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结构和畜牧业结构.结果表明:种植业结构已由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畜牧业结构变化幅度不大;该区农牧复合系统内"粮食作物以谷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均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畜种结构单一,为牛、羊占绝对比重的草食型畜群结构".结构调整建议为:降低粮食作物特别是麦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及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使粮经饲比达到50:20:30;引草入田,推广粮草轮作制度;增加猪及禽类的饲养量,逐步建立耗粮型与草食型相结合的畜种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提高单产和扩大播种面积是我国粮食总产持续增长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粮经饲作物争地矛盾日益突出,靠发展种增加播各面积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关键途径,近年来我国复种指数年增长数0.80%,已达到155%,复种年增播种面积49万hm^2,根据我国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及灌溉地状况,继续扩大复种尚有潜力,经系统分析论证表明,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潜力要达181%,达到潜力时可年增产粮食7590万,干旱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黑龙港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和问题。针对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提出的粮食总产目标,论述了发展饲料作物生产,实施“三元结构”种植是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实施这种种植模式的一系列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宁南旱区种植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区2007—2012年系统生产力与种植业结构和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6.19×105~6.29×105hm~(-2)之间;蔬菜面积逐年增加,最大增幅达1.20倍;瓜果类作物面积有所减少,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一元结构逐渐转变为以粮食、油料、蔬菜、其它经济作物为主的多元结构(2012年粮∶经∶饲比例为1∶0.31∶0.12),种植业用地结构渐趋合理。种植业系统生产力明显提高,其中蔬菜产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94×104kg·hm~(-2)和1.26×105元·hm~(-2);种植业总产值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种植业总产值达1.07×1010元,较2007年增加了2.11倍,其中蔬菜产值最高(0.49×1010元),粮食次之(0.34×1010元),油料和瓜果产值较低(0.12×1010元和0.07×1010元),产值结构趋于平衡。总之,宁南旱区经过近年来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在调查年度内系统稳定性有所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根据渭北旱塬区麟游县的自然资源特点,在深入分析麟游县种植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麟游县种植业的发展对策:优化种植结构,发挥区域优势;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持续发展的种植业三元结构;改善种植业基本生产条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川道地种植业结构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川道地村为研究对象,对种植业用地结构、系统生产力、产值结构、系统稳定性和种植业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显著,坡地明显减少,林草地明显增加,种植业用地结构由坡地与川道地为主转变为以川道地为主;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由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与蔬菜特别是保护地蔬菜为主的种植结构,蔬菜已成为种植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产值结构趋于平衡,系统稳定性有所提高;种植业产投比较低,种植业已步入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轨道,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种植业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种植结构模型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种植结构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现状分析,研究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提出协调种植业结构的建议。为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为例,进行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和农业内部产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粮食作物的人口承载力要远远大于畜牧业,而从农业内部不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来看,草畜业要大于种植业。考虑到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将未来绿洲农业土地的利用模式调整为:耕地种植业和耕地草畜业的用地比例为1∶2左右;耕地种植业中,稳定口粮生产,压缩饲料粮生产,提高饲草种植比例;畜牧业中,压缩耗粮型猪禽养殖数量,发展节粮型草畜(牛、羊)的数量,提高食草性畜牧业比重;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建立绿洲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兼容。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现代种植业系统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种植业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牧业用地萎缩;逐步形成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棉花和油料为主的经济作物、以蔬菜瓜类为主的其它作物的结构.分析了系统生产力提高、农业总产值构成趋向国家结构调整方向的正效应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负效应,包括系统多样性尤其是不便于机械化耕作的农作物降低,单一化趋势明显;工业辅助能投入增加,生物辅助能投入下降,系统能效呈现"增加-停滞-降低"趋势;系统呈现人为性R-策略者时空效应,抗逆性差;区域缺水严重,土壤环境潜伏着由地下水位下降、化肥、农药、农膜、污灌等引起的生态隐患.建议加强其机械种植研究,同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其它用地比重尤其是牧业用地的比重,提倡作物多样化种植的结构调整,选择耐旱型可替代粮食作物品种,以减轻粮食作物牧用的压力;建立能衡量资源环境价值的绿色GDP体系;改善投能结构,加强生物防治和污水处理,将传统农业的精华融入现代种植业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仅次于水稻和小麦 ,在粮食增产计划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和地位 ,也是最重要的饲料作物 ,据 1999年统计 ,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 2 5 86万hm2 。