的作用,以永良4号为供试品种,在开花后通过剪叶遮光(包括剪旗叶、剪旗叶+倒二叶、包旗叶鞘、包穗、包穗+穗下节间)等处理,研究了叶器官和非叶器官对小麦籽粒营养物质含量及单穗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遮光后小麦籽粒中淀粉、脂肪、铁含量比正常生长降低,灰分、磷、钾、锌、钙含量提高,而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很小;剪叶遮光后小麦籽粒淀粉、脂肪、蛋白质、灰分、磷、钾、锌、铁、钙筚穗产量均比正常生长降低.非叶器官对籽粒营齐物质含量以及生产量的影响均大于叶器官.  相似文献   

4.
节水栽培冬小麦光合器官遮光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冬小麦光合器官与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关系,通过大田试验和遮光的方法,研究了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石家庄8号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粒重、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栽培条件下,穗遮光对粒重的降低效应最大,旗叶遮光次之,倒二叶遮光降低粒重的效应最小,且三者的降低效应均不同程度地受施氮量的影响.与不遮光相比,光合器官遮光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降低了单穗蛋白质总量,遮光的调节效应也因器官和施氮水平而有差异.与不遮光相比,光合器官遮光增加了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降低了麦谷蛋白含量,而穗遮光降低了籽粒醇溶蛋白含量,旗叶和倒二叶遮光增加了醇溶蛋白含量.可见,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作用及基因差异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通过剪叶、包穗、包秆等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器官对粒重的作用,并对其基因型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对千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而在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对穗粒重的贡献在器官之间及基因型与器官的互作间呈极显著差异(穗和叶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各器官对粒重的 贡献与株高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株高范围内,叶片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增加,穗对粒重的贡献随穗面积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茎鞘光合的贡献与穗面积和株高呈正相关,贮藏物质的贡献与叶片的贡献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单茎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面积、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剪叶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光合速率及单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高产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产量的贡献,选用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剪叶对剩余叶片光合速率、茎秆干重及籽粒结实与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叶可提高剩余叶片光合速率,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幅较大,但不足以弥补剪叶造成的损失,表现为结实粒数减少、粒重降低;随被剪叶片数的增加和叶位的升高,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更多.剪叶后大穗型品种宿2001茎秆干重明显减轻.抽穗期剪叶对多穗型品种豫麦49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大穗型品种宿2001.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先合器官及氮肥追施时期对小麦籽粒客重的影响,以农麦2号为材料,在开花期对不同追氮时期的小麦进行剪叶遮光处理.结果表明,剪叶遮光后小麦籽粒容重均低于正常生长植株,降低幅度为0.03%~9.15%;其中穗对籽粒容重的影响最大,穗遮光使籽粒容重下降8.13%;氮肥追施时期对籽粒容重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拔节期追施氮肥较其他时期追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籽粒容重;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光合器官缺损时籽粒客重的形成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表明通过氮肥合理追施,可减少小麦花后光合器官功能受限时籽粒客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2个不同生态型的小麦品种.通过去掉小穗和剪掉旗叶处理改变源库平衡对晚播小麦后期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库容对旗叶光合速率、气孔传导、导度、胞间CO_2含量有明显的抑制或降低作用;晚播小麦开花后11d左右旗叶光合速率有一高峰值,处理后品种间保持这一峰值的能力不同;旗下叶的光合补偿作用品种问差异显著,穗部光合也同样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2种处理均导致粒重降低.说明晚播小麦高温逼熟过程中源库作用的特殊性.认为品种间光合补偿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如果高粱植株进行打叶或遮蔽处理,那么该株其他绿色器官的光合作用率发生显著变化,因光合面积减少而造成的损失可得到部份的补偿。Enyi(1g64)曾观察到水稻打掉旗叶后,从穗、叶鞘和花梗上得到较大的补偿。同样,Waxdlaw(1965)也记载过,小麦打叶或叶片受损时,其他器官对这些功能部位提供了补偿。本研究通过测定完整叶片的光合作用率,查明在不同处理下打叶的高粱株补偿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育种在源、流、库性状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三种穗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减源对不同穗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源亏缺导致干物质累积量和穗粒重降低,减源越多、减源叶位越高,二者降低幅度越大;(2)叶源亏缺可以大幅度提高剩余叶源的光合速率和营养器官花前储藏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效应不能完全补偿叶源亏缺造成的光合损失;(3)小麦籽粒产量的80%(中穗型和多穗型)~90%(大穗型)来自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叶源是小麦籽粒库扩建的核心光合源;(4)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可以大幅度被调运用于籽粒库的扩建,小麦生育后期叶源的光舍速率不但可以被提高,而且随生育期推进而下降的速度也可以减缓;(5)三种穗型小麦比较,在相同减源条件下,大穗型小麦的光合积累量和穗粒重的降低幅度及光合速率随生育期推进的降低幅度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大穗型小麦营养器官花前储存物质对籽粒库的贡献率远小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且花后光合产物的分配也不够合理,说明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产量潜力远高于中穗型和多穗型小麦.适当减小叶面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群体穗数,以及在群体水平上增源、畅流、扩库,可能是大穗型小麦源、流、库性状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充分了解青海省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在遗传改良中的演变及其多样性变化趋势,对1957年以来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有效分蘖、穗下节间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穗叶距等10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分别为92.82cm、10.94cm、20.62个、19.76个、7.19个、38.88cm、62.70个、2.81g、45.91g和18.11cm。这些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81%~27.50%之间,多样性指数在1.51~1.73之间。品种表型多样性指数从20世纪70年代的1.33上升到现在的1.88,2000年以后多样性指数增加缓慢。66个品种可以聚为三个类群,分别代表青海省的低位山旱地、中位山旱地和川水地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品种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日龄玉米花丝授粉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浚单29、浚单3136和浚单509为试材,通过对不同日龄花丝人工授粉,收获后统计3个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秃尖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结果表明,随着授粉花丝日龄的增大,穗粗和百粒重呈下降趋势;穗长先增加后水平波动,最后快速下降;秃尖长在第1天授粉处理最长,第4天授粉处理降到低谷;穗粒数和穗粒重变化相似,先上升,第4天授粉处理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第10天以后授粉处理下降较快。对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分析后发现,穗粒数与穗粒重相关性最大。以自然授粉为参照,3个玉米品种在吐丝后的第4天授粉处理花丝活力最高,吐丝后第6天左右授粉处理花丝活力仍与对照相当。花丝日龄影响穗行数,授粉花丝日龄越小穗行数越多。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及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雨养农业区不同小麦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特点,以黄淮南部大面积种植品种济麦22、安农0711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个密度处理(225×104株·hm-2、375×104株·hm-2、525×104株·hm-2和675×10 4株·hm-2),对其分蘖特性、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秆...  相似文献   

