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旱直播水稻田化学除草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云 《杂草科学》1995,(3):32-34
旱直播水稻田的化学除草需在播后苗前和苗期分别进行1次。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用25%恶草灵乳油0.175 ̄0.2L/亩(商品量,下同)。苗期处理在稗草2 ̄3叶期进行,用20%敌稗乳油0.6L/亩+50%杀草丹乳油0.35L/亩,或20%敌稗乳油1.25L/亩。双子叶杂草多时,用20%敌稗乳油1.25L/亩+20%2甲4氯水剂0.11L/亩。  相似文献   

2.
5%抑太保乳油防治豆荚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抑在保乳油1500倍加454杀虫菌500倍混液防治平荚螟,2次喷药,间隔4d第二次药后4d和7d的虫情指数防效分别为81.63%和74.51%,显著优于40%增效敌百虫乳油800倍液防效,与抑太保单剂1500倍液防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18%锈螨特乳油是广西柑桔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复配剂,经地政治处 三地试验防治柑桔锈螨,有显著防效,该药剂2000-3000倍液,在药后3d防效达94.67%-100%,持效期25d以上。  相似文献   

4.
复方茶皂素对哒螨灵杀灭桔全爪螨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就复方茶皂素对哒螨灵杀灭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的增效作用,进行了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按茶皂素和哒螨灵有效成分比为22:5混配成27%416杀螨剂乳油。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单剂LC_(50)452.2μg/ml,哒螨灵单剂LC_(50)0.3685μg/ml,混剂LC_(50)0.3733μg/ml,增效18.67倍。室内杀卵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7%416乳油稀释2000、3000、4000、5000、6000倍液,卵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92%、93.03%、89.09%、85.90%、81.51%,20%速螨酮WP4000倍液为90.44%。田间施药后第28天分别为89.36%、97.64%、90.99%、97.95%、97.38%。而20%速螨酮WP4000倍液为98.90%。最后讨论了茶皂素的增效机制,并认为茶皂素在农药乳油中的增效作用,具有极大的开发与生产价值,有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增效吡虫啉新制剂2.5%蚜虱立克乳油防治棉蚜、麦蚜,每亩制剂用量为12.5~25mL和15~30mL,1~15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1%~100%和90.8%~100%;防治桃蚜稀释2000~4000倍液,1~15d的防效为94.9%~100%,对3种蚜虫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6.
菌核净、代森锰锌及其混剂对烟草赤星病菌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Horsfall毒力试验设计方案和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菌核净、代森锰锌及其混剂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anta)的毒力,并分别用Wadley方法、Gowing方法、Abbott方法和孙云沛方法等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所配混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当它们按EC50剂量7:3的比例混配时所得混剂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4种增效作用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田间防治结果也证明该混剂可有效防治赤星病。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害虫抗药性研究过程中,发现氟氰菊酯与杀螟松复配增效显著,特对该混剂的毒力及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 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药品及生物 氟氰菊酯(A)77.45%原油及10%乳油(上海中西药厂提供);杀螟松(B)94%原油及50%乳油(宁波农药厂提供);20%氟杀乳油(C)(上海中西药厂提供)。 瓜蚜、桃蚜、萝卜蚜、麦二叉蚜、棉铃虫、粘虫及菜青虫、棉叶螨和柑桔全爪螨,以及柑  相似文献   

8.
辛氰和乐氰混剂对甘蓝桃蚜抗性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辛硫磷与氰戊菊酯,乐果与氰戊菊酯的最佳配比及其相应单剂对甘蓝桃蚜进行抗性选育,汰洗20代时桃蚜对两种混剂的抗性,分别为4.20和2.68倍,比相应单剂的抗性发展速度慢,尤其比氰戊菊酯单剂(289倍)更慢,表明上述两种混剂都可延缓桃蚜的抗性发展。用酶抑制剂进行增效应用测定结果表明:K1和TPP对辛硫磷和乐果都有增效作用,尤以K1的增效作用更显著,其增效比分中辊为1053和38,说明桃蚜对辛硫磷和乐  相似文献   

9.
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作用机制不同或相同的杀菌剂混合后能产生增效作用的理论与实践是开发新的杀菌剂混剂的基础。本文讨论了杀菌剂混剂增效作用的评价方法,不同类型杀菌剂混合后的增效作用,混剂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下的增效作用以及杀菌剂混剂增效作用的机制,为杀菌剂混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43%、30%百兴乳油大田药效试验示范张建勋程春河段朝祥张恩涛(北京市顺义县农药厂农药研究所101300)害虫抗药性随着化学农药连年使用而逐渐增加,棉铃虫、小菜蛾、棉蚜及某些螨类的抗药性尤为突出。据报道,增效混剂有明显延缓和治理害虫抗药性的效果,同时...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主产区苹果和梨中农药残留风险因子排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险排序是风险评估或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是对风险因子进行排序从而确定管控优先顺序的重要手段。2014-2015年连续两年对山东省主产区苹果、梨进行102种农药残留风险监测。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序系统对苹果和梨中检出的农药残留进行风险得分计算和排序。结果显示:苹果中检出27种农药,风险得分较高的有三唑磷、毒死蜱、氰戊菊酯、联苯菊酯、吡虫啉、戊唑醇、唑螨酯7种农药;梨中检出37种农药,风险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有氧乐果、克百威、水胺硫磷、苯醚甲环唑、毒死蜱、唑螨酯、灭多威、氟硅唑8种农药。建议对上述风险得分较高的农药予以优先管控。  相似文献   

