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为从岷山红三叶根际土壤中筛选出大量高效溶磷菌株,本研究采用Pikovaskaia’s、PKOC1和PKOC2三种溶磷培养基进行溶磷菌株的初步筛选和优良溶磷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鉴定,并对分离筛选效果较好的PKOC2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采用Pikovaskaia’s、PKOC1和PKOC2三种溶磷培养基,从红三叶根际分离出26株溶磷菌株;经16SrRNA基因序列对7株优良溶磷菌株进行初步比对鉴定,初步鉴定结果为:菌株MHS4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MHS7和MHS19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MHS27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株MHS30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MHS31为盖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ssardii);菌株MHS49为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PKOC2溶磷培养基优化配方为:葡萄糖18.19g·L~(-1),Ca_3(PO_4)25g·L~(-1),MgCl2·6H_2O 3.21g·L~(-1),MgSO_4·7H_2O 0.25g·L~(-1),KCl 0.2g·L~(-1),(NH_4)_2SO_40.08g·L~(-1)。红三叶根际溶磷菌资源丰富,优化后的溶磷培养基为高效溶磷菌资源筛选提供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从高寒草甸优势牧草(蒿草、珠芽蓼)根际筛选具有优良促生特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探寻其根际分布规律,并为后期生产应用提供支撑。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筛选根表土(RS)、根表面(RP)和根内(HP)细菌,用点接种法在选择培养基(Pikovaskaia's 培养基、蒙金娜、无氮培养基)中复筛具溶磷、固氮特性菌株;采用钼蓝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菌株溶磷量、固氮酶活性和分泌植物激素[PHs: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反式玉米素(t-Z)]含量。结果表明:共筛出细菌68株,复筛出溶磷固氮PGPR 43株;其中,溶解无机磷菌17株(溶磷量:9.39~94.79 μg·mL-1),溶解有机磷菌22株(溶磷量:10.37~72.82 μg·mL-1),固氮菌30株[固氮酶活性:3.79~3193.07 nmol (C2H4)·h-1·mL-1];分泌IAA菌26株(IAA含量:0.24~69.98 μg·mL-1),分泌GA3菌32株(GA3含量:0.34~68.87 μg·mL-1)和36株分泌t-Z菌(t-Z含量:0.11~47.59 μg·mL-1)。植株根际促生菌PGPR均表现出根表面RP区细菌数显著高于根表土RS和根内HP区,珠芽蓼根际筛选出的PGPR多于嵩草根际;蒿草PGPR溶解有机磷能力强于珠芽蓼根际PGPR,但溶无机磷PGPR数目和能力相反。分泌植物激素PHs菌株在能力和数量上均表现出t-Z>GA3>IAA的趋势。因此,优良溶磷菌(ZNRS2、SNRP2、ZKHP3、ZKRP1),优良固氮菌株(SKRP2、SNHP1、ZNRS3)和优良产植物激素PHs菌(SKHP3、ZNHP2、ZKRS2、ZKRP1、ZKRP2)可用于后期微生物肥料制作和相关研究,其中ZKRS2的促生功能较多,可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3.
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究红三叶根际溶磷菌株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改良PKOC2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红三叶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溶磷菌培养期间发酵液pH、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菌株MHS7、MHS27、MHS30和MHS49均能分泌乳酸、草酸、苹果酸、富马酸和丁二酸,其中菌株MHS30还能够分泌酒石酸;菌株MHS7溶磷量与pH呈负相关(P>0.05);菌株MHS27溶磷量与pH呈正相关(P>0.05),与分泌乳酸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30溶磷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分泌有机酸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泌酒石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株MHS49溶磷量与分泌丁二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菌株溶磷能力与其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之间的关系存在多样性,不同溶磷菌株存在不同的溶磷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保护地辣椒多发、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的4种真菌病害,开发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新资源。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微量稀释法、种子萌发和温室盆栽防效等试验,研究了黄帚橐吾有机溶剂提取物对保护地辣椒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所引发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被保护植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黄帚橐吾有机溶剂提取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抑制活性强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对各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的EC50分别为11.93、51.25、19.93、13.84 g·L-1, 对其孢子萌发抑制率的EC50分别为15.05、55.26、57.86、16.50 g·L-1,最小抑菌浓度为0.83~1.75 g·L-1,最小杀菌浓度为2.50~11.67 g·L-1。对4种病原真菌引发的辣椒灰霉病、枯萎病、根腐病和疫病防治效果较好,100倍稀释液的预防效果均可达75%以上,治疗效果也可达70%左右,与相应常用化学农药防效相当。但是其对辣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大于20.00 g·L-1时,种子萌发抑制率大于52.27%,幼苗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证明黄帚橐吾有机溶剂提取物能有效防控保护地辣椒多发性真菌病害的危害,是一种广谱生物杀菌剂优质资源,合理应用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于2015-2016年在藏北地区那曲县那曲镇的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内进行,采取尿素均匀湿撒,施氮水平为0 g·m-2(CK)、7 g·m-2(N1)、15 g·m-2(N2)、30 g·m-2(N3)、40 g·m-2(N4)、50 g·m-2(N5),研究了藏北垂穗披碱草叶片功能性状和种群特征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氮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叶面积、比叶面积都有一定提高;施氮显著促进分蘖数增加(P<0.05),但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2)不同施氮处理下,抽穗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殖高度响应不显著,而营养高度显著升高(P<0.05),N5最高,为32.87 cm,与对照比增幅达111.29%;盖度先迅速增加然后稳定在饱和状态,从43.67%上升到100%;随施氮量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且施氮量越高生物量越高,最高增幅出现在N5处理,达到303.18%,从对照组的145.81 g·m-2增长到了587.89 g·m-2;3)相关性分析表明,氮肥单因子作用下生物量与营养高度、生殖高度以及盖度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在施氮条件下,种群特征是影响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而非叶片功能性状。  相似文献   

6.
