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筠连黄牛,主要分布在宜宾市南部山区各县(筠连、珙县、兴文),是当地苗族、汉族人民长期自然选择的四川地方牛种;苗族黄牛干巴,是1997年5月根据四川省筠连县落木祥苗族祖传家庭作坊炕制工艺总结改进生产的民族传统食品,仅筠连县落木祥、县城两地就有专事苗家黄牛干巴生产销售的个体作坊和商户三四十家、中小型企业三家,筠连县通过与科研院校联姻、凭借专业学会优势、整合资金建立原料基地,加快发展筠连县苗家黄牛干巴产业。  相似文献   

2.
苗家黄牛干巴是四川省筠连县高坪苗族乡(落木祥)槐树村九龙绀苗族老人王文修祖传的具有浓郁苗族家庭特色的黄牛制品。该产品纯粹按黄牛自然特性加工,属富含硒的绿色食品,一直作为落木祥地区苗族同胞益寿延年的佳肴。1.挑选牛肉 经过动物卫生检验合格的3-6岁黄(犍)牛屠宰后,选  相似文献   

3.
思南黄牛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南黄牛作为思南县发展肉牛养殖业的优选地方品种,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风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体格偏小、生长较慢、品种退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南黄牛的发展。为了推动思南黄牛产业发展,保护和开发思南黄牛品牌,贵州省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思南综合试验站开展了大量工作。文章对思南黄牛遗传资源特点、品种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介绍,为推进思南黄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云南黄牛干巴进行细菌总数的测定以及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分离出细菌58株,分属5个属。  相似文献   

5.
温岭高峰牛再次改良F_1代黄牛效果观察范福贤(金华汤溪兽医站)为改良本地小黄牛的肉用生产性能,自1985年开始,金华地区相继弓l进温岭高峰种公牛6头,与本地小黄牛进行杂交,所产杂种一代黄牛,在体尺、体重、肉役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继续采?..  相似文献   

6.
鲁西黄牛是我国黄牛五大优良品种之一,具有体型大,易肥育,饲料报酬高,肉质好等系列产肉性能,是发展牛肉产业的优良品种资源.目前不仅在中原地区已被广泛应用于牛肉生产,而且,近几年在南方地区也开始引进和用于发展当地肉牛业.但是,鲁西黄牛在我国南方中亚热带气候环境条件下的肉用性能如何?特别是增重潜力尚未有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试验,以探讨鲁西黄牛在我国南方气候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增重潜力以及鲁西黄牛在南方地区的饲养前景.  相似文献   

7.
提高繁殖率、加快肉牛出栏是肉牛产业开发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黄牛的冷配工作是繁殖的基础,提高冷配受胎率则是加快繁殖、提高出栏率的关键.笔者结合巴林左旗牧区肉牛养殖和黄牛冷配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黄牛冷配受胎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阜阳地区黄牛资源丰富,数量可观,但综合开发较差。从黄牛副产品中可开发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产品。副产品中的骨可制食品、生产蛋白胨、生产3胶;血可制血清粉;内脏可制药。开发黄牛副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前景广阔。建议有关部门积极进行黄牛副产品的开发,提高黄牛的经济价值,促进本地区养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郏县红牛是产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的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一,因其毛色多呈红色,故称郏县红牛。郏县红牛具有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牛肉品质好等诸多特性,是不可多得的肉牛资源,在上世纪80年代曾达到养殖高峰。随着后来的诸多原因,整个产业不断萎缩,面临着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质资源开发不足、种群数量逐年减少、产品开发落后等诸多问题。现今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郏县政府大力推动郏县红牛产业的发展,为了郏县红牛的进一步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本文基于生产要素从几个方面提出思路,为郏县红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怀化黄牛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怀化市为例,阐述南方山区黄牛生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措施。作者认为,前景广阔;加快黄牛产业发展,应提高认识。抓隹机遇,在调整布局、改良品种、推广科技、种草养牛和加工流通等方面狠下功夫;在市场运作的同时,应给予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扶持。  相似文献   

