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二、指数 指数在概括资料、综合信息中有多种使用形式。而使用不同的指数,就会损失信息的不同组分,若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指数,常可能出现矛盾的结果。因此在选择指数的使用形式时,一定要考虑到尽可能保留资料的全部信息。对于间作试验资料,只有同等对待二种作物产量的比较才是正确的。要比较包括二个以上测量值的作物系统,则必须明确在几个方面存  相似文献   

2.
在间作情况下,评价产量提高的标准之一是参加间作的主要作物必须获得较高的产量,次要作物可相对获得一定产量,这是对一些把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作为基本要求的地方而言。玉米与花生或绿豆间作符合这一标准。研究了不同间作体系的竞争作用,以找出最佳间作组合。因此,本试验是在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收集更多资料,以确定玉米、花生、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马铃薯间作玉米、玉米间作大豆、净作玉米、净作马铃薯、净作大豆5种种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间作时单一作物的产量、产值比净作时降低,但综合产量提高。通过调整搭配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达到作物间的相对平衡,从而获得各种作物的丰收。在作物搭配时应以其中一种作物为主,另一种作物为辅,不能同时并重。马铃薯间作玉米以马铃薯为主,玉米间作大豆时以玉米为主,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不同剂量除草剂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选用2种除草剂5种不同的剂量进行土壤喷雾处理,对杂草防效、作物安全及产量方面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6%精异丙甲草胺用量为1200~1500 mL/hm2,33%二甲戊灵用量为1875~2250 mL/hm2,对杂草防效较好,对作物安全,作物可增产20%以上,筛选出的各除草剂用量比较适宜于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土壤封闭处理。  相似文献   

