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即破碎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中马尾松、竹林、黄山松是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60.48%和46.79%;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周长、斑快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尤其在3类主要斑块类型中,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农田、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和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黄山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表明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保护区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3,(5):131-136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支撑下,从景观类型指标(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等)和景观水平指标(景观丰度、多样性、蔓延度等)两个层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VCM曲线深入探讨了主要景观类型的聚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低,且分配不均;有林地是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组分,内部斑块大、不破碎;耕地面积仅次于有林地,破碎程度最高;受人为活动干扰最明显的是灌木林地;研究区中,除水域外的其它各景观类型聚集程度高,一旦发生蔓延事件,传播速度快。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充分调查茫荡山景观资源与现有旅游附属设施的基础上,就景区划分,旅游路线安排,景点、景物保护与建设,服务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以及旅馆建设等方面进行森林旅游规划研究,并提出规划建设方案与实施建议,旨在为发展茫荡山森林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城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和 田头山 2 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 Landsat 影像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 1995-2015 年 2 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均以林地为主,且林地都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近20 a 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呈现景观破碎化指 数和景观分割指数增大,而香农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快速城市化进程使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程 度不断提高 ,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深圳市森林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支撑下,用Fragstats计算景观和各景观组分的相关指数,分析其多样性、连通性、破碎化程度及聚集程度.结果显示:核心区在整个保护区的管理中虽占优势,但景观类型匮乏;缓冲区的破碎化程度较为明显;实验区的多样性核心区和缓冲区.  相似文献   

6.
针对茫荡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与景观资源的现状,应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的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等标准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
将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6类景观类型,统计各类景观类型斑块数和斑块大小。采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Γ分布、Beta分布、负指数分布以及瑞利分布拟合景观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其结果说明,所有类型的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多数景观的斑块大小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只有少数景观的斑块大小分布服从Weibull分布、瑞利分布、Γ分布、Beta-分布和负指数分布;不同的等级在相同的分布和景观类型下,拟合的结果也是有差别的,等级Ⅱ是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大小分布拟合效果最理想的;可补充景观斑块大小规律研究内容,为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观察、标本采集和查阅相关的植物志,确认两粤黄檀为福建植物志未记载的植物种;并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对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两粤黄檀群落及景观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粤黄檀在藤山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生境为海拔200~350 m的水边沟谷地带,主要伴生树种为常绿阔叶树种,其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较为简单,热带和泛热带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该物种在藤山自然保护区分布说明了本区沟谷地带的植物区系成分与南亚热带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护区内的两粤黄檀具有很高的景观效果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3S技术和Fragstats 4.0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多种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阳片区的森林景观斑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是乳阳片区的基质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为19 759.53hm2,占整个森林景观的64.43%;景观要素斑块类型面积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采伐迹地﹥山顶阔叶矮林﹥山地草甸﹥道路﹥建设用地﹥水域﹥耕地;整体景观斑块彼此相邻近,各级景观斑块分布均匀、规模适中、形态自然、破碎程度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3年安化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2017年林地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软件,分析安化县天然林景观格局特征,对安化县天然林空间格局与动态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化县天然林主要是由竹林和阔叶林组成,占安化县天然林总面积的80%以上;从天然林整体变化情况来看,2013—2017年安化县天然林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各森林类型斑块密度、景观类型比略有变化,天然林景观整体变化不大,景观维持平衡稳定;天然林景观在空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连接状况趋于更佳,天然林斑块的形状趋于更规则、更复杂,景观格局趋于更好。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M apInfo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塞罕坝地区不同地貌下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深入探讨了森林景观的林分类型、起源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塞罕坝山地的斑块密度、边缘密度、破碎度,分别都高于沙地和曼甸,但山地的景观多样性低于曼甸和沙地。森林景观以落叶针叶林面积最大,为38 306.7 hm2,其次是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别为16 470.5hm2,9 455.5hm2,灌木林和混交林面积最小。曼甸以落叶针叶林景观优势度最高,且多为落叶松人工纯林;山地以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景观优势度较高,其中,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树种以桦树为主;沙地以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优势度较高,其常绿针叶林多为人工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13.
