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北京、山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广东省8个省份13个黄瓜主产区的36个黄瓜霜霉病菌株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黄瓜霜霉菌对甲霜灵的EC_(50)值为1.3277~171.5480μg/mL,平均EC_(50)值为64.6782μg/mL;36株菌株中,有3个中抗菌株,占总菌株数的8.3%;33个高抗菌株,占91.7%,为优势群体,无敏感菌株和低抗菌株。各地区采集的黄瓜霜霉菌对甲霜灵抗性水平范围28.25~3649.96倍,平均抗性水平为1376.13倍;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检测到1株中抗菌株和辽宁省海城检测到2株中抗菌株外,其余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超过100倍,表明多数菌株对甲霜灵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黄瓜霜霉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及是否存在抗药性,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2012—2016年采自广东、湖北、江苏、山东、北京和东北三省8个省市的13个黄瓜主产区的69个黄瓜霜霉菌株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和抗性水平。结果表明,霜脲氰对黄瓜霜霉菌的EC50值为0.006 8~0.134 1μg/mL,平均EC50值0.062 4μg/mL,病原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呈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并未出现,平均EC50(0.062 4μg/mL)可以作为黄瓜霜霉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基线。69个菌株中,有16个低抗菌株,占总菌株数的23.19%;53个敏感菌株,占76.81%,为优势群体;无中抗和高抗菌株的出现。黄瓜霜霉菌对霜脲氰的抗性水平范围为0.11~2.15倍,平均抗性水平为1.00倍。说明霜脲氰对黄瓜霜霉菌表现出非常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及室内抗药性风险,采用叶碟保湿法测定了52株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2个菌株的EC50(抑制中浓度)差异较小,平均EC50为(0.010 1±0.003 1)μg/mL。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这些病菌均为烯肟菌酯野生敏感菌株,因此可以采用其平均EC50作为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基线。室内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变试验,获得了10株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不同抗性水平的突变体,其EC50为1~5μg/mL,抗性指数为80~500倍,抗药性稳定,致病力、适合度、竞争力与亲本菌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或优于亲本菌株。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表明,黄瓜霜霉病菌对烯肟菌酯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预示田间自然情况下抗药性菌株可能形成优势菌群而导致药剂防治失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9~2011年采集自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地的74株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用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的方法,进行嘧菌酯敏感性测定,旨在为生产上科学使用嘧菌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嘧菌酯的EC50介于0.01~0.13μg/m L之间,平均EC50为0.04μg/m L。处于敏感基线的菌株(EC500.01~0.07μg/m L)占总数的87.84%。2009~2011年所采集的早疫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随年度略微有所下降,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因此,河北省北部地区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控仍可以使用嘧菌酯,但不可盲目,并实时检测菌株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用阿米西达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毒力作用进行了测定,其中阿米西达的嘧菌酯含量为25%,供试水稻稻瘟病菌93个.实验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对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3个供试稻瘟病菌菌株EC50值2.18 ~11.3μg·mL-1,抗药性监测的敏感基线值为4.64μg·mL-1.在药剂浓度为...  相似文献   

6.