5.
上一讲介绍了双变量分析中各项平方和与乘积和的分解,此讲介绍双变量分析的图解和显著性检验。 双变量方差分析的图解 上一讲提到,没有考虑随机变量的背景类型,而对间作中二种作物产量的变异类型进行解释,可能会引起误解。双变量分析的基本优点是适当地考虑背景相关类型,从而可得到成对作物平均产量的简单图解形式。对于二种作物产量的图解表达,米德提出使用斜轴线图代替通常的垂直轴线图。因为,如果将间作中各对产量(一个小区中二种作物的产量)标绘于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通过引进豆科间作作物使2种禾谷类种植制增加生产力、氮产出率和地面覆盖率的效果。在土壤低氮水平下种植的小麦或大麦行间栽培固氮豆科作物,1989—1992年在墨西哥多数处于雨养条件下,发现与对照禾本科作物产量(分布于1一4t/ha)相比,没有一种豆科作物使禾本科作物减产,而在某些情况下豆科作物附加的总生物量要高于对照1倍以上.不同的豆科作物试验表明了对不同种植者需要的适应性,间作的豆科作物于生物量在其后种植的饲草作物长柔毛野豌豆情况下可高达6.5t/ha,蚕豆(Viciafaba)可收1.4t/ha的干豆加3.5t/ha的绿草.间作下总生物量产生的土地当量率高达1.54。作物冠层光照测定表明,间作制较单作禾本科作物接受的光辐射比率高,从而说明了产生总生物量的差异大。此外,叶片氮素水平为3.8%,说明间作更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大于小麦作物移去的氮素.本文还对间作制下通过增加地面覆盖防治土壤侵蚀及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的潜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木薯间作短期作物是常见的栽培模式之一,本文以木薯南植199和大豆华春8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间距处理下,记录和测定作物的农艺性状和品质,试图了解间作距离对其的影响,为两种作物合理配置获得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显示:间距处理对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和木薯的株高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两种作物的其它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当间作间距为D30时,大豆蛋白质、粗脂肪和3种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木薯淀粉含量高于其它处理,但低于单作木薯。此外,间距处理对木薯的单株产量有影响显著,单作和D50间距处理的木薯单株产量高于其它处理,但对大豆的单株产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D30的间距间作模式下,木薯和大豆的品质性状具有优势,而D50的间距间作模式下,木薯和大豆的产量性状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一、香蕉Basral香蕉间作的研究通过对栽培品种Basral三年栽培试验,结果单独种植的.与美黄属Curcumalonga,C.amada或Dios corea alata间作的香蕉其平均产量分别为55195、54293和49079公斤/公顷;而三种间作作物的产量分别为5543、1915和1390公斤/公顷.只有C.longa适合于香蕉的间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谷子、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谷子花生2:2和4:4两种间作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花生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花生谷子间作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均显著高于单作,且灌浆期和收获期2:2间作模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而间作下花生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低于单作°各生育期间作谷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单作,且两种间作模式差异不显著;而间作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单作,收获期则高于花生单作,且2:2间作高于4:4间作模式°两种间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净面积产量均低于单作;而2:2间作模式谷子产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且两种间作模式下谷子净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谷子单作°谷子花生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4:4间作模式,且均大于1.0°可见,间作谷子在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作,而谷子花生2:2模式又优于4:4模式’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推广谷子花生2:2间作种植模式利于提高作物群体覆盖、土地生产力,从而促进作物高效共生、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分别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花生单作4个种植模式,开展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物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6~1.24,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和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间作中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接近,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明显下降。对根系研究发现,间作减少作物的细根生长,2M4P、4M4P处理的比根长(SRL)较单作玉米和花生分别下降了25%、23%和18%、12%,复合系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在0~40 cm土层中能够占到总土层的80%以上,间作作物的RSAD显著高于单作,表明作物根系在表层分布较为密集,间作影响了作物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成龄胶园条件下间作不同禾本科作物对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影响,为成龄胶园禾本科作物间作合理施肥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间作3种禾本科作物的胶园为处理,以单作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结果表明:间作的3种禾本科作物对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显著降低了全磷、速效磷含量、pH值、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了铵态氮、硝态氮(除坚尼草外)、速效钾及土壤蔗糖酶活性(除旱稻外)。这些结果说明,间作禾本科作物能提高土壤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钾含量,短时期内能提高土壤的供氮、供钾能力,但降低了土壤磷含量和土壤磷的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成龄胶园内进行间作,必须加强间作物施肥,以实现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维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选用五种除草剂在玉米与大豆间作田间进行茎叶喷施,调查不同处理对田间杂草的防效、作物的安全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 g/L烟嘧磺隆和55%咪唑乙烟酸两种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均在90%以上,而且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安全。40 g/L烟嘧磺隆使大豆增产27.8%,,玉米增产16.4%。5%咪唑乙烟酸使大豆增产42%,,玉米增产16.4%。筛选出的这两种除草剂比较适宜于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的茎叶处理除草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豆、花生、甘薯等矮秆粮经作物,在不影响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应用时空技术间作玉米,使间作的复合群体产量与产值比单作增加15%以上的最佳种植方式是:大豆、花生、甘薯等主作物保持单作种植形式与密度,隔沟沟内间作2行玉米,并通过人工调控技术,使主副作物共生期能协调生长,群体结构与光能效应优于单作。大面积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三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著。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通过引进豆科间作作物使2种禾谷类种植制增加生产力、氮产出率和地面覆盖率的效果。在土壤低氮水平下种植的小麦或大麦行间栽培固氮豆科作物,1989-1992年在墨西哥多数下于雨养条件下,发现与对照禾本科作物产量(分布于1-4t/ha)相比,没有一种豆科作物使禾本科作物减产,而在某些情况下豆科作物附加的总生物量要高于对照1倍以上。不同的豆科作物试验表明不对不同得需要的适应性,间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芝麻花生等带宽间作不同行比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于2018年进行了芝麻花生间作试验。以芝麻单作(CK1)、花生单作(CK2)为对照,设芝麻花生2∶2(M1)和芝麻花生4∶4(M2)两种等带宽间作模式,研究不同等带宽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降低了芝麻、花生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种间作模式下,M2模式下芝麻、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M1模式显著增加15.0%和15.1%,在作物收获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时,M2较M1处理显著增加芝麻、花生产量16.1%和8.0%。M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5,产投比为4.75,均显著高于CK1、CK2和M1处理,间作优势明显。说明芝麻花生4∶4等带宽间作模式能够通过提高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玉米高矮秆立体间作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省玉米间作模式主要有米豆间作、米薯间作、米粱间作、米谷间作、米麦间作、米甜间作和米麻间作等,这些模式都不十分理想。虽然玉米产量提高,但矮棵作物产量下降,同时又不便于轮作。为此,我所开展了玉米立体间作最佳模式的研究,用我所选育出的玉米新品种,株高130m,同高秆玉米间作即米米间作,产量高,效益好,前景广阔。1 试验处理所内设4个处理:矮秆嫩048同高秆直播玉米黑221间作,大豆合丰35同玉米黑221间作,矮秆高粱敖杂1号同黑221间作,黑221清种。拜泉县基点也设4个处理:矮秆嫩048同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冀丰1982与花生、绿豆和芝麻3种作物间作试验,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冀丰1982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化以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下棉花株高、霜前花率增加,单株成铃数和籽指降低,皮棉产量下降,但是田间总产出增加,纯收入与单作模式相比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观测结果,间作区的橡胶和间作物的生长量都大于对照。影响间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行间光照条件。甘蔗生长要求全光照,益智适合光照度50%左右,咖啡、胡椒及茶叶要求光强度在70-80%之间。为获得较高间作生产效益,必须做好间作计划,按不同间作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间作。  相似文献   

20.
为给东北地区西部种植模式优化提供可行的带状间作组合,于2014-2015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了连续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燕麦//玉米、燕麦//向日葵及燕麦//绿豆三种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及氮素吸收效应。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均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及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土地当量比(LER)及氮素吸收当量比(NER)均大于1,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的LER及NER分别为1.23~1.38、1.29~1.44,两年内均为最高。燕麦//向日葵间作中,两种作物的边行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及内行,对间作燕麦、向日葵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4.2%~45.1%、69.9%~70.8%,具有显著的边行优势。综合分析认为,燕麦//向日葵带状间作在东北地区西部具备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