此外 ,四川是生猪大省 ,玉米作为最重要的饲料作物 ,为四川的养猪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的玉米种植面积在 70万hm2 以上。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但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其中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危害是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资料记载 ,世界上危害玉米的病害有 16 0多种 ,害虫有 4 0 0…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施秉县主要的粮食和蔬菜作物,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常年全县种植面积达5300hm2左右,总产量15.3万t,折粮3.05万t。品种有费乌瑞它、威芋3号、会-2号、坝薯10号、中薯2号及米拉等。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和蚜虫等。笔者现介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聊城市种植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系统生产力、种植业结构与效益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5年,粮食作物面积保持稳定,蔬菜面积快速增加,棉花和油料面积有所减少,种植业结构逐渐由以粮食为主的一元结构逐渐转变为以粮食、蔬菜为主的二元结构,种植业用地结构渐趋合理;种植业系统生产力明显提高,其中蔬菜产品生产力最高,棉花经济生产力最高;种植业产值明显增加(油料作物除外),其中蔬菜产值最高,粮食作物次之,油料和棉花产值较低,产值结构趋于平衡。由于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系统稳定性在调查年度内有所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OdumH.T创立的能值理论分析了安塞县粮食生产系统后认为:该县粮食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率与产出率"双低",应增加系统投入以提高产出水平;系统环境负荷率不高,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应提高可更新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辅助能值投入中有机能值略高于无机能值,应按适当比例增加辅助能值投入以提高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粮食产出能值中玉米、豆类所占比重高,系统结构调整应遵循生态经济原则,保持或压缩口粮作物、提高粮饲两用作物播种面积,同时发展舍养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部分省区粮食趋紧给长期缺粮的甘肃敲响了警钟。有效解决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是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议题。文章分析问题的矛盾所在,指出三者的辨证发展关系,并主要提出七点措施:保证一定的播种面积,努力增加粮食产出;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总量稳定增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省内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省内粮食总量基本自给的同时,逐步解决好区域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利用虚拟水战略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等局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甘肃省粮食产量每年以13.535万t、53.485 kg·hm-2速度增加。2021年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1 231.5万t、4 600.3 kg·hm-2和494.6 kg,总产和单产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54%和3.01%,粮食生产实现了供需紧平衡。每生产1个百万吨级粮食所需时间由20 a降低到3.3 a,每生产1个300kg·hm-2粮食单产量级需时由8 a下降到不足3 a。粮食总产和单产增幅显著高于播种面积减幅。粮食增长过程中气候影响占比降低,技术进步作用占比增强。粮食产量增加得益于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扩大,夏粮与秋粮作物适水种植结构由1978年60.6∶39.4调整到2021年32.4∶67.6;同时归结于粮食生产重心向旱作区转移及地膜覆盖集雨技术的突破,旱作区以占全省75.8%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了65.4%的粮食。新时期全省粮食需求仍持续增加,2025—2030年有1 280~1 360万t粮食生产能力预期。面向农业发展新阶段,提高甘肃省粮食生产能力,要着眼于重塑“陇东粮...  相似文献   

16.
东台地处苏北沿海,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市)之一.近年来,东台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西瓜种植面积逐年加大,2004年上半年种植西瓜1.32万hm2,以大棚设施栽培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7.
熊峰 《植物医生》2007,20(5):50-51
近年来,随着普定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种植业结构出现较大的变化,传统的种植和管理已不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农药的安全经营与使用,已不单纯是农技推广的问题,它涉及到生产、经营和使用,影响到作物的产品质量、产量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但是,在农药经营及施用中,由于种植业者与农药经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结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玉米、大豆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水稻、小麦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优势。提出了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生产布局借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东台地处苏北沿海。本市近年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西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以大棚设施栽培模式为主。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加长,连作田块面积增加,2004年西瓜枯萎病大面积发生,部分田块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凯里市境内草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区域内特有的气候优势及有利于草莓花芽的四季分化,凯里市草莓种植已从单一的模式发展为地膜覆盖栽培、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随着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为了使草莓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农药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