番茄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诱导及突变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ina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试验以敏感菌株为材料,通过室内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3株番茄早疫病菌抗嘧菌酯突变体,并比较了抗、感菌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突变体EC50值均大于200μg.mL-1,达到高水平抗性,且突变体抗药性稳定,经无性繁殖10次,抗性不丧失。在无药情况下,敏感菌株致病力较强,叶片发病面积达到95%以上,而抗性菌株的发病面积仅为70%;在药剂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株生长被抑制,而抗性菌株致病面积达80%以上。突变体在生长速率较敏感菌株有所下降,产孢量及分生孢子萌发率与敏感菌株没有显著差异。突变体粗毒素对番茄种子萌发抑制率高于敏感菌株。孢子的竞争能力明显弱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监测及替代药剂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β1-微管蛋白基因(β1-tub)和β2-微管蛋白基因(β2-tub)在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的抗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PCR克隆测序法测定Js449(EC50=7.911μg·m L-1)、Js462(EC50=6.515μg·m L-1)、Js484(EC50=5.031μg·m L-1)、Js506(EC50=8.455μg·m L-1)和Js519(EC50=6.280μg·m L-1)等5个多菌灵抗性菌株的α-、β1-、β2-、γ-tub序列,并与敏感菌株HG-1(EC50=0.552μg·m L-1)进行比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测定β1-tub和β2-tub在多菌灵胁迫下的抗性菌株Js506中的相对表达量。构建β1-tub和β2-tub的超量表达载体,分别在HG-1中表达。运用split PCR获得含有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和目标基因的融合片段,并对Js506进行原生质体转化,通过同源重组获得β2-tub的敲除体和互补体。对菌株Js506、HG-1及其突变体分别进行多菌灵敏感性测定、菌落生长观察和致病力测定。【结果】基因比对结果表明,5个抗性菌株的α-、β1-、γ-tub基因序列与敏感菌株的一致。对β2-tub序列比对结果表明,Js449、Js462和Js506菌株的第167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变为酪氨酸(Tyr)。Js484菌株的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变为酪氨酸(Tyr)。Js519菌株的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变为谷氨酰胺(Gln)。5μg·m L-1多菌灵能诱导Js506菌株的β1-tub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10μg·m L-1的多菌灵对Js506菌株的β2-tub表达量影响不显著。β1-tub的超量表达使HG-1突变体的EC50增加至2.839μg·m L-1,抗药性显著增强(P0.05)。β2-tub超量表达突变体的抗性水平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对Js506菌株的β2-tub进行敲除试验,分别获得了2个转化体(△β2tub-Js506-1、△β2tubJs506-2),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验证,确认2个转化体均不含有β2-tub。与野生型菌株Js506相比,敲除体△β2tub-Js506-1(EC50=0.078μg·m L-1)和△β2tub-Js506-2(EC50=0.072μg·m L-1)对多菌灵均表现为超级敏感,且菌落生长变慢,致病力显著下降(P0.05)。对△β2tub-Js506-1进行互补转化获得了2个互补体,β2tub-Js506-C1(EC50=7.521μg·m L-1)和β2tub-Js506-C2(EC50=7.243μg·m L-1),2个互补转化体均使敲除体△β2tubJs506-1基本恢复了抗性、菌落生长速率和致病力。【结论】5个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与β2-tub的第167、198、200位密码子突变有关,与α-、β1-和γ-tub序列的突变无关。β1-tub在多菌灵胁迫下诱导表达,且β1-tub的超量表达能增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β2-tub是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所必需的,β1-tub和β2tub均能影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了解田间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变化及杀菌剂抗性风险,对科学合理用药、治理抗性菌株具有重要意义。咪鲜胺防治稻瘟病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连续应用多年,为明确生产上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辽宁省主产稻区2013~2015年分离的277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EC50值,结果表明:2013年和2014年采集的169株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均为敏感菌株;2015年,大连、抚顺、铁岭、开原和沈阳地区已监测到低抗菌株,抗药性频率分别为7.14%、13.04%、15.38%、10.52%和8.33%。对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低抗菌株和田间低抗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对咪鲜胺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室内诱导菌株和1株田间菌株经过9代转代,由低抗变为敏感,FS13菌株抗性倍数虽高于5,但已接近敏感菌株;抗性菌株生长速率显著低于敏感菌株的7.67mm·d-1,其中室内诱导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最低,分别为5.99 mm·d-1和6.10 mm·d-1,也显著低于田间抗性菌株;孢子萌发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TL18-1、TL18-2和TL13产孢量分别为4.26×104个·m L~(-1)、3.91×104个·m L~(-1)和4.35×104个·m L~(-1),显著低于敏感菌株;抗性菌株病情指数小于敏感菌株,TL18-2菌株致病力显著低于敏感菌株,这表明稻瘟病菌对咪鲜胺属低抗药性风险;咪鲜胺与嘧菌酯及稻瘟灵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可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和治理抗药性菌株。  相似文献   

10.
