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其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Verticillium dahliae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e two basic groups, defoliate and non-defoliate, in terms of the pathogenicity reaction of 19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on 16 cotton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expression of 8 defoliate isolates on 8 upland cotton varieties R02,R04,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s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rong pathogenic (XS4 as the representative), mediun with inclination to strong pathogenic (T9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medium pathogenic (VD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rough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such as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 VD8 originated from Nantong of Jiangsu Province may be efficien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defoliate isolate 19 originated from USA. In nondefoliate category, utilizing 4 upland varieties R15, R14, R13 and R10,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pathogenic genes in 7 isolates XJ4, XJ1, AY, VD404, VD326, LY, BP2 and may be nominated as No. 1 to No. 7 biological races respectively. The upland variety R01 is capable of resisting to all the isolates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While upland variety R12, may be used to identify strongly pathogenic isolate, which displayed a specific function in identifying strong pathogenic isolate strains.  相似文献   

3.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酯酶同工酶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及致病类型菌系,不同寄主上的大力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共14个菌系的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类型菌系有其独特的酯酶同工酶谱。E6酶带的有无与致病力类型有关,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E3酶带活性与棉花发病病指关联度为0.85。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酯酶同工酶总酶带数在7~12条之间,主酶带数在2~4条之间,按E3酶带活性强、中、弱划分为3个类型。E3酶带活性与病菌致病力有关,其活性大小与棉花、番茄、茄子病指的关联度均为0.774以上。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和于鉴定大丽轮枝菌同一种内不同致病类型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鉴定菌株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8个菌株对23个不同抗、感品种的棉花苗斯接种试验,及10个菌株对9个苏棉12号R和1个南农1号耐黄萎病株行的苗期和吐絮期病指相关分析,明确了要培育出能在大多数病区都表现抗病的棉花品种,应以V25、XS4这样的强致病力菌株作为病圃鉴定菌株。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目标应以抗强致病力或落叶型菌系为主。  相似文献   

5.
以两个转hpa1Xoo基因的棉花株系T-33和T-35及其出发品种即非转基因棉品种Z35的2~3叶期棉花幼苗为试材,通过无底塑料盆钵菌液浇根接菌法,在0~10 d不同时段测定叶片浸出液电导率.转基因棉T-34在0~10 d间相对电导率呈增加趋势,10 d时增加率达到115.90%;T-33在接菌后0~1 d间的电导率增幅反而略有下降,但3~10 d的增幅均呈现上升趋势,到10 d时达到140.61%;Z35从接菌后0~10 d的电导率增幅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到10 d时相对电导率增加率达到180.78%.转基因棉到达相对电导率峰值的时间晚于非转基因棉,其峰值也低于非转基因棉;同时两个转基因棉花株系相对电导率的增加率均低于非转基因棉.被黄萎病菌感染后转基因棉的显症时间较非转基因棉出现晚,两个转基因株系的受危害程度也低于非转基因棉.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紫荆植株枯死的病因,采集具有典型黄萎病症状的紫荆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2株病原菌Vcg1和Vcg4,并进行鉴定。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菌落菌丝灰白色,分生孢子梗轮生,后期产生微菌核。PCR扩增菌株Vcg1和Vcg4 r DNA-ITS区段并测序,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大丽轮枝菌(V.dahliae Kleb.)同源性最高。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伤根接种法测定目标菌株在紫荆幼苗上的致病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引起紫荆发病,维管束变褐色,严重的导致紫荆植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引起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紫荆枯死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地区黄栌黄萎病病组织及病土壤中分离到轮枝菌属中的2个单孢菌系.经黄栌幼苗的回接证明,2个菌系致病力很强,分别为95%和77.5%.2个菌系都能形成大量的微菌核;分生孢子梗基部的细胞无色透明;在梅干培养基上形成特征性的黑色颗粒状菌落;在30℃温度下均能生长.鉴定黄栌黄萎病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2个单孢菌系在致病力、形态结构、菌落形态以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另外,笔者对V.dahliae Kleb.2个单孢菌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简称Vd)的生长,其中15株的抑菌率大于65%,最高达89.6%。这些菌株的培养滤液也对Vd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供试细菌的防病及棉花出苗安全性所作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3个菌株对棉花出苗表现安全;10个菌株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极显著,其中4株(ICB-18、NCD-2、CS-25和CS-27)的防治效果达72.3%0-81.4%;3株(C-94、C-28和NCD-25)的防治效果鬃55.7%-61.9%,而且这7株对棉花出苗都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这7个菌株中,菌株NCD-2能够极显著地防治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为78.1%;另外4株(ICB-18、CS-25、C-94和C-28)能显著降低黄萎病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达37.1%-47.3%。  相似文献   

9.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源于我国主要棉区的24个棉花大丽轮枝菌株,美国的T9和一个从茄子植株上分离的大丽轮枝菌株进行了性状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中选的25个随机引物对26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产生379条DNA带,其中223条为多态性带;对26个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8大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相关性不大,而与菌株的致病性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的遗传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不同菌株对棉花品种的田间接种试验,依其致病程度区分,结果与RAPD指纹图谱聚类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
从棉花根、茎、叶部组织中分离到19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有枯抗作用的细菌,其中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的菌株1株.直径10~20mm之间的菌株5株,直径小于10mm的菌株13株.分离自棉花叶部组织的LC-04菌株对大丽轮枝菌V-190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时LC-04菌株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分析,该菌株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拮抗细菌KRS022的分类地位及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重点研究对作物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制效果,为抗大丽轮枝菌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资源。【方法】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串联分析确定KRS022的分类地位;采用对峙培养法和对扣熏蒸法测试KRS022对多种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发酵菌液平板法、涂布法以及对扣熏蒸法明确KRS022对大丽轮枝菌的平板抑制效果;通过无细胞上清共培养法与对扣熏蒸法明确KRS022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及菌丝形态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及大丽轮枝菌生物量测定明确KRS022对棉花和烟草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利用RT-qPCR法检测KRS022激发植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拮抗菌株KRS022为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为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该菌株具有解磷、解钾、固氮功能,可产生嗜铁素,具有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属于好氧产碱型细菌,100μg·mL-1氨苄青霉素可作为该菌株的天然抗性筛选条件。KRS022对多种...  相似文献   

