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为了阐明奶牛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压力作用下的表型变化,本试验对1株mec A基因缺失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进行亚抑菌浓度的青霉素诱导,利用K-B纸片法和电镜技术观察不同诱导代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表型特征,并用菌落计数法分析耐药亚群生长曲线。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诱导代次的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即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对各浓度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亚群比例升高;表型观察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菌菌体变小,胞质浓缩,细胞壁疏松和增厚,有的胞浆内出现空泡。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亚抑菌浓度青霉素的体外作用下,发生了表型和生长曲线的适应性改变。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临床上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研制和应用,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光辉时代。但细菌的耐药性也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日益普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制应用,恢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效性,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以继续发挥其在临床上强大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β-内酰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的抗菌活性,以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概况。为有效地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本文从其耐药现状、耐药分子机制、耐药菌株的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预防治疗猪链球菌病与研制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旨在揭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存在细胞壁增厚的耐药机制。2016—2018年间,采集宁夏地区部分奶牛养殖场临床及亚临床型乳腺炎的乳样,通过显色培养基鉴别、镜检及PCR方法,分离鉴定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了解本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情况;通过qRT-PCR方法检测细胞壁增厚相关的pbpB、murG、glmU、atlR基因转录丰度,并结合透射电镜进行形态观察,以确定增厚及发生原因。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出261株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包括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氨苄西林为79.69%,青霉素为78.54%。多重耐药情况是以3、7和8重耐药的菌株居多;其中1株耐药种数达14种之多。qRT-PCR结果表明,4种相关基因的转录丰度均极显著上调(P0.001或P0.01)。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 JY21菌株的细胞壁在64和128μg·mL~(-1)的青霉素浓度下,较对照组均极显著增厚(P0.001),并可见细胞壁表面粗糙,有结节状凸起;但药物浓度从64μg·mL~(-1)升高至128μg·mL~(-1)细胞壁不再显著增厚(P0.05)。MRSA WLD10菌株细胞壁未出现明显增厚(P0.05)。综上所述,本地区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细胞壁增厚的耐药机制;增厚的原因主要是肽聚糖的过度合成及细胞自溶的减少。与MSSA JY21菌株相比,细胞壁增厚并非MRSA WLD10重要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活性强、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兽医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在畜产品中残留也日趋严重。作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人工抗原合成、抗体制备以及近年来报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免疫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养猪》2008,(4)
1992年,加拿大和欧洲地区分离的所有猪链球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敏感。  相似文献   

7.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一次意外的发现让第一个抗生素也是第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Penicillin)进入了现代医学的视野中[1]。1941年,Flory和Chain成功地对青霉素进行了分离与纯化,进而广泛地运用到临床当中。他们三人也于1945年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2]。然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呈现。  相似文献   

8.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是在致病菌、感染机体和药物性能及作用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下不断发展的。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医学及兽医学上使用最早、用量最大的一类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1929年,青霉素 (penicillin,pc)被作为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1945年,头孢菌素 C(cephalos porine c,cs)被发现。 pc及 cs的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因此它们成为β-内酰胺类类的代表药物。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分别发展了以…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具有共同的抗菌作用机制,即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属于繁殖期杀菌药,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一直以来在临床上视为抗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1].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其疗效大大下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对于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2,3].在对待产酶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快捷、有效的方法[4].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验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检测限、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三个质量参数,证明此类试纸条的检测阈值与检测限一致,没有假阴性结果出现,假阳性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说明该试纸条具有可靠性,并且能快速、方便地检测牛奶中的抗生素残留,验证牛奶质量,保证检测结果有效由此证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试纸条可用于牛奶中1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饲料中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但是动物性产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过量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文章主要就动物性产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残留的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几种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利用DNAMAN软件分析革兰氏阳性菌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同源性,发现耐药基因在同属不同种的阳性菌间同源性高,但也有不同属间同源性高达95%的情况,为筛选细菌不同种属间具有代表性的耐药基因和后续研制耐药基因检测芯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由于此类抗生素品种繁多,新品种占的比重很大,本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进行了归纳,涉及不同品种的作用机制、配伍禁忌与不良反应,以便于养殖生产中应用这类药物时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遗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技术(Uaa Tech)制备了带有荧光氨基酸(7-羟基香豆素-4-基)-乙基甘氨酸(7HC)的重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x-7HC。以该新型荧光检测物为基础建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法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氯唑西林、苯唑西林、双氯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头孢洛宁、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匹林和头孢乙腈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49~2.44 ng/m L,均达到欧盟最低残留限量(MRL)标准,原奶中添加回收率为78%~102%,成品奶中添加回收率为76%~112%。该新型荧光检测物具有捕获分析物和产生检测信号的双重功能,简化了分析过程,实现了小分子物质的非竞争性免疫分析,是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的有益扩充。  相似文献   

16.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菌,由于其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在临床上可引起家畜多临床表现的疾病。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日益恶化,特别是其对氟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呈现超强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本试验研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毒力有关的血浆凝固  相似文献   

17.
猪链球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本文从其耐药现状、耐药分子机制、耐药菌株的常用实验室检测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预防治疗猪链球菌病与研制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是在致病菌、感染机体和药物性能及作用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下不断发展的.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医学及兽医学上使用最早、用量最大的一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2009年4月,广东省一养殖场的肉鸡发生一起病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胸腹部、翅内侧等处羽毛脱落,皮肤紫红色或破溃,皮下浸润出血。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该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发现其耐药性强。动物试验表明,该分离菌对雏鸡具有高度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郊区鸡场分离到10株耐 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这些菌株进行质粒消除,根据质粒消除前后的耐药性检测,发现耐各种药物的抗性基因大多数位于质粒上,少部分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占72.5%,由染色体编码的抗性基因占27.5%,说明质粒在决定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