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年份施肥对作物增产效应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条件下,对13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在不同年份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高于对肥料氮的吸收,而且其对肥料氮的利用率低于小麦,并极易受夏涝的影响,氮,磷化肥合理配施或再配以有机肥可以促进作物高产稳产,避免不利气候因子对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冀西北春玉米种植区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对春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通过建立的施氮量和春玉米产量的肥料效应方程,求得免耕1(玉米和大豆间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0~209kg/hm2,免耕2(玉米单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2~212 kg/hm2,常规耕作(玉米单作)春玉米的适宜氮用量为193~216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春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施氮量超过225 kg/hm2则显著降低.免耕1、免耕2、常规耕作适宜施氮水平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8.3~70.2、48.0~70.4和49.0~68.5 kg/kg,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5.2~20.5、15.2~21.1和16.4~18.6 kg/kg,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32.5%~44.0%、32.5%~45.2%和35.1%~39.0%.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施氮量增加,春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没有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3.
4.
5.
酸性黄红壤上施用白云石的作物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旱地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定位试验,以探讨施用白云石改良土壤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小麦增产11.6%~13.4%,油菜增产9.4%~27.2%,红豆增产21.9%~49.7%,玉米增产10.9%~44.6%,黄豆增产6.6%~29.8%,其增产后效与使用量成显著正相关。施用白云石粉处理三年六季作物累计增加的纯收入为2511.6~5376.8元/hm^2,产投比为27.9~12.4:1。从作物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适宜的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100~1600kg/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种植紫云英不还田配合不同化肥用量对土壤养分、水稻农艺性状、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探寻提升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的施肥方案。3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种紫云英+100%化肥(空白B1)处理相比,种植紫云英不施化肥(B2)处理降低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种植紫云英并分别配施100%、90%、80%和70%化肥(即B3、B4、B5和B6处理)均能保证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不降低,土壤有机碳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在处理间的大小顺序为B2B1B3B4B5B6;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可知,无论是实际结果还是理论分析,本试验中种植紫云英+70%化肥(B6)处理的产量和净收入最高,经济效益最佳。综上所述,河南信阳水稻土区种植紫云英不还田并配施70%化肥,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7.
南亚热带荒坡地不同作物种植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种甘薯,花生,龙眼与对照(裸地)4种处理研究了广东省南亚热带低丘荒坡地不同作物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坡地种植甘薯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可减少地表径流24.74%~97.30%,减少土壤侵蚀量89.86%~97.60%,降低土壤酸性,流失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也最少。其次为龙眼,花生,裸地,分析结果建议在雨季大力推广坡地甘薯种植和在果树幼小期间间套种旱地作物西瓜,花生,大豆,甘薯,牧草 相似文献
8.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旱地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定位试验,以探讨施用白云石改良土壤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小麦增产11.6%~13.4%,油菜增产9.4%~27.2%,红豆增产21.9%~49.7%,玉米增产10.9%~44.6%,黄豆增产6.6%~29.8%,其增产后效与使用量成显著正相关。施用白云石粉处理三年六季作物累计增加的纯收入为2511.6~5376.8元/hm2,产投比为27.9~12.4∶1。从作物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适宜的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100~1600kg/hm2。 相似文献
9.
10.
