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紫花苜蓿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花苜蓿为低纤维、高蛋白和富含钙、磷的优质饲草。单位面积的紫花苜蓿所提供的蛋白质是玉米或其它作物的3倍,因此对奶牛场来说,紫花苜蓿是经济效益最高的作物。新品种的推出使紫花苜蓿的产量不断提高,据美国威斯康星州牧草协会的报道,近10年内每亩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平均超过了1吨,近2年有些地方紫花苜蓿的产量已达到了每亩近1.5吨。此外,紫花苜蓿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生产中的风险性较小,而且还能在减少化肥用量的情况下,使它的后作如玉米、小麦增产10%~15%。基于上述优点,紫花苜蓿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呈逐…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适应性广,生物固氮能力强,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近几年来,在龙江县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截止2004年末,龙江县人工种植紫花苜蓿6万亩,在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人工种植紫花苜蓿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属于豆科多年生牧草,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广泛的牧草之一。其适应性强、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被誉为“牧草之王”。 相似文献
8.
9.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栽培面积最广的优良牧草,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其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也很高,所以种植苜蓿的价值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目前,虽然宁南山区种植苜蓿的留床面积和每年的新增面积越来越大,但要真正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还必须执行严格的种植技术。对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对紫花苜蓿进行田间管理,是为了消除影响牧草生长的不利因素,为牧草繁茂生长和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草种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牧草品种老化,人工种草品种单一,优良草种短缺,市场上草种纯净度低、质量差,影响了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优良品种 现在市场上紫花苜蓿的品种很多,大面积种植前要先做引种示范试验,选择既高产又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品种。 二、选择地块 应选择地形开阔通风,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肥力适中,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的地块。土壤为沙质带粘性黑土、壤土或富含石灰质的土壤,PH值为7-9。应避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medicago safiva L.)属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称。紫花苜蓿是古老的牧草品种,原产于波斯(伊朗),现分布于世界各国。目前,该牧草在全世界种植面积为3300万hm^2,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紫花苜蓿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相似文献
15.
<正>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牧草,寿命很长,一般为20~25年;根系发达,入土深,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也是山区退耕还草的重要栽培牧草之一;适宜温暖、半干燥气候,抗旱能力很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属于长日照植物,是各种家畜的优质饲草,不论青饲或是调制干草、青贮,适口性均好, 各类家畜都很爱吃,号称“牧草之王”。其栽培管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称,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而且耐寒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适宜种植区域很广,是提高奶牛产奶量、发展肉牛产业的首选牧草。近年来,紫花苜蓿在我国开始推广,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庞大的根系和高效的生物固氮作用,使之逐步成为退耕还林、发展养殖业中选择和使用的主要牧草作物之一。为了使群众掌握春播苜蓿栽培技术,现将种植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紫花苜蓿的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特别是叶片中含量更高。本文从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选地整地等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做一些介绍,以期能为紫花苜蓿的选种、播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紫花苜蓿特性、栽培环境条件、整地与基肥的使用、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苜蓿收割与存放、苜蓿产品的利用与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以期更好地提高牧草产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0.
南方的高温、高湿,土壤多偏酸性,特别是夏季雨水多,曾被视为紫花苜蓿的种植禁区.泸西县和云南省大部分市县一样,优质饲草缺乏是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泸西县较大面积的推广种植紫花苜蓿,是云南省草山饲料工作站于2004年起在全省各地选点开展优质牧草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工作后促成的.2006~2010年,累计推广种植紫花苜蓿281hm2,增加了优质牧草种植的多样性,促进了全县草食畜特别是肉(奶)山羊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户对种草养畜的认识.泸西县推广种植和利用紫花苜蓿虽获得初步成功,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初成此文,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