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萍  崔宝凯 《食用菌》2009,31(6):27-28
介绍了一种利用干耳组织分离木耳菌种的简便方法,分离效率高,操作时间短,节省材料,只需--JJ,块耳片就能成功分离出所需菌种。  相似文献   

2.
(一)取组织块方法的改进 常规菇耳组织分离均要用药物进行表面消毒,常会使组织块含水偏多或杀死菇、耳内细胞而导致失败。实践证明,生长在无污染基质上的健壮菇耳子实体,不经过消毒处理,挖取内层组织进行培养,成功率反而更高。  相似文献   

3.
干耳片分离菌种技术王朝江,池惠荣(河北省农科院理化研究所石家庄060051)黑木耳菌种分离常用三种方法,即孢子分离、耳木分离和组织分离。水耳胶质,组织分离非耳基膨大部份不易成功;耳木分离污染严重,又有耳木采集方面的困难;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不一定能保持...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菌种的分离方法有三种:耳木组织分离、耳片组织分离、孢子弹射分离。分离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标本的选择:采集春耳最好,四至五月采集,一定要耳大、肉厚、色黑、单朵重、无杂菌、无虫害。如耳木分离应与分离部位的耳朵一起采集,要注意了解耳木的营养状况如何,以便区分分离标本的优良性能。二、分离前要注意做好标本的处理:采集到的耳木要适当的凉干或风干,防止杂菌由两头截断处进入耳木,发生污染。  相似文献   

5.
黑木耳母种一般用耳木分离法制作。在分离操作时常用升汞或酒精等药液消毒耳木。尽管药液浸泡后要用无菌水反复漂洗,但耳木中仍有药液残存,且耳木中水分的含量也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导致接种后成活率低的原因。为此,近年来我们进行了火焰消毒法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黑木耳的组织分离,目前采用的无菌水漂洗法,常因杂菌污染而使分离失败.为找出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本试验设计了三个处理,供比较选用.材料与方法分离材料采自我校袋栽的Au83004黑木耳。分离前把PDA 培养基熔化,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平板,每皿倒培养基15毫升。平板分两组,一组在倒制平板时加入25%乳酸3滴,另一组不加乳酸。取下一小块耳片,经不同处理:A.用无菌水漂洗4次;B.在3%漂白粉溶液中浸泡3分钟,再用无菌水漂洗3次;C.在75%酒精中浸泡1分钟。再用无菌水漂洗3次,并用无菌吸水纸吸去耳片表面水分。将经上述处理过的耳片,分别剪取7×4mm的组织块置平板  相似文献   

7.
以黑木耳子实体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同时采用两种消毒方法作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耳片边缘作为分离部位、用75%酒精消毒的接种块萌发成活率最高,可以达到85%,是最佳分离部位;用茵肉组织分离,虽成活率也较高,但茵丝长势弱,不是最佳分离部位。  相似文献   

8.
段木银耳菌株94-2,是笔者1994年从10多个耳堂选择的30多个分离材料中,用耳木分离、纯化、筛选出的一个高产菌株。1995年多点栽培试验,耳农普遍反映良好,具有出耳率高,抗逆性强,朵大、片厚、洁白,高产的优点,在适宜条件下,100kg段木可产干耳1.5kg以上。有一个耳农,栽培2500kg段木,收干耳57.5kg,创100kg段木产2.3kg的高产记录。为了使耳农更好地掌握94-2菌株的栽培技术,现将菌种培养特征及其与常规菌种不同的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戴肖东  马银鹏  张丕奇  陈鹤  张介驰 《园艺学报》2016,43(Z2):2767-2768
木耳新品种‘黑威10号’是从大兴安岭野生木耳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单片聚生,黑灰色,单朵子实体直径12.0 ~ 14.0 cm,单个耳片直径7.0 ~ 10.0 cm,厚0.10 ~ 0.14 cm。中熟品种,开口后55 ~ 65 d采收。每100 kg干料产鲜耳120 ~ 165 kg。  相似文献   

10.
紫木耳原产于湖南省武陵山区,是毛木耳的一个新变种,耳片大,肉质脆嫩,营养丰富,品质优于毛木耳,适宜于中高温季节栽培.A-89是我们经组织分离获得的紫木耳新菌株,1990年在启东县圩角乡育才村用棉子壳等熟料栽培800袋,收干耳35kg多,每100kg棉子壳收17kg多.1991年江苏省已有10多个县引种栽培,现将栽培技术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荣 《食用菌》2014,(1):23-24
从采集的一株表现优势的野生黑木耳,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的立森261黑木耳菌株(自编号),在中国秦巴山区的大面积的段木栽培中,其品质以色黑、单片、耳片边缘圆滑、无耳根,其产量每50 kg段木产干耳2.0~2.5 kg(7~9 cm×1.2 m段产干耳200~300 g)。  相似文献   