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分类及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类型划分方法。划分景观要素类型的因子一级为土地覆盖类型,二级为优势树种组。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7-1997年10a问金沟岭实验林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变化。1987年和1997年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1987年的斑块个数为592块,1997年为946块。斑块个数大幅度增加,反映出森林景观破碎化的趋势。10a问,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有所增加。文章对营林活动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景观类型变化较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景观斑块数量变化最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IS分析软件,运用相关景观异质性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地分析了红塘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以有林地为主体,其面积和斑块数的比例分别为73.48%和40.79%,优势度达到3.0338,为研究区景观基质;综合分析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表明,研究区景观异质性较低,景观各要素斑块交互镶嵌;景观斑块规模最大的为有林地,各景观斑块形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西洞庭湖区为研究景观,并分为9种景观类型.分析了30 m粒度下景观的结构组成,运用Fragstats 软件在景观类型水平上分不同粒度计算了5个指数,探讨各个景观类型指数的粒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类型以非林地为主,柏木景观类型最少.除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粒度响应曲线较为曲折外,其它指数几乎都是呈规律的幂函数下...  相似文献   

17.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既反映了城市化对城市森林的影响,也决定其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功能,掌握城市整体森林景观格局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森林特征。本文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对2004年和2014年上海市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进行城乡梯度及其森林类型的动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上海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城市地貌格局吻合,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在景观尺度上,虽然十年间城市森林面积显著增长,但城市森林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在森林类型景观尺度上,阔叶林占上海市森林类型的大部分且其面积有增长趋势,果树林呈减少趋势;相比其他类型,阔叶林空间聚集分布范围集中在近郊,且聚集效应相对明显。通过城乡梯度划分和分析,上海市城市森林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区域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宏观水平上分析城市森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东灵山山地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地景观结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功能和生态过程,山地景观结构特征的变化山地景观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东灵山地区为研究点,借助GIS构建了1984年、1994年、2002年3个时间段景观动态序列,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东灵山地区景观总体结构呈现破碎化趋势;2)各景观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农业耕作和采伐后,林地和草地转变为农田和灌丛;3)村庄和农田的斑块小型化为主,边缘复杂程度较高,灌丛、林地和草地仍以大型斑块为主,边缘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过伐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志  孙玉军 《林业科学》2005,41(1):14-18
运用趋势面分析方法 ,在arcinfo的支持下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采样法 ,通过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演替阶段定量化 ,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森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的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金沟岭林场范围内 ,水平地理位置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极为有限 ,景观要素空间格局更多地受地形特征和干扰格局的综合控制 ;研究地区海拔、坡向和坡度是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海拔带上 ,坡向和坡度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作用在方向和强度上都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马鞍山城市森林景观镶嵌与其城郊分布梯度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及3S技术,研究马鞍山市区63.8 km2城市森林景观特点及与其他景观的关系;并沿城市南北纵轴设立样带,采用移动窗口法对6个样区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城市森林斑块在城市中心与城郊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城市的景观要素有各类硬质铺装表面、城市森林、农业用地、水面与一般绿地五大类,分别占67.25%、16.47%、11.9%、3.99%、0.39%;景观多样性指数1.071 28;主要景观要素的优势度排列顺序为硬质表面0.573,城市森林0.472,农田0.122,水面0.114,一般绿地0.029,城市森林已具有较高的环境控制能力.城市森林类型有风景林、庭院林、游憩林、道路林、苗圃及防护林;分别占城市森林面积的40.8%、23.9%、21.5%、7%、3.6%、3.2%;风景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少;庭院林斑块数量最多,道路的绿化质量较高.城市森林斑块数达到2 464,最大面积185.1 hm2,平均面积0.43 hm2,大面积的风景林地主要集中在城市西侧;城市森林的景观密度及最小距离指数都反映其具有一定程度聚集分布的特征;而农田在城南与城北近郊具有较高的聚集性;城市森林在城市南北轴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化,其面积比、斑块密度等城区高于近郊;城市北侧的城市森林要优于城市南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