番茄早疫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番茄早疫病菌对3种化学杀菌剂的敏感性。[方法]从山西省晋中、长治、临汾及五寨地区的番茄早疫病株的果实或叶片上采集番茄早疫病菌,将检测到的抗性菌株分别接种在含嘧菌酯、腐霉利和代森锰锌药物的平板上,测定不同分离菌株对这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共采集分离到124株番茄早疫病菌。五寨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表明,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0.033、1.969和9.328μg/ml,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1.0、8.0和50.0μg/ml。以此作为番茄早疫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所测晋中、长治及临汾菌株与五寨菌株相比,均未对腐霉利及嘧菌酯产生抗药性,而对代森锰锌已普遍产生抗药性,最低达66.7%。[结论]番茄早疫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抗性处于中抗水平,对嘧菌酯及腐霉利未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防治芍药红斑病,对该病害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组织分离得到101株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分离物。选取6株代表菌株,通过柯氏验证、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将该病害病原菌鉴定为Dichocladosporium chlorocephalum(有性态:Graphiopsis chlorocephala)。在室内,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病原菌对11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25%吡唑醚菌酯EC、70%代森锰锌WP、50%醚菌酯WG、250 g·L-1嘧菌酯SC敏感性较高,EC 50<10 mg·L-1。  相似文献   

12.
用含精纯多菌灵和嘧菌酯的培养基分别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进行室内抗药性筛选。发现水稻纹枯病菌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其EC50值上升明显,第12代对精纯多菌灵和嘧菌酯的抗性倍数分别达25.2倍和127.0倍。水稻稻瘟病菌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其EC50值变化不明显,第15代对两种药剂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2倍和1.1倍。而油菜菌核病菌随着两种药剂的筛选,在含药培养基(药剂浓度为初发菌株的EC50)上的生命力迅速降低,抗性筛选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防治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从贵州省4个地区采集分离的52株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药剂间的相关性。【结果】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的EC_(50)值为0.058~2.381μg·mL~(-1),均值为0.422μg·mL~(-1);供试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EC50值范围从0.077~0.936μg·mL~(-1),均值为0.313μg·mL~(-1)。抗性水平分析表明,湄潭地区的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出现了低抗水平的菌株,抗性频率分别为16.7%、13.3%。聚类分析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对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且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供试菌株中多数菌株对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药剂间未产生交互抗性,生产上可以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海南瓜类蔬菜炭疽病菌的抗性监测研究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不同市县采集的节瓜炭疽病病样中分离纯化的90株炭疽病原菌进行了检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病原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分生孢子形态鉴定节瓜炭疽病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胶孢炭疽菌为优势种群,占84.4%;2种病原菌对嘧菌酯的EC50在0.334 4~36.467 0μg/mL,平均为12.954 4μg/mL,敏感性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EC50值之间表现较连续,故以平均EC50值为敏感性基线,用于节瓜炭疽病菌对嘧菌酯的田间抗药性监测。嘧菌酯与多菌灵、福美双、丙环唑和咪鲜胺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海南瓜类蔬菜炭疽病菌的抗性监测研究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不同市县采集的节瓜炭疽病病样中分离纯化的90株炭疽病原菌进行了检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病原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分生孢子形态鉴定节瓜炭疽病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胶孢炭疽菌为优势种群,占84.4%;2种病原菌对嘧菌酯的EC50在0.334 4~36.467 0μg/mL,平均为12.954 4μg/mL,敏感性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EC50值之间表现较连续,故以平均EC50值为敏感性基线,用于节瓜炭疽病菌对嘧菌酯的田间抗药性监测.嘧菌酯与多菌灵、福美双、丙环唑和咪鲜胺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6.