11.
皮埃蒙特、利木赞牛三元杂交组合幼牛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皮埃蒙特公牛×西黄杂种母牛 (西门塔尔公牛×当地黄牛 ,下简称皮西黄 )、利木赞公牛×西黄杂种母牛 (下简称利西黄 )两组合的三元杂交种幼牛肉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组合肉性良好。 9月龄体重分别达 2 88.4kg和 2 5 9kg;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 879.4g和 846.1 g。皮西黄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熟肉率分别为 5 8.2 5 %、47.5 0 %、81 .94%和 65 .4% ,利西黄分别为 5 5 .33%、45 .67%、82 .0 9%和 67%。皮西黄肉骨比、肉脂比、胴体优质切块比例和眼肌面积分别为4.5 5、1 0 .86、35 .1 2 %和 73.70 cm2 ;利西黄分别为 4.61、1 0 .2 3、33.38%和 63.1 0 cm2 。皮西黄产肉性能强于利西黄。  相似文献   

12.
南黄杂种牛与本地黄牛生长发育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甘南本地黄牛体格小、生产性能低的现状,用南德温牛细管冻精授配甘南本地黄牛,结果表明,南杂F1代个体具有早熟、生长快、耐粗饲、饲料转化率高、抗病力强、难产率低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很适合当地黄牛养殖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青海省肉牛杂交改良效果,筛选适应高寒地区肉牛最佳杂交组合,从而为今后开展肉牛杂交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6年的试验研究,测定分析了蓝本、皮本、利本、夏本、德本F1牛和青海黄牛的初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及杂交后代对青海高原高寒气候的适应性观察。结果显示:五个杂交组合F1代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青海黄牛(P<0.01)说明良种肉牛改良效果显著,在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比较中,蓝本F1牛生长发育最快,各阶段体重及体尺指标显著高于青海黄牛,比皮本、利本、夏本、德本F1牛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木赞牛改良大别山黄牛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木文探讨了用利木赞牛冷冻精液改良大别山黄牛的效果。经测定。杂交一代的初生体尺和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本地大别山黄牛。试验表明,杂交一代不仅能保持本地大别山黄牛的优点,同时还弥补了母本体躯不丰满、增重速度慢的缺点,说明利用利木赞牛作为父本改良本土大别山黄牛效果显著,杂交组合理想,利本赞牛可作为大别山黄牛改良的父本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婆罗门牛(种牛或冻精)与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比较,其F1代的初生重、6月龄断奶重、12月龄和18月龄体重分别比云南黄牛高64.53%、13.37%、24.87%、37.91%。24月龄F1代牛市场价每头比云南黄牛高出1500元。  相似文献   

16.
应用群体遗传变异的相对Shannon信息量指标体系,对陕西四个黄牛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由杂合体的连续存在所致,平利牛的总遗传变异最大,陕西北部黄牛群体总遗传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对西镇牛的毛色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其毛色遗传由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支配,毛色以红黄为主,混有晕毛、有色皮斑、胁及四肢内淡化、黑色背线及黑缟纹等杂色,黑色及白斑在群体中分布频率极低。估测的各位点基因型频率误差小、可靠性高,其毛色分布规律可以做为西镇牛品种特征的遗传标记。同时确认西镇牛毛色形成与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临夏黄牛某些种质特征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心产区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监夏黄牛两个系统五个群体共181头牛进行了遗传检测,描述了临床夏黄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体尺特以及毛色特征等,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沪法对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后转铁蛋白-1,碱性磷酶等个血液蛋白多态位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选择发育正常、健康无病的124头成年闽南黄牛进行体尺体重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闽南黄牛的主要体尺体重性状指标进行多元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根较大的主成分,使其累计贡献率达90%以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6头22~24月龄的闽南牛进行屠宰测定。结果表明:闽南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十字部高分别为113.06±7.29cm、129.01±11.01cm、152.22±9.75cm、17.17±1.54cm、265.67±50.89kg;主成分分析可知各性状间除了管围外,其它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各主成分的特征根分布很广。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经统计计算入选的2个主成分所占信息的侧重各不相同,一个是体高因子,一个是胸围因子;它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闽南黄牛的体型特征及今后选育的方向和重点。6头闽南黄牛公母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腰部肌肉厚、大腿肌肉厚分别为145.1kg、56.17%、43.38%、7.16cm、17.51cm和131.9kg、51.25%、40.07%、3.11cm、16.34cm。  相似文献   

20.
为了郏县红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介绍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现状,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分析了郏县红牛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便为郏县红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