合理施肥不仅能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能提高土壤肥力和发挥良种潜力。基于2009—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对云南省3种主要旱地作物的产量、施肥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发现2009—2018年小麦平均产量为74.7万t,高低产量相差49.5万t;玉米平均产量为776万t,高低产量相差384万t;油菜平均产量为45.4万t,高低产量相差31.1万t;10年来小麦、玉米和油菜的氮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29、266、167 kg·hm-2,磷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9.2、36.8、49.1 kg·hm-2,复合肥平均投入量分别为27.4、74.5、42.1 kg·hm-2;2009—2018年云南省小麦、玉米和油菜生产的平均经济收益分别为-5 642、-4 837、-4 297元·hm-2。结果表明云南省3种主要旱地作物生产存在产量差异明显、施肥结构不合理、平均收益较低的问题,提出培育优良品种、增加旱地作物播种面积、精确田间管理、改善农机装备、做好病虫害防治、合理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氮磷钾用量、提升化肥使用效率、改良作物品种、加大政府补贴力度、降低作物生产成本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金优527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机插、手栽和直播探究播种方式对黔东南地区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有效穗数、高峰苗数依次表现为:直播机插手栽,单位面积成穗率依次表现为:机插手栽直播;(2)直播水稻全育期天数较短(139d),分别比手栽(159d)和机插(154d)全育天数少20d和15d,而手栽和机插水稻生育期天数差异并不大,说明直播水稻比手栽和机插生育期天数显著缩短;(3)有效穗粒数依次表现为:直播机插手栽,每粒穗数依次表现为:手栽机插直播,结实率依次表现为:机插手栽直播,3者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千粒质量依次表现为:机插手栽直播,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依次表现为:直播手栽机插;(4)不同播种方式水稻经济成本以直播水稻最低(8 198元/hm~2),手栽水稻最高(9 860元/hm~2),与手栽和机插方式相比,直播水稻分别比手栽和机插下降了20.27%和4.17%;水稻收益依次表现为:机插直播手栽,直播和机插水稻收益分别高出手栽795,1 416元/hm~2。综上可知,机械的介入一方面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使产量有所提高,为水稻生产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适当后移能够保持土壤适宜的NH4+-N的浓度,促进晚稻的生长,表现为产量、干物质和氮积累量的增加。当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53.8%时,产量达到最高。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碾米品质,但不利于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提高,适当氮肥的后移有利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当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40.3%时,晚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土壤氮素依存率随着基肥施用比例呈倒抛物线关系,当氮素基肥施用比例为40.0%时,对土壤氮素依存率最低为54.5%,氮素收获指数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都随基肥用量的减少而增加。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基施氮肥比例为40%~50%,分蘖肥控制在20%~30%左右,穗肥占20%~30%,有利于保持一定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方法组合对春播鲜食糯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建立实现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及轻简施肥的栽培技术体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2022年在江苏南通进行,供试品种为江苏省主推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11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密度水平:4.5×104 (D1)、5.25×104 (D2)、6.0×104 (D3)、6.75×104 (D4)、7.5×104 (D5)株/hm2;副区为施肥模式,在总施氮(N)量 225 kg/hm2条件下,设置常规基施普通复合肥N 75 kg/hm2+6叶期追施尿素N 150 kg/hm2 (CF)、缓释型复合肥一次性基施(SF-b)和6叶期一次性追施(SF-t) 3种施肥方式。在玉米吐丝期和鲜食期,测定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鲜食期测定鲜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分析籽粒淀粉、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相同施肥模式下,D2、D3、D4、D5密度下的鲜果穗产量分别较D1密度下平均增加了4.14%、7.68%、11.68%、7.17%,鲜籽粒产量平均增加了6.09%、 7.48%、12.19%、7.08%。两年D4密度下玉米的平均鲜穗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下(P <0.05),D4密度下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也达到最高值。籽粒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值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地降低,施肥方式提升品质的效果无显著差异。相同密度条件下,SF-t处理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F和SF-b处理,而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显著低于CF和SF-b处理;SF-b处理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运转量及运转率高于或者与CF处理相近。20个处理组合中,以D4−SF-t组合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最高。结论与基施缓释肥或基施复合肥加追施尿素相比,6叶期一次性追施缓释复合肥可显著提高吐丝后玉米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进而有效提高鲜食玉米果穗和籽粒产量。适当提高密度有效发挥了玉米的群体增产效应,提高了氮肥吸收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品质的不利影响。在供试条件下,栽培密度提高到6.75×104株/hm2,配合缓释复合肥6叶期一次性追施可作为江苏春播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6.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土壤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麦田套种(MT)、麦田露地(MTLD)、夏播覆膜(XBFM)和夏播露地(XBLD)6种花生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环境和花生产量具有明显影响。花生春播覆膜和麦田套种种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细菌和放线菌数,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真菌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有效化;花生覆膜种植可明显增加荚果产量,春花生覆膜的增产作用大于夏花生覆膜,麦田套种的花生产量最低。因此,在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产区应以覆膜种植方式为主;在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花生产区,可以推广收麦后直播花生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目前在省级尺度上关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系统分析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对水稻生产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江苏水稻农情调查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结果】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28~14.39 t·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1.30~1.52 kg·kg-1,单位产值碳排放为0.49~0.58 kg·yuan-1,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和单位产值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抛秧水稻或手插水稻、机插水稻、直播水稻。机插水稻和手插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随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水稻、手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随年份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不同水稻生产种植方式碳足迹中占比最大的是稻田甲烷排放,其次是氮肥施用导致的碳足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和灌溉用电导致的碳足迹。氮肥和灌溉用电是影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水稻种植方式总收益为2.51?103~2.75?103 yuan·hm-2,资源投入成本为1.88?103~1.99?103 yuan·hm-2,碳排放成本为0.20?103~0.25?103 yuan·hm-2,考虑碳排放的净收益(NI-CO2)为0.39?103~0.64?103 yuan·hm-2。机插水稻NI-CO2低于其他三种水稻种植方式,这与机插水稻较高的总收益和较低的资源投入成本和较低的碳排放成本有关。【结论】综上所述,仅考虑碳排放,直播水稻是最为低碳的水稻种植方式,综合碳排放和经济效益,机插水稻优于手插、直播和抛秧水稻。 相似文献
18.
