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拜读思翔先生《对盆景“舍利型”的思考》一文(发表于本刊2002年第11期),颇有感触。我很赞同思翔关于研究“舍利型”盆景须从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入手的见解。我认为,研究“舍利型”盆景,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含义。为何日本人将这类盆景称之为“舍利型”,而不称作“枯树型”或者别的什么型?这里面一定有其因由所在。“舍利”一词,是从佛教引用而来的。佛门中的得道高僧圆寂之后,遗体经焚化变为“舍利子”。“舍利子”是佛家极其神圣、珍贵之  相似文献   

2.
漫说我的盆景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摆弄盆景已经四、五年了,家里杂七杂八也有一百多盆;自认为好的,也有几十盆。但我的盆景真正算是杂木类,拣的、拾的、要的、换的、穷尽许多方法,倒也搞出了许多小名堂。不要说拿出去展览吧,就在我附近,起码也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弄盆景的,看的、问的、想买的,上门讨教的,我成了不十分懂盆景但喜欢盆景的百姓心中的『杨老师』。既然有人叫我『杨老师』,我就来讲讲几盆盆景的创作过程吧。  相似文献   

3.
由林鸿鑫、林静父女于1997年创建、发展起来的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在华南地区较负盛名。并获得『精品示范园』与『绿色传播者』的荣誉称号。该院占地30余亩,现有各类盆景三千多盆。前个时期,仲济南先生应邀去盆景世界考察,拍摄了一批作品。现将摄影者撰写的赏析短文,配上照图分期发表,以飨读者并供未有机会去东湖公园游览的朋友欣赏。  相似文献   

4.
贵刊近几期相继刊出了对“舍利型”盆景不同看法的文章。这是办刊者的大度和责任。在对“舍利型”盆景的讨论中,有人顶礼膜拜,有人杜绝宣传,也有人要求做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舍利型’盆景”。余以为礼赞也好,鄙视也罢,这都全属个人好恶。没有必要就不同的声音动辄上纲上线,如临大敌一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论“舍利型”或其他什么型迟早都会“吹入”中国盆景界中来,这是  相似文献   

5.
猴年伊始,接读刚出版的《中国花卉盆景》杂志。那朱紫欲滴的花卉封面,那苍翠典雅的盆景封底,令人游目骋怀。这时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印象:戴着金边眼镜的老者,目光炯炯有神地射向远方。斯人也,正是《中国花卉盆景》的创办者苏本一。这本杂志,他20年前创办,20年后更加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其人比五更三老,厥德如翠柏苍松。』这是我家曾有过的一副楹联。字是辛亥革命元老、大书法家张树侯写的,峭拔劲挺,沉雄飞动。我当时年少,不知何为五更三老。听长辈说,五更三老是古代年高德韶的贤士,其智足为国师。时间虽然流逝了六十余年,但对这副楹联我却记忆犹新。庆贺《中国花卉盆景》创刊20周年,把『五更三老,翠柏苍松』之词,献给苏本一,应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6.
我喜欢花卉盆景,但绝对是外行。喜欢却又外行,如我之人在中国人中占大多数,甚至更多。所以我的一些看法可能会有代表性。在盆景中,有一类称作,舍利型,盆景,所栽种的植物一面有树皮,一面没树皮,植物生存需要的营养输送  相似文献   

7.
健康美为最美,残缺美次之。读了《中国花卉盆景》2009年第8期陈洪奎先生《百转千回写正道》一文,深为石景涛先生的侧柏盆景《劲骨苍影》而震撼。首先,此树的动感十分有力度,雄健有力,像武林高手身手不凡,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8.
《试评〈影落虚涵〉雀梅盆景》(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在《中国花卉盆景》2010年第10期第40页上。读《评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叶先生对于岭南风格盆景是有较深研究的。但杭州的盆景艺术家沈水泉先生这盆《影落虚涵》,结构上难道真的存在这么严重的问题么?我倒有不同看法,现与叶先生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前我初涉盆景时,偶然在杂志上看到贺淦荪先生的动势盆景《风在吼》,其雄浑、壮美的气概一下子征服了我。自此以后总想自己也拥有一盆风动式盆景。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一是市场上从未见到过有此类盆景销售;二是即使有,其价格亦非我辈工薪阶层所能接受。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试制。但制作岂是易事?  相似文献   

10.
盆景书籍读得也不算少了.但沈水泉先生的《杭州小园盆景》独独给我不一样的感觉,读来眼前熠熠生辉。它不但内容丰富精彩,周详实用,文字凝炼明晰,史料翔实严谨,  相似文献   

11.
近几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好几篇有关舍利干的文章,有的还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对此我颇感兴趣。也想说点看法。一、舍利干是自然界树木中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风吹雷劈、砍伐践踏、虫蛀蚁咬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自然生长的树木往往有部分树体死亡,形成枯荣互见、丛死相依的局面。而死去的木质部分则往往白骨化——成为天然的舍利干。这种自然形成的舍利干苍健奇诡,造型奇特,这非人工制作的  相似文献   

12.
《新生》是我的一盆竹桩盆景,制成后深得周围花友赞扬,他们纷纷问我是如何制成的。 这盆盆景的材料取自我园中一蔸2001年栽就的小佛肚竹。受田发建先生竹桩盆景的启发,我决定试着制作一盆竹桩盆景。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2010,(11):41-41
<正>尊敬的各位贵宾们,尊敬的曾安昌会长、苏义吉会长、郑惠莹女士、郑志民董事长、罗伯特先生、威利先生、保罗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首先代表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对"第八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暨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回顾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500年前,一个叫哥伦布的意大利航海家从美洲大陆返航后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汇报说,地球是圆的。500年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书里却对全世界说: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我觉得应用在我们盆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盆景》第5期刊登了夏著华先生《从两件丛林作品看中国盆景与海外盆栽之别》一文。以往,笔者曾拜读过夏先生多篇文章,受益匪浅。但该文读后却让笔者稍感意外,我和他有一致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愿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5.
<正>盆景这门造型艺术本身就是人们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平实之态是生命的本性。时兆先先生的盆景尊重自然,因势利导,从质朴中觅真谛,于平凡中见高雅。他不猎奇,不矫揉造作,不屑于以奇形怪状、花里胡哨而哗众取宠。他的盆景虽有一些老树,盆龄也有五六十年,但都生长旺盛,舍利、神枝、孔洞等等只是少许点缀。违背树木生理机能的怪异,决不会在他手上产生。《老气横九州》(图  相似文献   

16.
魏积泉先生创作的朴树盆景《腾云》曾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相似文献   

17.
讣告     
植物盆景,随着时光的流动,它总是要这样那样,或快或慢地不断变化着。做为一个盆景人,怎样遵循、把握这种变化,适时的使用恰当的技艺、技巧予以改作,以求得变化和在变化中又求得新意。这,实际上是一个盆景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 2001年,文者虽在《中国花卉盆景》当年的第8期,写了一篇《我给一株铁树接个头》的文章,介绍自己这盆拱卫式铁树盆景的制作经过(见图照1)。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了,盆景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接上的那个大的球体,底部周围也丛生了不少子球。这样就对原来盆景的整体和谐有了不少的冲击,美的画面受到了影响。于是就动了改作念头。  相似文献   

18.
这盆题名为《问天》的榕树盆景在家里分工归我管。这次在参加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2008年迎春盆景展览时获得金奖。我拿着获奖证书,感慨良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说“十年磨一剑”的话,我这盆盆景花15年时间也不止了。  相似文献   

19.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银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