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州福清、长乐、连江、闽清4地设施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作物上采集灰霉病菌147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都产生较高的抗性。腐霉利对灰霉病菌的EC50范围为0.063 4~10.057 9μg·mL-1,抗性频率平均值为76%,嘧霉胺对灰霉病菌的EC50范围为0.105 2~102.346 5μg·mL-1,抗性频率平均值为73%,2种杀菌剂抗性频率最高都达100%,其中对腐霉利高抗菌株70个,高抗频率达48%;对嘧霉胺高抗菌株79个,高抗频率达54%。从地域上看,福清、长乐、连江、闽清4地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74%、73%、82%、73%和84%、82%、74%、51%,闽清县对2种药剂抗药性稍低,其他3个县市差异不大。从寄主作物看,番茄、茄子、辣椒、黄瓜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77%、73%、73%、78%和74%、73%、67%、76%,4种寄主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差异不大。不同寄主间的发病程度与抗药性大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云南地区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及对不同杀菌剂的抗药性,为生产上月季灰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从云南15个月季切花主产区灰霉病株上分离月季灰霉菌株,将灰霉菌株孢子悬浮液无创伤接种于月季品种粉红雪山完整花瓣上,通过测量花瓣病斑面积大小鉴定不同灰霉菌株的致病力;将灰霉菌株菌丝块接种于添加有不同杀菌剂的PSA培养基中,通过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抑菌率)鉴定月季灰霉菌对甲基硫菌灵、腐霉利、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和吡噻菌胺7种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从云南地区15个月季主产区采集的灰霉病株中分离获得141株灰霉菌株,根据月季灰霉病田间症状、菌株形态特征及显微特征判定属于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真菌。不同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明显,病斑面积为3.10~781.50 mm2,未检测到完全不致病的灰霉菌株,弱致病力灰霉菌株较少。来自不同切花产区的灰霉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明显。月季灰霉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啶菌恶唑(吡啶恶唑啉类)>吡唑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环胺(苯胺嘧啶类)>啶酰菌胺(烟酰胺类)>腐霉利(二甲酰亚胺类)>吡噻菌胺(酰胺类)>甲基硫菌灵(苯并咪唑类),其中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对灰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5.49%、85.78%和77.70%;啶酰菌胺和腐霉利的效果次之,抑菌率为69.73%和64.37%;甲基硫菌灵和吡噻菌胺的效果最差,抑菌率仅为44.36%和56.16%。【结论】云南地区不同月季灰霉菌的致病力差异明显,月季灰霉菌株的致病力与菌株采集地区无关。啶菌恶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可作为目前云南地区月季切花生产中灰霉病防治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8.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200倍液,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40%烯酰吗啉悬浮剂2 000倍液,其中以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供试药剂均对葡萄生长发育安全、无药害,建议可在葡萄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药剂的抗性及频率,并测定霜脲氰和霜霉威与甲霜灵的是否存在交互抗药性;【方法】通过菌落直径法检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通过比较药剂的毒力确定霜脲氰和霜霉威与甲霜灵是否存在交互抗药性;【结果】在测定的4个马铃薯主产省中,除云南省以外,四川、河北和黑龙江等3省均存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其抗性频率分别为16.7%,24.0%和100%。毒力测定表明霜脲氰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毒力都很强,而霜霉威对这两种菌株的毒力都很差,这说明甲霜灵与霜脲氰和霜霉威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结论】在中国普遍存在对甲霜灵产生抗性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霜脲氰与甲霜灵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且毒力强,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防治晚疫病。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防治烟草黑胫病,减少抗药性产生,从云南省6个地州分离烟草黑胫病菌菌株34个,就分离菌株对甲霜灵的抗药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4个菌株中中高抗菌株12个,中抗菌株比例较高5个,低抗菌株17个。不同来源的烟草黑胫病原菌株的抗药性存在差异,以文山、玉溪的菌株抗药性最高,昭通、曲靖菌株抗药性最低,抗性倍数最高达16倍,其余地州抗药性居中。不同地州分离菌株高、中、低抗菌株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别。分离自楚雄双柏县雨龙乡的113#菌株抗药性最强,来自大理巍山县大仓镇的218#菌株抗药性最低。34株烟草黑胫病菌菌株对甲霜灵的EC50值平均为0.0148μg/ml,范围在0 ̄0.053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