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苓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自春  陶长友 《食用菌》2005,27(2):17-17
长期以来猪苓的药用主要靠采挖野生为主,几经乱采滥挖使有限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近几年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和用菌核组织分离而成的纯菌种栽培虽已取得成功,但前者仍需采挖野生菌核做种源,供求严重短缺,后者虽缓解了种源紧缺,但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为此,我厂进行多年有性繁殖栽培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效。有性繁殖栽培法与菌核栽培和组织分离栽培相比,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相似文献   

2.
牛斌 《食用菌》2004,26(6):10-10
经两年实践表明,采用菌种栽培猪苓,投资小,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围广,温度要求宽,栽培季节长等优点。现在秦岭、巴山等山区大面积栽培,点种2个月后(春季)可见猪苓小菌核,5个月后菌核有板粟大,2~3年采挖,窝产鲜猪苓10kg左右,现将栽培猪苓的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为我国著名的中药材,以菌核供药用。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疗效。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猪苓多糖新用途不断拓展,市场紧缺,猪苓产品供不应求。由于野生资源枯竭,导致猪苓后继延续乏力,产量大幅度减少,野生猪苓面临濒危。根据猪苓市场及价格呈逐年上涨的态势,进行了栽培,仅供同行与栽培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在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记载也很久,药效也不言而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早在20世纪末,我国已人工栽培猪苓获得成功,但推广力度甚微。经过多年的探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猪苓课题组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开创省工、投资少、操作简便、产量高、收益大的综合立体  相似文献   

5.
张悦 《上海蔬菜》2017,(1):56-57
正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植物,其药用部分为菌核,药理甘、平、淡,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的功效。猪苓多糖注射液是临床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在肿瘤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猪苓供求矛盾突出,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而我国一直采挖野生猪苓供药用,自然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2015,(3)
##正##猪苓具有行水利尿、消肿止泻、治疗痎疟等功效,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由于多年来的连续采挖,野生资源几近枯竭,成品猪苓的价格已由2010年的100元/kg上涨到2014年的230元/kg。人工栽培猪苓每穴投资250~300元,可产猪苓4~5 kg,收入12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河南卢氏县从2008年前后开始人工栽培猪苓,目前种植规模已达10万  相似文献   

7.
猪苓子实体味道鲜美,菌核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有利尿、消肿、抗癌的作用,近年需求量大,价格逐步稳中有升。猪苓人工栽培尚处于初级阶段,且药农大多用幼嫩的菌核为种源,种源有限,且产量低、极不稳定,周期长。笔者在2000年前开始了野生猪苓的选育及栽培研究,秦苓1号就是我们选育获得的1株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
猪苓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良洲 《食用菌》2004,26(1):42-42
猪苓其地下块根茎是一种中药材,子实体味道鲜美,是极其难得的美味佳品。目前市场供应的猪苓主要靠野生,资源有限供不应求。近年来一些单位在进行仿野生栽培、与天麻同栽、菌核无性栽培等均取得成功,但仍然存在产量低,繁殖系数小,周期长(3~5年)、接菌率底等问题。笔者受天麻有性繁殖启迪对猪苓进行有性繁殖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猪苓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特性及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育  来航线  林雁冰 《食用菌》2004,26(6):8-8,11
试验表明,猪苓菌丝在5~35℃下均能生长,以24℃生长最快,在平板及斜面管上生长到一定时间为棕褐色。菌核在15-25℃下控制相对湿度80%,以22℃形成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均不利,在菌丝培养及菌核形成阶段应避免光照。菌丝在pH.3.5~8.5均可生长,但以pH6.0生长最快。试验表明,猪苓可以脱离蜜环菌单独培养,这为猪苓室内人工袋料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菌核的生长发育特征及栽培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燕  李富得 《食用菌》2012,(4):49-50
近些年猪苓价格不断上涨,极大的刺激林区群众种植的积极性,种用菌核价格不断攀升,目前鲜重达到160元/kg左右,许多想种猪苓者望种兴叹;纯猪苓菌种伴蜜环菌栽培法也称"猪苓伴活树栽培法",继猪苓菌核仿野生栽培技术后,这两年试验成功并推广的猪苓栽培新技术。在猪苓菌核不足的条件下,人工分离提纯,生产猪苓纯菌种作为猪苓种源,生产成本低,能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所产猪苓优质高产,能提高种植效益。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为我国珍贵的中药材,菌核有利尿、抗癌等功效。随着我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对猪苓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加上野生资源匮乏,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利用适宜生态条件发展猪苓生产有着广阔前景。现针对猪苓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对猪苓的栽培环境、栽培方法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猪苓栽培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猪苓栽培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猪苓纯菌种生产种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是一种珍稀名贵药用菌,商品价值极高,市场价格日益上涨,产品供不应求。野生猪苓人工栽培受种源限制,经营规模小。为了解决猪苓栽培中种苓奇缺问题,笔者从2004年开始,经过了6年的引种示范,总结了一套猪苓纯菌种生产种苓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浙江食用菌》2014,(2):88-88
猪苓主要是野生,吉林延边是产区之一,现产地寻货商较多,因货源稀少,成交量不大,行情坚挺上扬,现统货价每千克265~270元。据药商反映,2013年猪苓产新时行情稳步上扬,刺激药农积极采挖,因资源的匮乏,货源供不应求,现产地库存量有限,且距产新尚远,后市行情仍会坚挺。  相似文献   

