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生态基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冬小麦农田耗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状况较好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耗水强度呈双峰曲线变化,不同灌溉处理的耗水高峰出现时期及其峰值不同,而与灌水时期一致,同时灌溉能够明显降低冬小麦利用土壤底墒水能力。在拔节以前冬小麦农田耗水与大气蒸发力呈显著直线相关;拔节后与其干物质积累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拔节期是冬小麦需水的生理生态临界期。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优化灌溉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组成因子。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综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给出了未来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决策模型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批、产量反庆系数、和以取得最大目的的目标函数,优化函数决策-灌或不灌、灌溉期和灌溉量。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温定盆栽和池栽防雨旱棚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水胁迫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干物质积累减少,子粒千物质来自贮藏同化物的比例上升,产量下降,产量构成三因子中穗粒数,亩穗数下降均极显著,而千粒重下降较少,随水分胁迫加剧,拔节前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增高,从播种到拔节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愈高,拔节后植株衰老死亡愈早,产量降低就愈大,中度水分胁迫下,虽然水分生产率和经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限水灌溉条件下磷肥补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索磷肥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了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总耗水量与灌水量成正相关关系,而土壤贮水肖耗量与灌水量成负相关关系;施磷能提高作物耗水量,促进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灌水和施磷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两者相比,灌水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提高了千粒重,而施磷仅增加了穗数。灌水对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但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施磷对经济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明显影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节水栽培三种灌溉模式的水氮利用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水栽培适宜灌溉模式及其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规律,2004—2008连续4年在同一地块比较春不灌水(I0)、春灌1水(I1)和春灌2水(I2) 3种灌溉模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均实行晚播和一次性底施氮量157.5 kg hm-2条件下,各模式年际间籽粒产量稳定,I0、I1和I2模式的4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134、7 515和8 134 kg hm-2,平均总耗水量分别为3 334、3 829和4 270 m3 hm-2,平均总吸氮量分别为162.5、197.9和212.2 kg hm-2。在耗水构成中,土壤贮水消耗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6.7%、49.2%和37.8%。3种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达1.9~2.0 kg m-3,灌溉模式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利用效率在3个灌溉模式间也无显著差异,平均为38.0 kg kg-1 N。3种灌溉模式主茎穗占成穗数比例平均为8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2.6~3.8,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指数2.7~3.6。综合以上结果,冬小麦3种灌溉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形成的群体结构可在不同产量水平上实现水、氮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高产低定额灌溉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于振文  岳寿松 《作物学报》1995,21(4):503-508
本文在池栽防雨条件下研究了高产低定额灌溉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小麦旗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增高,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旗叶光合速率下降,加速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衰老,但是,灌3水和灌5水的处理之间,上述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这是高产效低定额灌溉的生理基础。文中还就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状况与衰老的关系及不同灌水方案的灌溉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豫西旱地冬小麦农田耗水特征及调控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特性特征与水分调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降水年型,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即抽穗-成熟期为冬小麦的耗水高蜂期,且前期耗水满足不了需求,后期也仅在丰水年满足耗水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储水保水,同时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调控方面,免耕、深松、补灌、覆盖是目前旱区行之有效的蓄水节水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8.
节水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灌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93 ̄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进行了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观测表明:供水较多,供水较早的处理,干物质累积总量及根,冠生长量较大。根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期,在此之前,根,冠同步增长并呈正相关;之后,由于根系不断衰亡出现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不足,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比例及根冠比(R/S)增大,拔节期及其之前的土体水量对R/S影响较大,之后的对R/S影响很小。冬小麦在扬花与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滴水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和耗水特征的影响规律,以新冬18号为材料,田间研究了1620 m3/hm2(W1)、1950 m3/hm2(W2)、2400 m3/hm2(W3)、2850 m3/hm2(W4)4种滴春水处理对0~100 cm土层含水量空间变异、0~60 cm土层根系生长和产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滴水量的增加,增加各土层的含水量,毛管间距1/2处0~40 cm土层含水量增幅远大于毛管处;增加0~60 cm根干质量密度、根长密度和根系活性,且毛管间距1/2处的增幅远大于毛管处;产量增加显著,距毛管第3行产量增幅远大于毛管第1行,以W4最高,为782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19 kg/m3,滴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4.9%,显著减少40~100 cm的土壤储水消耗。北疆冬小麦春季适宜总滴水量在2850 m3/hm2左右,每次滴水量在525 m3/hm2左右,以保证远离毛管区域小麦生长的水分需要。  相似文献   

10.
棉花膜下滴灌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阿克苏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棉花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目前水资源严重不足,节水灌溉是我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膜下滴灌在阿克苏地区灌水、施肥、排盐、灭虫、控制棉花生长等方面已总结出一套相当成熟的技术。但在棉花关键需水  相似文献   

