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虹鳟鱼原产于美洲的河流、湖泊和美国的太平洋沿岸的水域里。1874年开始,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涧溪流中的虹鳟进行人工自然移殖驯化,现在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养殖。我国于1959年从朝鲜引进。近年来,我们在刘家峡水库渔场进行了网箱养殖大规格虹鳟鱼试验,对鱼种放养、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生产养殖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合理开发和节约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自然界的需要。为了保护刘家峡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从今年开始,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将在以后的几年里.大规模组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活动的目的:一是通过鱼类增殖放流.增加刘家峡水库鱼类资源量和群体数量.改善水库水域生态环境.为促进水库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加水库沿岸渔民收入创造条件;二是进一步增强全杜会参与和保护刘家峡水库生态环境的意识,探索今后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新机制、新途径;三是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表明我站在保护刘家峡水库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树立对刘家峡水库高度负责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经1997-1998年春、秋季分别投放鱼咎钢箱养殖虹鳟鱼的试验结果表明,春秋季投放鱼种网箱养殖均适合刘家峡水库养殖虹鳟鱼。春秋季投放鱼种网箱养殖虹鳟鱼的产量分别为37.5kg/hm^2和38.0kg/hm^2,成活率分别为74.5%和100%,利润分别为77.4元/m^2和109.6元/m^2。  相似文献   

4.
人工放流是对野生种类进行人工繁育或捕捞天然苗种进行人工培育后,投放到天然水域中,恢复目标种固有群体的方法。该文综述了人工放流海洋生物对当地固有群体遗传和生态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科学开展人工放流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亚平 《新农村》2005,(10):19-19
虹鳟鱼属高档鱼类,因体侧有一棕红色纵纹如同彩虹而得名。虹鳟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人工养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刘家峡水库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水库总面积为16万亩,库容57亿立方米,是一座集发电、灌溉、防汛、航运、旅游、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型水库。水库沿岸毗邻东乡、临夏、积石山、永靖4县所辖的9个乡镇。1968年刘家峡水库建成蓄水后,甘肃省政府确定刘家峡水库水域为渔业水域,养殖使用权归当时的刘家峡水库渔场。从197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拨专项资金40万元向水库投放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武昌鱼等各种生态鱼种300多万尾,同时为了使刘家峡水库有一个安定、正常的生态和生产养殖环境,省上随即成立了甘肃省刘家峡水库渔政管理站。渔政管理站的成立为刘家峡水库渔业生产、鱼类增殖、水库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库渔业资源保护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投放各种鱼类苗种、举行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制定水库禁渔期和禁渔区,使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刘家峡水库的水质改善和净化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使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得以长久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虹鳟鱼是属于蛙科的一种冷水性鱼类,因其成体两侧线处各有一条彩色条带而得名。虹鳟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含有大量的ω-3不饱和脂肪酸[1],人工养殖易操作等特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的四大优质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中国养殖较多,虹鳟鱼养殖过程中人工繁殖是核心技术。笔者对虹鳟鱼的人工授精和孵化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虹鳟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产量高而品质优良的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国际上一直被列为名贵鱼类。本文阐述了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