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因素和防治策略蒋滨刘正德(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麦病室成都610066)小麦条锈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1996年是我省自80年代以来特大暴发年。同往年相比,该年发病早,发病面广,危害面积大、传播快,给我省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抗纹枯病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纹枯病(Corticium gramineum I-kata et Matsuura)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冬、春降雨偏多和苗期遇先高温后低温的天气,最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据调查七十年代以来,小麦纹枯病曾在我省绵阳、雅安和川东等部分地区造成灾害,近年更为突出,如1980年该病即在我省丹棱,夹江等县造成严重灾害;丹棱  相似文献   

3.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4.
1 小麦苗期病害防治:我省鄂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等,常在秋苗上发生,形成中心病株,暖冬潮湿麦田,病害发展形成中心病团,到严寒期间(元月),病菌潜育越冬,是第二年病害流行的主要菌源。因此,在小麦播种前没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麦  相似文献   

5.
2006年湖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湖北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曾造成毁灭性灾害.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麦区是该病的常发区,常年发生程度均在4级以上.近年来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鄂北小麦主产区重发频次明显增多,对我省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我国小麦生产的又一潜在威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31年以来,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由一个在原发地为害轻微的地方性病害发展成为危及小麦生产、影响国际贸易的世界性检疫病害,再度显示出一种危险性病害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冲击。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关注小麦印腥病菌可能对我国小麦生产存在的潜在威胁,并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1986年,我国公布此病为检疫性病害,迄今至少有40余个国家将此病列为检疫性病害,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及前苏联各国,尤其是此病于1972年传人墨西哥后,几年之内使设立在墨西哥的国际小麦、玉米种质资源中心的一些小麦品系受到感染,因而此病有可能随同国际小麦种质资源的交换而加速扩散,1996年3月,美国农业部宣布在亚利桑那州发现此病,使我国  相似文献   

7.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入侵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正  朱连 《植物检疫》2004,18(6):351-354
1931年以来,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从一个在原发地微不足道的地方性病害,发展成为威胁小麦生产,影响国际小麦贸易的世界性检疫病害[1~3,].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关注小麦印腥病菌对我国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1986年,中国公布小麦印度腥黑穗病为禁止传入的检疫性病害,1992年,中国公布其为一类检疫性病害.迄今近40个国家对此病采取了检疫性措施,其中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盟、俄罗斯、东欧及非洲有关各国[2,4,5].  相似文献   

8.
2015年河南省小麦病害发生严重,特别是小麦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等,发生面积和程度为近年来少见,对小麦生产构成较大威胁.笔者总结了2015年河南省小麦病害发生的特点,从菌源、气候条件及品种抗性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常发的气候型病害,20世纪80年代曾造成毁灭性灾害,尤以江汉平原、鄂东沿江麦区发生重,平均每2年~3年就要暴发一次,大发生年份一般田块减产10% ~20%,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直至绝收.近几年该病北扩现象明显,鄂北小麦主产区重发频次明显增多,对夏粮生产造成了较大威胁.2016年是超强厄尔尼诺年,4月以来降雨频繁,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反复侵染流行,虽经积极组织防控,小麦赤霉病仍在全省各主要麦区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全蚀病是河北省植物检疫对象,也是近两年严重威胁我省小麦生产安全的危险性新生病害。此病一旦发生,蔓延速度极快,一般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发病地块田间形成大量的“枯白穗”,一般减产15%~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以邢台市为例,小麦全蚀病2002年在南和县首次发生,面积133.33hm^2;2004年隆尧、宁晋、清河等县又相继发生,2005年迅速扩展为8个县,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两类噬菌体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ffects were determined of paraquat dichloride and Lissapol NX, consutuents of the commercial formulation Gramoxone W, on the rate of oxygen uptake by cultures of Fusarium cutmanmt and Trkkoderma viride. When applied separately, paraquat dichode was less inhibitory than the wetting agent; when applied togeth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ose obtained separately. Synergism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paraquat dichloride of commercial purity and a solution containing the additives used m Gramoxone W but without the paraquat dichloride. This effect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increased permeation of paraquat dichioride into fungal mycelia in the presence of a wetting agent. Older cultures were less affected than younger ones by the coniponents of Gramoxone W.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dditives used in formulating herbicides may b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fungitoxicity.
Effets des constituants du Gramoxone W sur les taux de respiration de champignons du sol  相似文献   

13.
 君子兰软腐病是君子兰花卉最重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后轻者影响生长,失去观赏价值,重者全株毁灭。  相似文献   

14.
PCR应用技术进展简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虽然PCR技术自1985年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遗传工程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传播迅速,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浙江嘉兴市及余杭市晚稻谷粒上发现一种新细菌性病害,该病在扬花期始现,最初在内颖或外颖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褐斑主要出现在内颖上,有时内外颖同时褐变,受害枝梗上常出现较多的秕谷。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病的病原及与日本已报道的水稻谷粒内颖褐变病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花卉线虫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线虫对花卉的危害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花卉的广泛交流和品种的不断丰富,线虫病害问题亦日益突出,造成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降低。为此从1987-1989年,我们对北京市花卉线虫病害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调查,确定出线虫病害的寄主种类。  相似文献   

18.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发现的稻曲病菌白化菌株其分生孢子座白色,厚垣孢子表面光滑,大小为3.5-6.0×3.5-6.8μm。在麦芽糖-稻芽浸渍液中可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pH值为6时生长最好。普通培养基中加入几种供试碳源和氮源均有利于菌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或以L-天门冬酰胺为氮源浓度为0.2%~0.3%时时其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毒素,而固体培养时产毒能力高于液体培养。白化菌株回接到水稻上可重新产生白色稻曲球。该菌和稻曲病菌的酯酶同功酶和RAPD扩增谱带明显不同。可见白化菌株具有独立于稻曲病菌的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抗病害扩展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小花定位孢悬液注射接种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麦品种抗赤霉病扩展力的强弱与穗轴被害程度、被害小穗数有直接关系,而与株高、穗型、穗芒长度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0.
气候条件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及防治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油菜菌核病是里相河农下区首要病害,常年发病指数约20%,损失产量15%-30%。对兴化,扬州油菜菌核病连续8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是导致并加重菌核病的决定因素,而日均气温对菌核病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