12.
银耳母种分离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攻破的“神秘”技术。一直由科研部门分离母种 ,其操作方法 ,从耳基中提取组织块 ,置于“玻璃干燥器”中脱水逼干 ,提取纯白菌丝 ,然后再提取耳友菌的香灰菌丝 ,进行交合培育母种。这种分离方法 ,时间较长 ,通常需要 4 5~ 50d ,方能得  相似文献   

13.
利用酒精、镊子对黑木耳耳片进行组织分离,方法方便、快捷,分离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原种历来均在实验室内分离,一般采用孢子弹射和组织分离两种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将试管孢子分离法加以改进,就地采种分离,效果很好,成功率均达90%以上。将现场采下的种耳用冷开水浸两小时,并冲洗3~4次,放入灭菌培养皿或搪瓷盘内,盖上无菌纱布,收尽耳面余水,再用灭菌剪刀将木耳剪成蚕豆大小的耳片。用灭过菌的接种铲挑取一小块种耳,迅速地移入试管,并贴在事先涂放少许培养基的试管壁上,种耳长孢子的一面,朝向斜面培养基。于18~20℃下培养24小时,当斜面上有孢子印时,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银耳菌种质量不够稳定。我们试图用耳木分离法,定向筛选早熟、高产、质优,适宜木屑栽培的银耳菌株。种木选择及预处:人工栽培的段木,需选早熟,出耳率高,朵型大,耳片疏松,色白的段木;若选野生银耳,应尽量寻找坚实少朽的木头;木屑瓶、袋中长有银耳的下端基质,也可以挖取出来供分离。由于耳木湿度大,常带有病虫,可将耳木风干(耳片干缩),然后放入杀虫剂中弃虫1~2天。菌株分离及菌落挑取:从耳基部位附近挑取少许木屑,分接于试管斜面上,置25℃下10~25天。各试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①斜面长满杂菌;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2015,(2):53
<正>划口18天出耳,由大单片组成朵,耳片特大特厚,黑褐色,阴阳面明显,抗杂能力强,高温高湿不烂,木段、袋栽两用,正常管理袋产干耳60g以上。十年畅销品种,耳质好,中早熟,耳厚,耳背青灰色、多筋、耐高温,耳熟落地也不烂,木段、袋栽两用,高产,在黑龙江省评为"黑木耳质量第一名"。我学会用大兴安岭野生木耳分离、片大耳厚、不烂、碗状,每根8 cm粗1.5m长的木耳段,三年可拣干耳390g,是目前适宜木段栽培产量高产菌种。  相似文献   

17.
崔彩霞 《食用菌》2005,27(1):35-35
灵芝的组织分离。常规是切取幼嫩组织块作分离材料,放在0.1%升汞溶液内进行表面消毒;或用75%乙醇作表面处理,用小刀将组织块切成0.2cm^3小块。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这种分离法成功率低。主要原因是灵芝子实体易木质化。回复到营养生长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用幼嫩的组织。此法费工、费时、不易操作,组织块表面消毒不彻底,易污染。导致分离失败。  相似文献   

18.
银耳母种分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攻破的“神秘”技术。一直由科研部门分离母种,其操作方法,从耳基中提取组织块,置于“玻璃干燥器”中脱水逼干,提取纯白菌丝,然后再提取耳友菌的香灰菌丝,进行交合培育母种。这种分离方法,通常需45~50天方能得到母种,再用于扩大原种与栽培种。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银耳母种快速分离法。  相似文献   

19.
灵芝的组织分离,常规的方法是切取幼嫩组织块作分离材料,放在0.1%升汞溶液内进行表面消毒,或用75%乙醇作表面处理,再用小刀将它切成0.2cm~3小块,接到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即可。此法成功率非常低,主要原因是灵芝子实体易木质化,回复到营养生长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用幼嫩的组织。并且此法费工、费时、操作不便,组织块表面消毒不易彻底,易污染等因素,而导致分离失败。  相似文献   

20.
 以采集的野生黑木耳N 。和L 为亲本,用野生分离和多孢杂交育种技术育成黑木耳新品种‘陕耳3号’,代料栽培周期120 d,鲜耳黑褐色,半菊花形略带鸡冠状,最大单朵质量80 g,耳片厚大,基座很小。干耳深褐色,泡胀度1:10。大塑料袋(20 cm×56 cm×0.05 cm)地栽平均干耳产量7.65 t/hm ,抗杂菌,抗病,抗流耳,优质,稳产,高产,适口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