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花粉形态特征与梅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试验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35个果梅品种和10个花梅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梅品种花粉的大小(P、E)和形状(P/E)非常近似,但花粉外部纹饰特征有较显著的差异;根据纹饰特征将供试品种划分为6类,并结合植物学形态特征对供试品种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切花梅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中英  蔡浩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08-16308
从花枝的长度、着花繁密度、花形、花色、香味质量、萌枝力等方面探讨了梅花分级标准,并从筛选出的42个梅花品种中精选了“粉皮宫粉”、“扣瓣大红”等色、香、形俱佳的一级梅切花品种及多个二、三级切花梅品种。  相似文献   

3.
梅树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回顾了梅树品种分类方面的研究,重点介绍了30年来的成果,将品种分类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传统园艺分类阶段、品种收集整理阶段、形态系统分类阶段和综合系统分类阶段.概述了梅的起源、品种演化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梅的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5.
梅品种花粉壁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 (PrunusmumeSieb etZucc.)的遗传背景复杂 ,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迄今尚未完全阐明[1 ,2 ] 。花粉的形态特征具有很强的遗传稳定性 ,于川江等[3] 利用透射电镜对酸枣品种的花粉壁结构进行过研究。对果梅花粉壁超微结构的观察尚未见报道。为此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果梅花粉壁超微结构 ,比较品种间亲缘关系 ,为果梅品种分类及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孢粉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果梅品种 1 1个 (表 1 ) ,取自南京农业大学果梅种质园。花梅品种 1 0个 (表 1 ) ,除白牡丹取自南京农业大学果梅种质园…  相似文献   

6.
梅品种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了花后53、61、68、74、83、91天的“大叶青”胚。对“大叶青”、 “白毛”胚形成正常苗需要的低温时间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花后53、61、68天的胚不能产生正常苗;花后63~74天是胚形成正常苗的转折期;花后74~83天是适宜的培养期。适宜的培养基为1/10MS和1/MS(大量+微量)。果实黄熟对,部分胚败育。“大叶青”、“白毛”胚形成正常苗的适宜低温(2~4℃)均为60天。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第一种栽培植物———梅 (含梅花和果梅 )向国际园艺学会申请国际登录权以及被批准的经验 .接着概述了 6年来梅品种国际登录中之组织机构、登录实施以及年报 (双年报 )出版等工作。迄今 ,已出版了 3本年报 (双年报 ) ,国际登录了 2 6 1个中外品种 ,中英对照 ,全球发行。最后 ,总结了几年来从无到有 ,克服困难、有所创新的经验 ,并对今后梅国际登录工作及促进全国申请更多植物品种国际登录权等问题 ,作出展望 ,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梅Prunus mume是花果兼用型植物,在国内广泛应用。评价不同梅品种,为花果兼用梅品种选育以及梅果实加工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梅28个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花部性状、结实量、果实品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8个梅品种花径为19.14~31.38 mm,花瓣数量为5~23枚,花色以白色品种占比最大。不同梅品种结实量差异较大,其中‘丽江照水’‘玉龙红翡’‘玉龙绯雪’易结实。不同梅品种果实外观品质与内在品质均存在差异。对28个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16个指标简化为4个公因子,方差解释百分比为80.77%;综合得分表明:‘蝶羽重’‘骨里红’‘单粉垂枝’‘红颜朱砂’‘ZAFU-CZ02’‘江梅’‘丽江照水’得分较高;对28个品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为24时,梅品种可分为6类。综合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单粉垂枝’‘丽江照水’‘骨里红’‘红颜朱砂’4个优良的花果兼用梅品种。【结论】不同梅品种花部性状、结实量及果实品质均存在差异。综合花部性状、结实量、果实品质可知:‘单粉垂枝’‘丽江照水’花单瓣,易结实,果实综合品质最佳,适宜作为果...  相似文献   