多花黑麦草根际解磷菌的分离及解磷能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PKO(无机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培养基,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根际分离出41株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利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对其溶磷能力进行测定,其中13株具有溶解无机磷能力,其D/d值(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在1.13~4之间,用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增量为15.6~557.2mg·L-1。28株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上形成明显透明圈,其D/d值在1.13~16.4之间,有效磷增量分别为52~341.6mg·L-1。经解磷能力分析,b9,b13,f5菌株具有较强的解无机磷能力,D/d值为2.75,4,2.5,对无机磷的溶磷量为545,557.2,567.4mg·L-1;溶解有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有2株(B1和B3),D/d值分别为11和16.4,对有机磷的溶磷量均为341.6mg·L-1,这些菌株在后续微生物菌肥研制中具有较大潜力;pH与解无机磷菌株的溶磷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解有机磷菌株的溶磷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这可能与微生物解有机、无机磷的机理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钼蓝比色法(molybdenum blue colorimetry, MBC)、乙炔还原法(acetylene reduction assay, ARA)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了分离自无脉苔草根际的6株根际促生菌溶磷、固氮及分泌激素的特性,并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筛选出的2株优良促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株促生菌的溶磷量在298.17~554.67 mg/L之间,其中菌株TPRS3的溶磷能力最强(554.67 mg/L);6株促生菌中有4株具有固氮能力,固氮酶活性在170.19~456.87 nmol C2H4/(mL·h)之间,菌株TPRS19的固氮能力最强,固氮酶活性为456.87 nmol C2H4/(mL·h),菌株TRPS3和TPRS12无固氮能力;6株促生菌均具有分泌植物激素的能力,其中3-吲哚乙酸(IAA)分泌量在8.20~86.36 mg/L范围内,赤霉素(GA3)在26.36~135.90 mg/L范围内,反-玉米素(t-Z)在9.55~141.68 mg/L范围内,菌株TPRS19分泌IAA的能力最强,为86.36 mg/L,菌株TPRS5分泌GA3的能力最强,为135.90 mg/L,菌株TPRS2分泌t-Z的能力最强,为141.68 mg/L,菌株TPRS3、TPRS5、TPRS12和TPRS19兼具分泌3种激素能力。经鉴定,菌株TPRS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TPRS19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这2株菌有望作为研制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8.