12.
虫生真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是大有前途的粉虱和介壳虫杀虫剂。用6种大田常用农药在推荐浓度下,研究其在25℃下对座壳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甲氰菊酯和克螨特抑制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表明二者与本菌极不相容。吡虫啉、水胺硫磷和双甲脒能促进孢子萌发且后两者亦可加速菌丝生长,多菌灵对其孢子萌发起暂时促进作用然而抑制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3.
山楂叶螨抗药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载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山西省忻州、晋中、运城地区山楂叶螨种群对9种杀螨剂的抗药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忻州地区种群对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表现中抗,抗性指数FR分别为17.79和31.93倍,对水胺硫磷和毒死蜱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7.74和5.35倍;晋中地区种群对水胺硫磷、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均表现中抗,FR值为22.42~33.00倍,而运城地区种群对这3种药剂产生了高抗,FR值分别为135.05、41.53和1714.01倍;运城地区种群对毒死蜱表现中抗,FR值为34.49倍;晋中和运城地区种群对双甲脒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5.15和6.89倍;3个种群对阿维菌素、苯丁锡、三唑锡和四螨嗪仍相对敏感.混配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1:10、1:5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1:10组合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9.63~363.30,其中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和1:10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组合是比较理想的混配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蜡蚧菌与新型生物农药混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本文采用PDA培养基培养蜡蚧菌BNCC336750分生孢子。采用浸渍法对大豆蚜进行毒力测定,选取最佳防治效果的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浓度与亚致死浓度的化学农药35%吡虫啉悬浮剂和生物农药0.3%印楝素乳油、0.5%苦参碱水乳剂进行混配。结果表明,大豆蚜的累计校正死亡率随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浓度为108孢子/mL时对大豆蚜毒力最高。菌药混用对大豆蚜的防治效果比单用蜡蚧菌BNCC336750孢子悬浮液或亚致死浓度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都要好。其中菌株BNCC336750孢子悬浮液与印楝素混用效果最好,处理7 d后大豆蚜累计死亡率达到94.16%。与苦参碱和吡虫啉混用7 d后大豆蚜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13%和80.29%。田间试验表明,印楝素混配菌株BNCC336750孢子悬浮液效果最好,7 d后防治效果达到89.47%。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种基于QuEChERS方法提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桃叶、桃果和土壤中吡虫啉、嘧菌酯、腈苯唑、苯醚甲环唑、毒死蜱及β-氯氰菊酯6种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5~20 mg/kg (桃叶)、0.05~2 mg/kg (桃果) 和0.05~5 mg/kg (土壤) 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桃叶、桃果及土壤中的回收率为72%~111%,相对标准偏差 (RSDs) 为0.90%~18% (n = 5),均满足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不套袋施药时,6种农药在桃叶中的原始沉积量最高,其沉积量占比为桃叶、桃果和土壤中总残留量的57%~69%;其次是土壤中,占比为25%~39%,桃果中占比仅为3%~6%;此外,2次施药后14和21 d时桃果上6种农药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 (0.07 ± 0.01)~(0.77 ± 0.13) mg/kg和 <0.05~(0.27 ± 0.05) mg/kg,分别为其对应最大残留限量(MRL)值的15%~60%和9%~34%。套袋可以显著降低桃果中6种农药的原始沉积量和最终残留量。套袋后,桃果上6种农药的原始沉积量占比均小于1%,且2次施药后14和21 d时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中国国家标准GB 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对应MRL值的10%。本研究明确了果实套袋对6种农药在桃园中的沉积和残留的影响,为指导果实套袋措施在桃园中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同时检测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能同时识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的宽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同时测定这3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CLEIA),比较了间接竞争(ic-CLEIA)和直接竞争(dc-CLEIA)2种反应模式,优化了相关理化参数,确立了最适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间接竞争CLEIA法检测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5.57、2.30和2.62 μg/kg,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39~100、0.39~25和0.39~25 μg/kg;直接竞争CLEIA法检测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5.43、1.34和1.24 μg/kg,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39~100、0.10~25和0.10~25 μg/kg。所建立的CLEIA方法基本能满足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螟硫磷在谷物和果蔬中最大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为研制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试剂盒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灵  洪波  王新谱  贾彦霞 《植物保护》2018,44(1):199-204
本试验测定6种常用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选取相容性高的杀虫剂在10倍稀释浓度下与球孢白僵菌复配对温室白粉虱进行防治。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与10%吡虫啉WP的相容性最高,而与2.5%联苯菊酯EC和20%高氯·噻嗪酮EC相容性较差,在10倍稀释浓度下10%吡虫啉WP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2%和3.38%,产孢量为1.94×106个/mL。对白粉虱协同防效试验中,3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复配药剂的防效最高能达到85.19%,在防治3d后一直维持在80%以上,高于单独使用球孢白僵菌制剂和10%吡虫啉WP的防效。因此,在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过程中,可利用生防真菌制剂与低浓度的化学杀虫剂复配,从而达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土柱淋溶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三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在热带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砂土和壤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砂土和壤土中主要残留于第1段土壤 (0~5 cm) 中,且驻留量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减少。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在砂土中的Ri值分别为52.86%、94.73%和83.19%,在壤土中的Ri值分别为54.70%、77.28%和55.33%,均大于50%。根据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性等级划分标准,3种药剂均属于难淋溶农药,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农药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板兰根中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板蓝根中3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残留分析方法。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分别用索氏抽 提法、浸渍振荡法、超声波法提取。提取液经100 mL丙酮∶0.05 mol/L氯化钙溶液(1∶1)液 -液分配净化后,以弗罗里硅土柱净化,5%乙酸乙酯-石油醚淋洗,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 测器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10-10~4×10-10g,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10-3、5×10-3、2×10-3 mg/kg。3种提取方法对板蓝根的添加回收率、变异系数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