11.
选用品种—济麦22、济麦20和泰山241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气候条件下,适播期应控制在10月14日以内。中穗型品种济麦22、济麦20在播期延后的情况下,只要加大播量,对产量影响不大;对于大穗型品种泰山2413,群体则偏小,产量偏低。  相似文献   

12.
小麦优化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试验对不同灌溉模式的小麦根系活力、麦田耗水量、水分生产率及产量效应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麦田耗水量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主要受拔节至挑旗、越冬至起身阶段耗水量的影响,不同灌溉模式的增产效果不同,为达到节水灌溉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目的,在小麦生育期只浇1次水,以浇拔节水为好,可增产19.38%;浇两次水,以越冬水和拔节水为最佳,增产26.29%.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产节水小麦不同时期控水,供水及不同供水量对产量和群体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节水小麦最适供水量为300mm左右,在小麦生育前期控水为最佳控水时期,并保证拔节,挑旗,开花期的供水。初步得出半干旱地区小麦高产的节水途径。  相似文献   

14.
春季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河北省5个试验基点研究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春灌两水和春灌三水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水处理的产量,但两水与三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获得相近产量的前提下,春季灌水次数减少2次,小麦生育期间节水80 ̄100m3,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冬小麦品种水反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姜东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97,23(2):181-190
采用温室盆栽和田间土柱栽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从开花后14天开始加速衰老,与籽粒灌浆速率高峰期相对应。20~40cm和40~100cm土层根衰老迟于0~20cm土层根。根系衰老与旗叶衰老、及与籽粒灌浆速率密切相关。20~40cm和40~100cm土层中的根对旗叶衰老有较大影响;在籽粒形成期,0~20cm土层根对粒重形成的作用大,到灌浆期,20~40cm和40~60cm土层根对粒重形成起重要作用。鲁215953和鲁麦14品种分别于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可延缓小麦根系的衰老,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试验设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三个不同灌溉方式处理,进行了处理间需水量、叶面蒸腾、棵间蒸发、渗透量的测定和生育期及生物学特性、分蘖消长、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米质构成因素等的调查,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处理间的需水量动态除叶面蒸腾出现A(浅湿干210.0mm)>B(浅水204.5mm)>C(浅深浅200.7mm)差异不明显的变化趋势外,需水量、棵间蒸发、田间渗漏、灌溉量均呈现 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趋势,说明种植水稻在进一步节水上有很大的潜力;②处理间的生育期及积温有随田间灌水量的增加而略有延长的趋势,株高有随之增高的明显趋势,抗倒、抗病性为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③处理间分蘖消长基本相同,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呈A (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的趋势;④处理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只有结实率和千粒重有差异,并均呈A (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趋势。同时,碾米品质的各项指标有A处理(浅湿干)>B处理(浅水)> C处理(浅深浅)的趋势,而直链淀粉、胶稠度、蛋白质和味度值等指标则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趋势;⑤处理A(浅湿干)由于田面“水层期”较少,能明显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有较明显的节水效应和增产效应,并且米质不受大的影响,是最佳的高产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高产节水技术与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肥地力条件下,通过5年不同气候年型,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灌水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均较干旱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2~4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小麦生产中节水潜力巨大。干旱年产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递增,平水年1~4水处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略有增加,丰水年不灌水的处理产量达到7 500 kg/hm2以上,灌1~2水达到了8 250 kg/hm2以上,2水以后则不增产,甚至减产,说明丰水年过多灌水对产量不利。不同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0~4水分别为18.29,16.62,15.53,14.62和13.18(kg/(hm2.mm))。不同品种间抗旱节水能力差异显著。晋麦47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的情况下表现抗旱性强,适宜旱地种植。石家庄8号、石麦15号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灌1~2水的情况下均表现突出,抗旱节水。邯6172、石麦18号在2~3水的情况下表现节水高产,石麦18号产量潜力最大,平均产量超过9 000 kg/hm2,最高达10 138.8 kg/hm2。参试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石麦15号、石家庄8号和邯6172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并且在节水条件下产量突出,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小麦高产节水灌溉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业节水灌溉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发展喷灌,渗灌以及改进农田灌溉设施,减少灌水损失,二是根据当地气件条件和作物需水规律,尽可能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用量,提高水分利用系数,尤其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应当在不断改善工程设施的同时,加强作物需水规律和改进栽培措施的研究,达到既获得高产又节约用水之目的,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应用的一个主要课题.在这方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灌溉所、河北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已就小麦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过不少研究,河南省滑县王庄乡农民王国庄连续8年,在底墒较好基础上,小麦全生育期只浇一水,产量在4.50kg/667m2左右.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些研究成果和生产经验的可行性,在郑州连续两年开展了有关试验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结果,企望在河南省中北部平原地区能够大面积推广应用,在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同时,节约用水逐步缓解这些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态势,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科学管理及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生长过程受温度、水分、养分、病虫草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依据小麦发育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肥、气、热的作用,降低管理本身给小麦生长带来的影响,做到科学化管理。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冬小麦科学管理及节水灌溉技术,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