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中国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特征,旨在为绿肥种植和绿肥替代化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比较了几种主要绿肥在我国不同区域的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绿肥鲜草产量平均为38.0 t·hm-2(含水量平均81.0%)、变幅大(0.7~186.7 t·hm-2),其中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平均产量>42.5 t·hm-2,均显著高于其他绿肥种类。17种常见绿肥的平均含氮量为28.0 g·kg-1(干基计),箭筈豌豆、苕子、苜蓿、金花菜和白三叶等豆科绿肥含氮量均在30.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磷量为7.0 g·kg-1,苕子和二月兰含磷量最高,均在8.0 g·kg-1以上;常见绿肥的平均含钾量为25.3 g·kg-1,二月兰和紫云英含钾量最高,均在32.0 g·kg-1以上。常见绿肥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平均为214.4 kg·hm-2、48.4 kg·hm-2和165.1 kg·hm-2,不同种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氮(N)、磷(P2O5)和钾(K2O)累积量最高,分别在250.0 kg·hm-2、50.0 kg·hm-2和191.7 kg·hm-2以上。分析不同气候区域绿肥养分累积状况发现,紫云英最适宜种植于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箭筈豌豆适宜种植于东北粮草(肥)轮作区和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苕子最适宜种植于长江流域稻麦棉肥(草)复套间种区;苜蓿最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白/红三叶最适宜种植于西南山地丘陵粮肥(草)复间套种区;而黑麦草更适宜种植于滨海稻肥(草)复种区和南方丘陵谷地稻肥复种及茶果肥(草)间套种区。根据不同区域主要豆科绿肥产量、固氮量及种植面积进行固氮潜力评估表明,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 万 hm2,相当于生产39.5~80.8 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在绿肥生产过程中,应针对本区域适应性强的绿肥进行重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根际促生菌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婉秋  敬洁  朱灵  高永恒 《草地学报》2021,29(6):1174-1182
为获得多功能的高寒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并明确其生理生化特性,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从川西北广泛分布的5种高寒草甸植物根际土壤和根系中分离了44株菌株,并对菌株的溶磷、固氮和解钾特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25株为溶无机磷菌株,24株为溶有机磷菌株,溶磷量分别在10.98~90.27 μg·mL-1和10.58~64.56 μg·mL-1之间;固氮菌株共20株,其固氮酶活性介于5.23~64.87 nmol(C2H4)·h-1·mL-1之间;解钾菌株21株,解钾量在9.23~73.21 μg·mL-1之间。经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最终筛选出12株兼具溶磷、固氮和解钾的多功能菌株,分子鉴定将其归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北高原土壤微生物菌肥的开发提供优质菌源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品种葡萄渣对紫花苜蓿蛋白水解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甘农四号”紫花苜蓿作为青贮原料,分别添加马尔贝克(MC)、美乐(MT)、蛇龙珠(CG)3个品种葡萄渣50、100和150 g·kg-1调制青贮饲料。试验共设置10个处理组,对苜蓿青贮后发酵品质、蛋白组分、蛋白质降解酶、微生物数量及有氧稳定性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3种葡萄渣在100和150 g·kg-1的添加量下,均显著降低了青贮pH值(P<0.05);非蛋白氮含量随葡萄渣添加量增加而下降,以马尔贝克150 g·kg-1最低,为430.25 g·kg-1;添加葡萄渣降低了青贮中氨态氮含量,但添加量的变化对氨态氮含量影响不明显;美乐150 g·kg-1对青贮羧基肽酶抑制作用最强,酶活性由17.56 μmol·h-1下降至6.51 μmol·h-1;葡萄渣增加了青贮发酵后乳酸菌数量,且抑制了霉菌的生长,蛇龙珠150 g·kg-1乳酸菌数量最高,对照霉菌数量为3.02 log10 cfu·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3种葡萄渣均减缓了青贮有氧暴露阶段霉变腐败速度,其中美乐150 g·kg-1处理组有氧腐败所用时间最长。综上所述,不同品种葡萄渣均能改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抑制蛋白酶活性,减少青贮蛋白水解程度,并提高了苜蓿青贮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的化感作用,分析狼毒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规律和作用强度,以期为退化草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种浓度梯度狼毒浸提液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具有抑制作用,125g·L^-1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相比减少33.56%;对披碱草和冰草种子具有“低促高抑”现象,25g·L^-1处理下披碱草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19.76%,冰草增加45.91%。2)狼毒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苗高呈现低浓度(≤50g·L^-1)促进生长,高浓度(≥75g·L^-1)抑制生长,对披碱草幼苗苗高呈现低浓度(≤25g·L^-1)促进生长,高浓度(≥50g·L^-1)抑制生长。狼毒浸提液对冰草幼苗根长具有抑制作用,较对照相比减少78.21%。狼毒浸提液处理下3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且随着狼毒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高寒草甸根际土中优良溶磷菌资源,本研究从青海省高寒草甸根际土中筛选了4株溶磷菌,结合16S rRNA基因分析法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通过钼锑抗比色法和盆栽试验进行了溶磷与促生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4株溶磷菌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均可形成明显的溶磷圈。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d后,4株菌株的磷增量在156.17~511.33μg·mL-1之间;溶磷过程中4株菌均分泌多种有机酸,总有机酸量在522.36~986.69mg·L-1之间;盆栽试验表明4株菌均能显著增加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株高和地上部干重;菌株MXSC5,MXSC6和MQC13可使植株全氮、全磷含量增加,且4株菌株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也有正向影响。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溶磷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微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地区藜麦栽培土壤限制问题,研究盐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及抗性相关酶特性的影响,探讨藜麦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机制,为藜麦在盐碱地的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将中性盐(NaCl、Na_2SO_4)和碱性盐(NaHCO_3、NaCO_3)按不同比例混合模拟出20种混合盐碱条件对藜麦种子进行胁迫,分析盐碱胁迫下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及同工酶表达。结果表明:5种盐碱胁迫均引起藜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降低,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萌发受到显著抑制(P<0.05),对藜麦种子萌发影响较大。A,B处理组各浓度盐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光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均高于CK;C,D,E处理组SOD活性均低于CK,但GR活性在50mmol·L-1盐碱浓度时高于CK。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盐碱浓度为50mmol·L-1时最高,随盐浓度增加POD活性比CK降低4倍,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盐碱浓度的增加而下降。SDS-PAGE分析发现,盐碱胁迫可诱导SOD,POD,CAT,GR同工酶出现新的条带,但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酶带的表达量降低。上述结果说明,盐碱胁迫抑制藜麦种子萌发,其中Na_2SO_4和NaHCO_3对藜麦种子萌发抑制效应明显。本试验条件下,藜麦的耐盐碱阈值为50mmol·L-1,其中盐碱浓度是影响藜麦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盐组分值对藜麦种子萌发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4.