13.
以23个棉花品种接种18个黄萎病菌株的抗感表现(病情指数)为分析对象,介绍了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无重复试验互作效应的方法,并对其结果与AMMI模型分析、常规的方差分析及数据转换后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常规方差分析不能对无重复试验资料分析其互作效应,广义线性模型和AMMI模型能分析无重复试验的互作效应,但广义线性模型方法是更为简便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马慧宁  陈文霞  吴旭双  李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879-4880,4882
对石河子地区采集的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为圆形,大多数菌落的中央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而较凸起,供试菌系均可形成微菌核;病菌在15~30℃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超过33℃则不能生长,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依据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石河子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中、弱2种致病型,其中以弱致病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黄萎病菌鉴定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如何快速有效的鉴定黄萎病菌已成为植物病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该病原菌鉴定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新鉴定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从事黄萎病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检测土壤黄萎菌几个主要因素的研究表明,延长培养时间能显增加土壤黄萎菌检测效果,当培养3周和4周时,黄萎菌检出率分别为87%和96%。黄萎菌检测量随每皿培养其中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非按比例增加,有达到最高极限值的趋势,数学模型Y=b(1-r^2)可以通过接种量x,计算出培养4周后土壤黄萎菌菌落检测数y。土样无论在分析前风干,还是风干后贮存1个月,对土壤黄萎菌检测效果都有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豫棉19、21号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棉19号和豫棉21号为抗黄萎病亲本,冀棉11号和中棉所10号为感黄萎病亲本配制的8个正反交组合的4个分离群体(F_1、F_2、BC_1、BC_2)为材料,以中等致病力的安阳菌系接种,研究豫棉19号和豫棉21号的抗黄萎病遗传规律。各组合F_2和BC_2的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和1:1,表明豫棉19号和豫棉21号的黄萎病抗性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正反交没有差异,不存在细胞质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察氏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配制不同碳氮源,设计了3种培养基,比较大丽轮枝菌VD-11和拮抗细菌C-0消耗碳源和氮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拮抗细菌C-0在3种培养基中,消耗葡萄糖速度较大丽轮枝菌VD-11均有明显优势,在2号培养基中,优势集中在48 h之内,在1、3号培养基中,72 h之内均有明显优势,3号培养基中更为明显。拮抗细菌C-0在3种培养基中,72 h之内消耗不同氮源速度较大丽轮枝菌VD-11均没有优势,但不同形态的氮源对两种菌消耗碳源速度均存在影响,VD-11和C-0最适宜氮源分别为硝酸钠和蛋白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变化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对黄萎病不同发生程度棉田土壤中的真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入侵棉田对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揭示土壤中真菌群落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生态作用。方法 以阿克苏、石河子不同发病程度棉田和库尔勒人工接菌棉田为研究对象,从中采集6个土壤样品:阿克苏重病田土壤(AD)、阿克苏对照田土壤(ACK)、石河子重病田土壤(SD)、石河子对照田土壤(SCK)、库尔勒重病田土壤(KD)、库尔勒对照田土壤(KCK)。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合冗余分析(RDA)明确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 在97%相似度水平下,AD和SD样品中真菌的OTU数量、Chao1和Ace丰富度指数均分别高于其对照ACK、SCK,而Simpson指数均分别低于其对照;人工接菌的KD与其对照KCK样品之间OTU数量、Chao1和Ace丰富度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NMDS分析表明,AD、SD土壤样品首先表现为明显的空间趋向性,之后表现为时间趋向性,而库尔勒土壤样品则首先表现为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群落组成方面,在门水平上,土壤中Ascomycota的丰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3个门在KD与KCK样品之间以及SD与SCK样品之间的丰度差异较小,而在AD和ACK样品之间丰度差异较大;在属水平上,Sporobolomyces的丰度最高,其与Mortierella在不同区域重病田土壤中丰度均高于对照,而Wardomyces均低于对照。此外,AD样品中PyrenochaetopsisMicrodochiumFusarium的丰度均低于ACK,而此3个属在SD样品中的丰度均高于SCK样品。组间差异显著分析表明,库尔勒、石河子土壤中的显著差异标记均主要富集于重病田中,而阿克苏土壤中显著差异标记主要富集于无病田中。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量与真菌的OTU数量、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Simpson指数的相关性低;pH、全磷和全钾与Simpson指数明显正相关,总盐与Simpson指数明显负相关。RDA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真菌群落与有机质、全氮、总盐明显相关。结论 自然重病棉田土壤中真菌的OTU数量、丰度均高于轻病或无病田,而真菌的多样性低。人工接种大丽轮枝菌短期内未对土壤中真菌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造成明显影响。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丰度和组成受有机质、全氮、含盐量等指标影响显著。采样时期对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同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壤因子对茄黄萎病菌侵染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茄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albo-atrum) 生长和对寄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菌在土壤温度15~30℃范围内均能生长,而以20~25 ℃范围内生长最好;病菌在pH 6.2的土壤中生长最快;土壤含水量对病菌生长也有影响,土壤过干,病菌不能生长。病菌对茄苗的侵染受土壤温度、湿度以及土质条件等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和较高湿度条件下病菌的侵染力强,发病重;粘土条件下发病重,其次为壤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