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百合根尖染色体C-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根尖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除染色体K外,其余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特征带,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其带型公式为:2n=24=4C+2CI++6I++6I++2I+T++2I+T++2. 染色体C、F的着丝点区域显示强带,染色体I、J各显示3条强弱不同的带纹.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百合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C-带技术对葡萄牙野燕麦根尖细胞进行了带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牙野燕麦具有21对染色体,其上共有90条带,包括26条端带(T)、50条中间带(I)、1条随体带(S)、13条着丝点带(C);葡萄牙野燕麦染色体的带型公式为:2n=42=12ITC+2CIT++4ICT++2I+TC+2I+CT+2I+T+C+2IT+S+2IT+4IT++2I T++2I+T++2IC+4I+。葡萄牙野燕麦的C组染色体的带纹最为丰富,而A组、D组染色体的带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改良的HBSG方法对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DC.Fish)进行Giemsa C-研究。结果表明:细叶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除B、F、J染色体外,其余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特征带,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带型公式为:2n=24=8CI+8I++2I+T++6;细叶百合的带纹集中在着丝点区域和长臂上,短臂上没有带纹。L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利用Giemsa C-带方法对渥丹百合(Lilium concolor Salisb)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渥丹百合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4,每条染色体上都显示出特征带,带纹的深浅差异明显,其带型公式为:2n=24=2C+4CI+2I+2CI~++2CI_++6I_++4I~++2I~+T~+.染色体D、F、L的着丝点区域显示强带,染色体Ⅰ的长短臂上显示4条强弱不同的中间带.通过Giemsa C-带方法可以将渥丹百合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5.
芝麻(Sesamum indicum L.)的染色体 Giemsa 显带技术,以 BSG 法较为理想。该法所显示的 C-带带型形式:2n=26=CITOW 型=8C+8CI_++4CT_++2CI_++2O+2W。其中2CI_+具随体但无 N 带。根据染色体形态学指标(相对长度和着丝点位置)以及 C-带带型(C,I,T,O 与 W)可以将芝麻染色体组型中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加以区分与识别。  相似文献   

6.
以奥地利黑麦(S eca le cerea le L.)为试验材料,通过G iem sa C-分带对其进行了细胞学鉴定、染色体核型与C-带分析。结果表明,奥地利黑麦体细胞染色体为14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形成7个二价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m+2m(SAT)。通过C-分带将奥地利黑麦1R~7R的7条染色体区分开来,其C-带带型公式为2n=14=2C+I+T+2C+T+4I+T+2C+I+T++2T+2ST。奥地利黑麦除2R和4R长臂近端部约1/4处有带且7R无中间带外,其余带型与黑麦标准C-分带带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秦瑞云  邓传良  杨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60-11760,11763
对石蒜C带的初步研究表明,其染色体2n=33,由T型染色体组成。带纹不丰富,仅第3号和第5号染色体出现带纹。第3号染色体出现的是着丝点带,为线状;第5号染色体出现的是中间带,带纹出现在长臂上,为斑点状。结果表明,石蒜为同源三倍体。  相似文献   

8.
宽皮柑桔两个分类群的核型及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去壁低渗法和 BSG 法首次研究了宽皮柑桔两个分类群的核型及 Giemsa C 带带型。结果表明,道县野桔和朱桔均为18染色体数和2A 核型,且以末端带为主。核型公式分别为2n=18=14m(2SA7)+4sm 和2n=18=12m+(1SAT)+6sm(1SAT)。还从随体染色体和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异探讨了宽皮柑桔的基本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CMA(chromomycin A3,CMA)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双荧光染色方法,分析了沙田柚实生苗根尖染色体的荧光带型和核型结构。结果表明:沙田柚实生苗染色体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CMA荧光带型,即染色体臂两端及近着丝粒部位均有荧光带(A型)、染色体臂一端及近着丝粒部位共有2处荧光带(B型)、染色体臂两端有荧光带(C型)、仅染色体臂一端有荧光带(D型)、染色体臂一端有较弱荧光带(E型)及染色体上无荧光带(F型)。大部分实生苗染色体的CMA带型公式是2n=18=3A+1B+2C+4D+8F,其他实生苗的染色体组成是2n=18=3A+1B+2C+4D+4E+4F、3A+1B+2C+4D+8E、2n=18=2A+2B+2C+4D+8F和2n=18=2A+2B+2C+4D+4E+4F。染色体的DAPI带型与CMA带型有相反带纹,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带。同时观察到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和2~4个染色体脆性位点。  相似文献   

10.
对沙田柚及其芽变株等4个材料的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材料染色体数目的众数为2n=18,第6对染色体带随体,染色体长度比在2至3之间,臂指数(N.F)为36,核型属于1B类型。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变化范围在56.99%~59.54%之间,均为对称型核型。7个材料Giemsa带型主要是着丝点带、端带和全带。  相似文献   

11.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并证明了概率论中常用到的欧拉—普洼松积分。  相似文献   

2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