14.
猪苓纯菌种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彩萍  葛存梅 《食用菌》2011,(6):15-16,24
以采自中条山区的野生猪苓菌核为研究材料,通过对菌核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苓、灰苓、黑苓进行组织分离和菌丝体的纯化培养。结果表明:猪苓组织分离的最佳材料是灰苓菌核,白苓菌核次之,不宜采用黑苓菌核。母种菌丝体最适宜在以腐殖土浸出液制成的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宜培养温度21-230C,最适宜pH6~6.5。原种培养基适宜配方是阔叶树木屑75%,米糠20%,腐殖土2%,石膏1%,磷肥1%,葡萄糖1%。  相似文献   

15.
猪苓的半野生栽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具有利水、渗湿、抗癌等功效,过去一直靠采挖野生菌核供药用,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供求矛盾突出。近年来,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笔者从1990年11月开始进行了猪苓的栽培试验,到1992年11月验收,平均每厢获得47.3kg猪苓的好收成,比沿用的菌材伴栽法产量高100%。  相似文献   

16.
李根岳  俞慧玲  雷云仙 《食药用菌》2019,(3):210-211,217
对茯苓进行定位法栽培试验,并与常规段木栽培法进行产量和质量比较,结果为定位栽培法茯苓菌核定位率高达100%,菌核圆整、结实,内部洁白、无包沙,其产、质量均优于常规段木栽培法。定位法解决了松树桩原地栽培茯苓菌核到处乱长,茯苓菌核难找的问题,降低了采挖成本,提高了挖掘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猪苓栽培技术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干燥的菌核是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云南和东北的长白山区。化学成分主要有麦角甾醇、α-羟基—24碳酸、生物素、蛋白质、糖类等。具有利尿渗湿之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其中猪苓多糖,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慢性肝炎、肿瘤病有一定疗效。进入21世纪,抗癌药走俏及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由于野生资源日益枯竭,急需发展人工栽培技术。据报道,家栽与野生猪苓的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海拔高度对半野生栽培猪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野生灰苓和人工培养的蜜环菌材为材料,采用海拔高度为600~800、800~1 000、1 000~1 200和1 200~1 400m的4个栽种范围,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猪苓半野生栽培的适宜海拔高度。结果表明:猪苓栽种在海拔高度800~1 200m产量与经济效益均较好;栽种在海拔高度1 000~1 200和800~1 000m林区的猪苓产量显著高于1 200~1 400和600~800m的产量,其经济效益高近1倍。因此,猪苓半野生栽培时,建议在海拔高度800~1 200m范围内的丘陵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近日,药用真菌猪苓的仿野生栽培和天麻的无性繁殖在内丘县西部山区的侯家庄乡喜获成功。目前,该县已发展仿野生猪苓和天麻试验园4 000平方米。猪苓、天麻是我国常用的名贵中药材,野生猪苓、天麻多分布在海拔1 000~2 000米的半阴半阳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