在西昌安宁河坝区,对秋作(大麦、荞麦、豌豆、白菜、油菜)-玉米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模式的土壤肥力变化,玉米产量和综合产值极不相同,按综合效益,秋作以豌豆最高,白菜次之,荞麦和油菜再次,大麦最差。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钾肥用量对胡麻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不同施钾水平下种植密度对胡麻生长发育和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在低密度(4.5×106株·hm~(-2))、中密度(7.5×106株·hm~(-2))和高密度(10.5×106株·hm~(-2))下,设3个施钾水平0、45、90 kg·hm~(-2)(K2O),探究钾肥与密度对胡麻形态性状、籽粒产量、油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相同时,与低密度相比,随着密度增加,中、高密度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和有效蒴果数平均分别降低14.24%、42.90%和13.10%,工艺长度平均增加了10.43%;籽粒产量和油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比低密度,中、高密度下,籽粒产量分别增加9.21%和3.71%,油产量分别增加了9.25%和3.71%;钾肥农学利用率降低,与低密度相比,中、高密度平均降低26.12%,钾肥偏生产力先升高后降低,中、高密度下分别增加7.46%和1.11%。密度相同情况下,随钾肥增加,胡麻株高、分枝高度、有效分枝数、有效蒴果数和含油率逐渐增加,与不施钾相比,分别平均增加15.12%、18.80%、14.15%、23.85%和1.26%;千粒重、产量和油产量在低、高密度下,随钾肥增加而增加,相比不施钾,施钾处理下分别平均增加3.19%、27.50%和29.03%;中密度下,千粒重、产量和油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施钾45 kg·hm~(-2)时,分别增加7.46%、23.10%和23.80%,施钾90 kg·hm~(-2)时,分别增加5.25%、19.33%和21.92%;钾肥农学利用率和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与施钾45 kg·hm~(-2)相比较,施钾90 kg·hm~(-2)时分别平均降低47.55%和49.52%。综上可知,7.5×106株·hm~(-2),45 kg·hm~(-2)(K2O)是适合当地胡麻节肥高效生产的栽培措施。因此,在胡麻的高产栽培中,可通过调节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在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的同时提高钾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产业中地位较高,但长期灌溉造成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的严重亏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该研究利用APSIM模型对华北平原1986-2015年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和耗水情况进行模拟研究,为华北平原调整作物种植模式、农业水资源管理以及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APSI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及水分利用特征,其中生育期模拟结果的误差在5 d之内,产量、ET和下渗量模拟结果的R2均在0.84以上,表明该模型在华北平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M2Y1)年均产量(13 445 kg/hm2)最高,但耗水量(724 mm)也是最大,水分亏损(233 mm)最为严重;一年一熟种植模式(M1Y1)年均耗水量(534 mm)较小,水分亏损量(43 mm)最少,但产量(9 215 kg/hm2)较低;两年三熟种植模式(M3Y2)兼顾产量和耗水,在保证一定产量的前提下减少了耗水量,产量耗水综合效果最好,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实行。此外,该研究对栾城站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等不同降水年型下的3种种植模式产量耗水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华北平原降水资源对于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年降水量越大,作物产量越高,水分亏损量越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