羊草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及促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定殖在植物根际并且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有益细菌,本研究从不同地区的羊草根际分离筛选具有固氮、溶磷、分泌ACC脱氨酶和分泌生长素(IAA)能力的PGPR菌株,以期为研发PGPR为主的微生物肥料提供菌种资源.本研究从黑龙江兰西、内蒙古锡林浩特和呼伦贝尔3个地区共分离到20株具有固氮酶活性的...  相似文献   

15.
溶磷菌分泌有机酸与溶磷能力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英  芦光新  谢永丽  姚拓  荣良燕  朱颖 《草地学报》2015,23(5):1033-1038
为了研究溶磷菌的溶磷机理,探究溶磷菌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溶磷能力的相关性。利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对筛选自兰州周边的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根际的6株溶磷菌进行液体培养,采用钼蓝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溶磷量及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差异显著(P<0.01),有效磷增量在106.53~373.44 mg·L-1之间。供试菌株分泌有机酸的种类主要有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丁二酸等,但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溶磷菌的溶磷量与总有机酸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有效磷增量并不完全由总有机酸量来决定,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对溶磷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有机酸对溶磷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光叶紫花苕子为供体植物,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供体材料地上部及地下部不同浓度浸提液(2.5、5.0、10.0、20.0、40.0 g·L-1)对燕麦、黑麦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4种牧草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以期为牧草间的轮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光叶紫花苕子地上部浸提液明显抑制紫花苜蓿和白三叶的种子萌发,且白三叶种子发芽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40 g·L-1处理下的白三叶种子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减少62.5%;光叶紫花苕子地下部浸提液抑制黑麦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幼苗根长,其中,40 g·L-1处理下紫花苜蓿根长与对照相比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抑制率达64.94%;在地下部浸提液对4种牧草幼苗苗高的影响中,紫花苜蓿幼苗苗高在40 g·L-1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同时发现,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处理均降低黑麦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幼苗叶绿素含量,而增加燕麦幼苗叶绿素含量,在20 g·L-1地下部浸提液处理下,燕麦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加144.23%;地下部浸提液均显著增加紫花苜蓿与白三叶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浸提液处理可增加白三叶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但其降低紫花苜蓿幼苗的CAT活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严重缺硒缺锌的石灰性土壤中,采用锌、硒两因素三水平(纯锌施用量分别0、0.10、0.40 g·kg-1,纯硒施用量 0、0.30、1.80 mg·kg-1)完全设计盆栽基施的方法,以紫花苜蓿为对象,研究了硒、锌元素配施对紫花苜蓿产量、硒锌积累量和氨基酸含量与组成的影响,并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对紫花苜蓿氨基酸组成特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探讨硒、锌复合微肥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单施低锌处理(0.10 g·kg-1)外,其他处理均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硒是提高产量的主要因素,锌对提高苜蓿干草产量有促进作用,两者配合效果最好;单施硒或硒锌配施均极显著提高了苜蓿硒含量,硒锌间表现为协同作用;单施锌极显著提高了苜蓿锌含量,配施适量硒促进了紫花苜蓿对锌的吸收,但过量施硒不利于苜蓿对锌的吸收。各处理紫花苜蓿总氨基酸含量(T)在15.88~18.89 g·100 g-1(以干重计),以低硒低锌处理(Se1Zn1)含量最高,高硒高锌处理(Se2Zn2)含量最低。各处理紫花苜蓿必需氨基酸含量(E)在5.11~6.45 g·100 g-1,以低硒高锌处理(Se1Zn2)含量最高,Se2Zn2处理含量最低;低硒(Se1Zn0)、高硒低锌(Se2Zn1)、高锌(Se0Zn2)与低硒高锌(Se1Zn2)等处理紫花苜蓿氨基酸E/T值接近40%。所有处理紫花苜蓿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可见,在严重缺硒和锌的石灰性土壤中,施锌量0.1~0.4 g·kg-1,施硒量0.3 mg·kg-1不仅能提高紫花苜蓿产量,而且能改善其氨基酸组成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