9.
临夏地区5个甜西梅品种产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临夏县永江生态园栽植的5个甜西梅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法兰西、斯坦雷、婉姬3个品种产量较高,在结果性状方面优于苏格和女神,适宜在临夏地区种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临夏地区不同甜西梅品种果实纵横径生长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临夏地区不同甜西梅品种果实纵横径生长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甜西梅各品种间果实生长量出现较大差异,就横径、纵径生长量进行综合分析,生长量大小依次为女神婉姬斯坦雷苏格。各品种间果实生长期也有很大差异,婉姬、女神、斯坦雷果实生长期较长,速生期长,生长速度快。各品种间果实纵、横径生长的速生期不尽相同,横径速生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纵径速生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因此5月上旬至7月下旬是甜西梅果实的速生期。在临夏地区甜西梅栽培中,应首先选择女神、婉姬、斯坦雷等品种,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加强果园土水肥管理,以实现丰产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系梅花品种组织培养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梅花组培离体繁殖生根非常困难,为了解决不同梅花种系离体组织培养生根困难的问题,为生产梅花脱毒苗和进行转基因操作,该文以‘铁骨红’梅(真梅系)、‘美人’梅(樱李梅系)和‘燕杏’梅(杏梅系)为试验材料,建立了梅花的外植体生长、扩繁、生根的基本培养程序。其中适合‘铁骨红’生长的最佳培养基是改良QL培养基,即QL大量元素+P培养基微量元素+MS有机成分+2倍MS铁盐+30 g/L葡萄糖,该培养基解决了黄化、顶端死亡等组织培养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最佳的增殖培养基是改良QL+1.0 mg/L 6-BA+0.05 mg/L NAA+0.5 mg/L GA-3;最佳的生根培养基是1/2改良QL+0.3 mg/L NAA+0.1 mg/L IBA。‘美人’梅和‘燕杏’的增殖培养基分别是WPM+1.0 mg/L 6-BA+0.1 mg/L NAA和MS+0.5 mg/L 6-BA+0.05 mg/L IBA;生根培养基分别是1/2WPM+0.5 mg/L NAA和1/2MS+0.5 mg/L IBA。   相似文献   

12.
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该文重点对 2 0 0 3— 2 0 0 4年的梅研究从种质资源、育种、繁殖栽培技术与生理、分子生物学、梅文化、梅花应用、果梅及其加工等 7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述了中国对梅花花色的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对梅花花色的直观记载提供了梅花花色进化的线索。中国近代在梅花品种分类和从观赏角度研究梅花时对梅花花色进行了详细记载。现在 ,红色花色已首先作为梅花花色研究的重点 ,已经鉴定‘南京红须’、‘南京红’花色色素花色苷的分子结构。梅花红色花色的产生可能是长期低温诱导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梅花红色花色除了吸引传粉者外 ,更重要的是强化梅花凌寒而开的能力。梅花花色色素的开发利用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RAPD标记分析了梅16个栽培品种间的遗传变异。32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扩增出181条谱带,其中138条为多态性谱带。相似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梅栽培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态性,但主要表现在真梅系与杏梅系、樱李梅系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APD能区分开梅的3个系,并且支持形态学分类中将枝姿作为一级分类标准的论断。  相似文献   

15.
结合近年来"三北地区"梅花引种驯化的工作进展,在综合近10年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乌鲁木齐市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情况,分析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探索在乌鲁木齐市继续推广栽植梅花抗寒品种的可能性以及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梅的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繁殖栽培、分子生物学、内含物质、梅花文化及产业化等方面主要对2009年以后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梅花种质资源以及梅花育种研究的总结,对梅花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得到270个梅花品种的详细性状信息;结合对花梅和果梅的性状研究分级,选出7个性状作为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根据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在山东青岛通过实生选育以及杂交育种等方式培育,并且通过芽变选种选出4个抗寒花果兼用梅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首次对我国南京梅花330个品种观赏性状包括花期、花径、花色、花香、花态、花瓣、萼片、雄蕊、雌蕊、花心、结果性等11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南京梅花的种质资源以及育种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梅的种质资源、育种、繁殖、栽培技术、分子生物学、梅文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对2007年以来梅的科学研究及产业化等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梅研究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