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杆锈病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Be-rk.et Br.)Magn近年来在江、淅、皖等省不断蔓延扩展,不少地方感病株率达50%左右,重病竹林达到90%以上,致使竹林衰败,甚至枯死。病菌夏孢子是该病的唯一侵染源,产生于冬孢子堆下,没有冬孢子堆的地方一般不产生夏孢子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选择3月上、  相似文献   

2.
竹杆锈病发生较广泛,危害淡竹、刚竹、桂竹等。经农药防治试验表明,用晶体石硫合剂防治效果最好,连防3年,防治效果达88.1%~98.6%,感病指数为0.54~4.8。70%的代森锰锌和20%粉锈宁次之,效果分别为83.9%~87.6%和84%~87.4%。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余杭县是早竹笋的重点产区。当前,一些老竹园约有一万亩早竹林受杆锈病危害,竹农迫切希望找到经济有效的方法根治病害。1987年3月4日,县科委在双桥乡召开杆锈病防治讲座,各村村长、林技员、专业户共80余人听取了防治新法介绍,参观了病竹区现场并进行实习  相似文献   

4.
连续三年应用和推广“竹杆锈病防治技术要点”,累计防治面积达1828.13ha,占总发病面积84.6%,直接防治效果92.3~100%,新竹发病率从57.0~13.7%下降至12.2~2.1%,总发病率从78.5~21.7%下降至24.2~3.2%。  相似文献   

5.
6.
竹杆锈病的发生使竹材变脆、降低使用价值,重病竹林还会逐年衰败。近年来苏、浙、皖等省竹杆锈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常达50%左右,严重的达70—90%以上。我们于1979—1982年对本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的调查试验研究。一、材料和方法于南京定点调查,结合定株观察病竹上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产生时期。于3月间取成熟的冬孢子堆(发育较饱满),使其充分  相似文献   

7.
正毛竹丛枝病与竹杆锈病是毛竹的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经常在毛竹林发生,严重影响毛竹生长。毛竹丛枝病毛竹丛枝病是毛竹林最常见的病害。发病初期,染病小枝第1节延伸成多节细长的蔓枝,病枝上叶片变成鳞片状。秋后或翌春,病枝端部常枯死,产生小侧枝。丛生侧枝逐年增多,逐渐长成鸟巢状或呈球状下垂丛生小枝群,故该病也称为竹扫帚病、竹雀巢病。  相似文献   

8.
油剂防治竹秆锈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竹秆锈病在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不断蔓延扩展,日趋严重。据调查,许多地方发病率达30~50%左右,重病竹林达90%以上,许多植株因病枯死,致死不少竹林衰败,对竹子生产影响很大。竹农迫切期望提供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竹杆锈病是水竹生产中的重要病害。通过3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连年加强水竹栽培管理,使营林措施科学化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粉锈灵等化学农药有一定防效,在发病中心使用,见效快,效果好,有防治本病扩展蔓延的作用。通过抗性测定,假毛竹不感染锈病,且材质坚韧,纹理细密,篾性好,适于编织凉席,可推广应用。两种细菌(Tsc_1和Tsc_2)防治竹杆锈病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从1980年开始,经过竹秆锈病(Stereos tratum Corticioides)发生规律观察表明,此病专危害竹类。在竹杆上产生冬孢子、夏孢子和菌丝进行侵染循环。其侵染规律是:10月至翌年3月,为冬孢子堆时期;4月,冬孢子堆于雨后吸水膨胀,逐步脱落,在脱落的竹表皮上产生夏孢子;5月至7月,是夏孢子产生和侵染期;8月,夏孢子脱落后,病斑在竹表皮下繁衍大量堆状菌丝;9月中旬,菌丝上产生冬孢子堆,10月突破竹表皮外露。经接种试验,冬孢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是传播的唯一来源,夏孢予的产生又必须经冬孢子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在我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Oliver)苗期锈病(Melanpsora pruinosae Tr-anz.)发生十分严重,秋季病株率常达100%,感病指数高达70-100,常造成幼苗大量枯死。五十年代以来,在国内有些地区,此病已成为胡杨播种育苗成败的限制因素。化学防治胡杨锈病,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一直缺乏比较理想的药剂。1981年,我们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支持下,用具有内吸传导性能的粉锈宁对此病作了药效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1983年我们  相似文献   

12.
竹秆锈病防治试验及其推广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多年调查,浙江省是竹秆锈病严重常发区,被害种竹已达17个以上,其中对早竹的危害十分突出,该病已成为竹子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子之一。经不同方法的对比试验,表明刮涂法和刮涂后涂药防治效果达88.9%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在德清推广防治技术后,基本控制病情,并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竹子锈病(竹杆锈病)(Stereostratumcorticiodes)又称竹褥病,危害淡竹、刚竹、桂竹等竹种。在我国发生较为广泛。病害多发生在竹杆中、下部或基部,发病严重时,竹杆中上部甚至小枝也会被害。每年11月至翌年春天病部产出土红色至棕黄色的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14.
红松疱锈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以其材质优良,林副产品丰富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受疱锈病危害较重,已知辽宁、吉林省的不少地区和黑龙江省的桦川、勃利、鸡东、林口、孟家岗、依兰、南叉、横道河子、上甘岭以及伊春、带岭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在辽宁、黑龙江的某些林区,发病率最高可达70%以上,不少人工红松林即将毁于该病。1977、1978年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青山经营所进行的1万亩人工红松林的病害普查,发病面积约占1/3(3500亩)。且病害多发生在林缘、道边以及潮湿的缓坡地带,病树多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防治花椒锈病,筛选出高效药剂,选用目前生产上使用和市场上新推广使用的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2.5%氟环唑悬浮剂、30%己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种药剂后7d平均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85.35%、84.73%、84.51%,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于1965年在我院三道塬林场进行,试验内容包括病菌的接种和药剂防治两部分。病菌的接种试验为了证实冬孢子能否作为毛白杨锈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及该病菌的寄主范围,进行了如下接种试验。1.冬孢子接种:将有冬孢子堆的毛白杨病叶,用水浸湿,悬挂在玻璃钟罩内,在盛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防治沙棘锈病的有效药剂,开展不同浓度梯度药剂对沙棘锈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选择20%三唑酮乳油和田梦金乳油2种药剂,采用叶面喷雾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酮对沙棘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田梦金,三唑酮1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可达81.34%;其次是三唑酮1 500倍液。三唑酮1 000倍液或1 500倍液均可应用于沙棘锈病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一、营林防治红松疱锈病的理论依据任何一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都是以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三者的相互统一为条件的,其中环境条件同时作用于寄主和病原,寄主和病原二者的相互作用也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寄主的抗病力和病原的侵袭力可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增强或削弱.在寄主和病原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病害过程就可能延缓,甚至终止.对于红松疱锈病来说,通过割草割灌、修枝、伐除病树等营林措  相似文献   

19.
Cronartium ribicola 引起的五针松疱锈病,是危险性病害,在欧洲曾泛滥115年之久,使大面积白松几乎全部毁灭,对于这种病害,林学界和病理界都很重视。我局从1977年开始研究红松疱锈病,曾经采取修枝、涂干、清除中间寄主等措施进行防治,但成本偏高,部分药剂产生药害,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在我局这种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1981年5月份调查,青山经营所30、31、32、33林班发病率最高达  相似文献   

20.
枣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枣锈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间作物及枣树品种等有密切关系。在病害传播感染和再侵染期,分别选用25%粉锈宁、5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等3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粉锈宁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而对照区的病害自然控制率仅为5.4%,防治区红枣株产量由8kg提高到36kg,樯长350%,投入产出比为1:82,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