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田间系统观察了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对小麦植株影响的基础上,测定了不同病级单株产量损失,并提出了以株高、花叶程度及推迟生育期为主的病情分级标准。通过小区试验,导出了病情指数对产量的回归方程((?)(%)=99.458-0.836x)及相关系数(r=-0.997~(**))。  相似文献   

2.
<正> 在病区调查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土传花叶病有明显差异,生产中也有应用抗病品种控制病害的成功事例.为了解我省栽培条件下小麦品种的抗病丰产性能,以便在病区有效地控制病害,1978~1980年我们在寿县农科所进行了自然抗性鉴定,并将少数抗病品种进行验证和推广,收到了良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六安地区小麦上发生一种新病害一花叶病,扩展蔓延迅速,为害日趋严重。据寿县1980年不完全统计,发病面积达21600余亩,较1979年扩大7.2倍。霍邱、六安两县也有大面积发生。重病田病株率达100%。为了弄清这一病害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在复旦大学生物系的帮助下,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麦土传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土传花叶病,群众称“黄叶病”,1965年在我县就有发现,因发病零星,危害轻,未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感病品种的推广,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损失很大。一、分布与危害小麦土传花叶病主要发生在信阳地区的固始、潢川、息县、淮滨、商城、光山和信阳等县、市,其中以固始、潢川发生最严重,驻马店、南阳和许昌地区的部分县也有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5.
湖北土传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通过大田调查和小区试验的研究结果,小麦播种后,12月下旬显病,根据该病症状在田间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始病期、缓增期、急增期和恢复期。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病土和病株残根,传毒率相应为67.5—98%、5.5—88%;种子、蚜虫、飞虱不能传毒。自然条件下,病毒仅侵染小麦。病毒粒体直径为12—14nm,长度为100—350nm,不同于国内外文献中所已报道的其它小麦花叶病类的病毒。  相似文献   

6.
任一慎 《中国农资》1995,(5):16-17,15
<正> 一种新的小麦病毒病——土传花叶病,在安微霍邱县乡镇农村小麦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一般减产7~10%,重者减产20%~30%。其发病特点,湾区比岗上重;早播麦重于迟播小麦;单一偏施氮肥重于氮磷钾混用田块。我县发病最重的1987年~1989年3年受害较重,病株率达30%~42%,1993~1995年,三年又点片发生局部成灭。  相似文献   

7.
小麦土传花叶病是侵染冬小麦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其叶片。全国不少省份均有报道,尤其是华东沿海、豫南地区及江淮流域发病较严重。除危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燕麦、黑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8.
小麦土传花叶病在日本于1900年前后就已发现,1919年在美国中南部发生,后来扩及东部麦区。1923年确定它是病毒性的,是最早被知道的小麦病毒病之一,而且首先被认为具有土传的特性。近年该病遍布于美国东部和中部以及日本、意大利、埃及、阿根廷和巴西等。根美国1975年前后多点多年试验结果,最轻的减产2—5%,平均减产20%左右,较重的减产40—50%,最重的减产75%。我国当前有关小麦这方面病害的报道很少。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杂交、回交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测定了14个组合的F_1代对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根据双亲正反杂交表现型一致的结果,可以确定控制小麦品种对该病毒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通过对F_1、F_2、BC_1及BC_2各代群体抗病株和感病株分离比值的分析,初步确定有关土传小麦黄色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可能受两对致病显性基因(S_1、S_2),和一对抑制基因(I)所控制,作者并对这一问题与前人工作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 1976年以来,我省淮河流域主要产麦区小麦普遍发生条斑花叶症状。经研究,根部有很多低等真菌(特别是多粘菌),病叶表皮细胞内含有x内含体。电镜观察发现典型的线状病毒粒子,直径为10—13毫微米,长度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示范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控释肥,降低纯氮30%,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所增加,前诸留村的增产率为9.9%,中村的增产率为7.9%;降低纯氮50%,小麦的穗粒数基本不变,而千粒重增加0.3 g,增产率为3.5%;控释氮肥施用量降氮30%的示范应用效果明显优于降氮50%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铵态氮肥施用条件下春小麦的氮代谢机制,为春小麦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用量铵态氮肥的施用对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叶片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可溶性蛋白变化无明显差异;铵态氮肥施用量在225kg/hm2时,小麦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和谷氨酸合成酶活力达到最大值。结论:适当增加铵态氮肥有助于小麦叶片的氮代谢,但施用过量就会使根系酸化,破坏小麦叶片的氮代谢。  相似文献   

