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正>山东省昌乐县农立德农业科技专业合作联合社是在昌乐县肥料协会基础上组建的。2010年11月,联合社成立以来,吸引相关种植类合作社入社,以传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任务,利用农业新技术带领农户种植安全放心农产品;为成员社、入社农户提供农资供应、统一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  相似文献   

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在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丰满源农业联合社通过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联合社理事长吴艳良,也是东兴村党支部书记,被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艳良代表与记者分享了联合社以及东兴村一年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个:市场与农户连接型,合作社与农户连接型,企业与农户连接型。1.市场与农户连接型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与农户的连接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拍卖市场”在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拍卖市场”与农户的连接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历史久远,起源于19世纪,20世纪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拍卖市场”的拍卖过程已全部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山西省涌现出由多个农民合作社组成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山西省现有自发组建的联合社180个,其中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83个,加入联合社的合作社有1462个,涉及农户61099户。  相似文献   

5.
赵芳 《世界农业》1993,(11):9-10
一、发达的农业服务组织 日本称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服务事业体”,主要指那些“接受农户及农户之外的农业事业体的委托,进行农作业的农业生产组织、农业协同组合、地方公共团体、公司、个体业者等的事业所”。这种农业服务事业体自身不独立经营农业,主要是通过组织安排、接受农户委托等方式,承担各种农作业:如耕地耢耙、育秧、插秧、防治病虫害、收割脱粒、烘干、加工等作业。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分散的小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因此,创新农村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十分必要。农业合作组织掌握市场信息充分,有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它们能有效地组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因而是最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中国“入世”之后,农业合组织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关注和推动中国农业合组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是一个极具有价值的课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研究南贵昆区域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策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主体的目标不同,农业产业链上政府与农户、企业与农户的博弈所产生劣的博弈结果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的主要障碍。分析认为,农业合作社作为广大农户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有助于协调农业产业链3个主体的目标,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有效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农业文化,农业文化的核心是“和合”效应,应发挥“天人之合”、“人人之合”与“整体思维”效应,农户自主经营,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纳入法制的范畴,政府支持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合理规划,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开发休闲农业项目,才能使福建休闲农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及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技术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商品型农业技术”而言,企业是最优的推广主体。本研究以蛛网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组成的新型“商品型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在该模式中引入了由诸多农户自发选择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利益代表———“农户代理”,以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垂直协作关系;并针对目前企业与农户双方均普遍存在毁约行为,提出了通过“信用证”的方式运作资金,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贴牌生产”(OEM)。还呼吁通过各种金融与法律制度,引导企业加强与农户之间的垂直协作关系,以减少企业“商品型农业技术”供给对价格的弹性,进而提高企业对农户技术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冯海发 《云南农业》2002,(11):29-29
一、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 1.市场与农户连接型 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与农户的连接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拍卖市场”在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拍卖市场”与农户的连接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历史久远,起源于19世纪,20世纪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拍卖市场”的拍卖过程已全部实现了电子化。拍卖是荷兰农产品一级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全国95%的花卉和80%以上的蔬菜、水果是通过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11.
成都崇州市围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起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户为核心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模式,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共建、共营、共享、多赢。文章基于成都崇州市的做法,对“农业共营制”模式进行详尽介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订单农业已成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纽带”。但无庸讳言,在具体实践中,履约率不高的问题已成为订单农业的“硬伤”,对企业和农户的伤害较大,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根据生产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要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张云云 《山东农业》1998,(12):29-29
近几年来,昌乐县围绕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坚持狠抓龙头企业、科技、市场、投入四个关键环节,促进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瓜菜菌、黄烟、桑蚕、珠宝、林果、畜牧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1997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8元。其中,农业主导产业实现收入50.8亿元,  相似文献   

14.
“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农业亟须农业保险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国家及江苏省近年出台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户生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李国菊  赵鹏 《新农业》2006,(4):1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龙头企业,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几年来,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探索出很多经验,采取“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和“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等运作方式,对调整农业结构、进行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订单农业正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户与市场链接的重要纽带。介绍了江西浮梁县以江西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积极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了种粮农户增收,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农业亟须农业保险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国家及江苏省近年出台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户生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流通体制改革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农户、中介组织和政府三个角度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业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户分散经营不能满足大市场的需求;切实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政府政策职能不完善。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政府、企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逐渐由“平面化农业”向“立体化农业”转变。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农业基本上属于“平面化农业”,农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层次、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农业经营方式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业功能和增值途径也相对单一。90年代之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提升,国民收入和消费层次拉开,农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层次化、多样化特点,农业经营主体也呈多元化,由小农户为主体向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小农户等多种经营主体共存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全国大一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向多种方式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延伸,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也在深化拓展。当前,农业发展由数量供给向质量供给转变,由物质生产向服务增值拓展,农业发展外延不断拓展,内涵更加丰富,已完全由过去“平面化农业”向多维度“立体化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业农村数字化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构建农业农村数字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证探究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增收效应及作用机制,为缓解“数字鸿沟”难题、保障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方法】选取 2011—2020 年我国 31 个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熵权 TOPSIS 法对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进行测算,然后使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考察数字化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门槛模型探究数字化与农户增收之间的门槛效应。【结果】(1)农业农村数字化对农户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水平每增加 1% 单位,农户收入平均增长 57.4 元;正向效应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但在中部地区表现为抑制、西部地区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表明存在“数字鸿沟”;(2)农业农村数字化通过促进农户兼业发展、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农户融资概率、促进农产品销售等途径作用于农户收入增长;(3)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农村数字化与农户增收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第一门槛值为 33.401,第二门槛值为 148.370。随着阈值区间的提高,农业农村数字化对农户收入增长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正 U 型”关系。【结论】农业农村数字化能够有效促进农户增收,但“数字鸿沟”困境仍然存在;提出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业数字化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区域差异化的数字化发展策略等政策启示,以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