14.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irrigation and high fertility in northeastern Spain during 1992 and 1993. Ten triticale genotypes, five of spring growth habit and five winter types, were tested for their suitability for both forage and grain. Forage removal reduced grain yield per plant by about 17%, but did not have any significant effect on plant density, ear density or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Tiller mortality was greater in winter types (65%) than in spring triticales (25%), but was not affected by cutting. Decreases in grain yield following cutting could be attributed to reductions in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and kernel weight. Cutting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by about 9% by reducing the two components, spikelets per head and grains per spikelet. The average spike length was 10·6 cm in the uncut treatment and 10·1 cm in the dual-purpose plots. Cutting reduced thousand kernel weight by about 7% in winter triticales, and around 10% in spring types, both in main spike and in first tiller. The effect of a forage harvest on yield components was in general similar for both types of triticale. Cutting when jointing commenced induced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yield components influencing future grain yield. The yield components reduced by cutting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grain yield after forage removal.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冬小麦穗和叶茎鞘在不同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于2011-2012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选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粒重,分析了穗和叶茎鞘对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显著影响冬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其对穗粒重的贡献率。穗和叶茎鞘对冬小麦粒重的贡献率总体表现为灌浆前期低、中后期高;在灌浆中期穗对粒重的贡献优于叶茎鞘,而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呈相反规律,且其影响效应因品种而异;整个灌浆期穗对单粒重和穗粒重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0.31%和34.64%,叶茎鞘分别为32.87%和35.95%。穗对粒重贡献的关键时期为灌浆中期,筛选和培育灌浆中期穗对粒重贡献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粒重。  相似文献   

16.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小麦生产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对5个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临抗502、CA16、4P3、超优66和京411的旗叶可溶性物质浓度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可溶性物质浓度的日变化有所不同,日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品种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京411、临抗502、CA16峰值出现的时间要比4P3和超优66峰值出现的时间早;旗叶可溶性物质浓度与千粒重呈正相关,而与穗粒重、穗粒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