13.
在山东东营选择当地主推品种烟农1212,在平衡施肥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以期丰富该品种的栽培管理技术。结果表明: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产5.5%~12.5%;成穗数增加7.3%~17.0%,穗粒数增加3.5%~8.0%,对千粒重影响不大。氮肥可增加小麦株高3.8~6.6 cm,不孕小穗数显著降低21.1%~55.8%;但对穗长、小穗数及每个小穗结实粒数没有显著影响。氮肥可显著促进个体生长发育进程,叶龄较对照增加0.4~1.3,单株次生根增加1.0~2.4条,单株分蘖数增加0.7~3.4个,单株II级分蘖较I级分蘖多44.4%~55.5%。氮肥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2.8%和湿面筋含量13.4%;籽粒硬度、稳定时间、最大拉升面积、最大拉升阻力和延展性分别较对照提高5.1%、21.8%、11.2%、3.3%和3.9%;对籽粒容重、沉降值和吸水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当地适宜肥料用量为纯氮225 kg/hm~2,磷肥(P2O5)120 kg/hm~2,钾肥施(K2O)90 kg/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追施氮肥时期和追施氮肥量对优质强筋小麦皖麦38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施氮肥时期和追氮水平对皖麦38经济性状和产量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当基施纯氮111kg/hm2时,追施氮肥时期以拔节期最优;拔节期追施氮肥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追施氮肥量在100~144.95kg/hm2,经济性状协调且产量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驻马店地区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的类型及该地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对驻马店地区13个不同地点同一小麦品种上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在同一田间试验条件下,对驻马店地区主要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13个地点中有4个地点的样品中检测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占总样品的30.8%,所有地点均未检测到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在供试的12个小麦品种中,豫农416和衡观35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16.7%;泛麦8号和华育198表现为中抗或中感,占供试品种的16.7%;另外8个品种则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66.6%。不同小麦品种在病圃区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WYMV在驻马店地区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暂未检测到CWMV;该地区主推的小麦品种中豫农416和衡观35对小麦黄花叶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间接ELISA对感染WYMV的小麦病叶检测,通过比较分析影响ELISA测定结果的包被缓冲液、抗血清及酶标抗体的浓度和种类,确立了较为稳定的反应体系.利用此ELISA检测体系并结合RT-PCR方法对从四川采集的田间小麦中WYMV进行检测,确定了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的检测系统,为田间大量小麦病样的检测提供有效、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强筋春小麦产区,虽然培育出了多个优质强筋麦品种,但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施肥技术等保证小麦品质已成为黑龙江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作为品质鉴定指标,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更具代表性。为此,在相同HMW-GS背景下研究了氮肥与硫肥施用对小麦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的影响。试验分设4个施肥处理(未施肥、单施纯硫50 kg.hm-2、单施纯氮150 kg.hm-2、纯硫50 kg.hm-2+纯氮150 kg.hm-2)。结果表明:氮肥与硫肥的不同处理对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和麦谷蛋白大聚合体有明显影响。施硫肥、氮肥以及2种肥料混施提高了上述2个品质指标及其比值。综合研究表明,在3种处理方式上,氮肥与硫肥混合施用对蛋白质、麦谷蛋白大聚合体影响最大。因此,生产上在提高氮肥用量的同时,可通过增施硫肥,达到小麦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氮肥对春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氮肥施用量盆栽试验,对春小麦挑旗期倒二叶光合作用的研究表明:适当增施氮肥,小麦挑旗期倒二叶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均明显提高,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α)及表观暗呼吸速率(Rd)则下降,增强小麦叶片对强光与弱光的利用能力;施用氮肥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可能是其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认为,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与氮肥混合基施对小麦产量、千粒重、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追比6∶4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39.4 g,小麦产量以氮肥基追比7∶3处理最高,其次为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从氮素吸收利用率及氮素效益来看,氮肥基追比6∶4处理值均为最高。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6∶4处理为最佳处理,其次为氮肥基追比7∶3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增加前期氮肥投入有利于小麦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灌溉制度和氮肥对冬小麦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于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3因素共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第2位粒>第1位粒>第3位粒,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3)施氮对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