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与M_1(AFB_1与AFM_1)对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4周龄ICR(CD-1)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其中AFB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0.3mg/kg体重AFB_1,AFM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3.0mg/kg体重AFM_1,AFB_1+AFM_1组每只每天灌胃AFB_1与AFM_1的混合溶液,其中AFB_1终浓度0.3mg/kg体重,AFM_1终浓度3.0mg/kg体重,以上3组毒素溶剂均为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照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每只灌胃剂量均为200μL,每天09∶00灌胃一次,连续灌胃28d。灌胃结束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收集结肠内容物,采用16SrRNA测序的方法对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的门水平、科水平及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3个毒素处理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优势菌群均未发生明显排序变化(P0.05),但不同的毒素处理仍造成了不同分类水平下细菌菌群丰度的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FB_1组及联合灌胃组小鼠肠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如Facklamia、Staphylococcus、Corynebacterium属细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AFM_1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合试验结果,AFB_1单独作用或与AFM_1联合作用可诱导小鼠肠道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细菌增殖,改变肠道健康微生物区系,损伤肠道微生物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试验雏鸭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亚硒酸钠对AFB1的颉颃效应,选用7日龄雏鸭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灌胃同等量二甲基亚砜;Ⅱ、Ⅲ组为试验组.Ⅱ组、Ⅲ组每天按0.1 mg/kg体重剂量灌胃AFB1,同时给Ⅲ组每天按l mg/kg剂量灌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湖北省奶牛精料原料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_1(AFM_1)的污染情况,试验在湖北省武汉市、黄冈市、襄阳市和十堰市等地采集162份奶牛精料原料和242份奶样,奶样包括120份超高温灭菌(UHT)奶和122份巴氏灭菌奶,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AFB_1和AFM_1。结果表明:28.4%的饲料样本中检测出AFB_1,其中2.5%样本超过国家限量标准,阳性样本平均浓度28.5μg/kg;与麦麸、大豆粕、芝麻饼相比,花生饼和玉米的AFB_1污染程度更大;72.7%的牛奶样本中检出AFM1,阳性样本平均浓度为98.1 ng/kg;巴氏灭菌奶的AFM_1污染显著高于UHT奶(P<0.05),62.3%巴氏灭菌奶和1.7%UHT奶中AFM_1超过欧盟限量标准(50 ng/kg),但所有牛奶AFM_1均未超过我国限量标准(500 ng/kg)。综上,奶牛饲料生产中需要加强对易受AFB_1污染的饲料原料监测,并监测牛奶AFM_1污染情况,确保乳品安全。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和黄曲霉毒素B1(AFB1)联合染毒对小鼠睾丸的毒性作用。选用60只8周龄SPF ICR小鼠,适应性饲养10 d后,将体重相近(38.88±0.29)g的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低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LD组)腹腔注射10mg/kgBWZEN+1 mg/kg BW DON+0.5 mg/kg BW AFB1,中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MD组)腹腔注射20 mg/kg BW ZEN+1.5 mg/kg BW DON+1 mg/kg BW AFB1,高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HD组)腹腔注射30 mg/kg BW ZEN+2 mg/kg BW DON+2 mg/kg BW AFB1,对照组(CON组)腹腔注射等量玉米油。腹腔注射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附睾精子及睾丸组织样本。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D组(P<0.05)、MD组(P<0.001)、HD组(P<0.001)精子活性均降低;与CON组相比,霉菌毒素联合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桦褐孔菌提取物(IOE)对黄曲霉毒素B1(AFB1)暴露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0只6周龄、体重相近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连续灌胃蒸馏水10 d; AFB1组第1~7天连续灌胃蒸馏水,第8~10天连续灌胃2 mg/kg AFB1;不同浓度IOE组第1~7天分别连续灌胃25、50和100 mg/kg IOE,第8~10天各组均连续灌胃2 mg/kg AFB1,灌胃剂量均为0.2 mL,每天1次。试验结束后对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液、肝脏组织,统计肝脏指数;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细胞毒性试验,筛选AFB1诱导AML12细胞损伤最适条件,并以此建立肝损伤模型,给予不同浓度IOE进行干预,利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确定IOE防治AFB1诱导AML12细胞损伤的剂量范围。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6.
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试验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的影响及亚硒酸钠对AFB1的颉颃效应。本试验以雏鸭为试验动物,7日龄雏鸭90只,共分为3组,每组各30只。第Ⅰ组设为空白对照组,灌胃同等量二甲基亚砜;第Ⅱ、Ⅲ组为试验组。每天分别按0.1 mg/kg剂量给第Ⅱ、Ⅲ组雏鸭灌胃AFB11次,连续投药21 d,试验期间给第Ⅲ组雏鸭每天按1 mg/kg剂量灌胃亚硒酸钠(Na2SeO3)1次。分别在给雏鸭投药后7、14、21 d,检测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第Ⅱ、Ⅲ组雏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均显著高于第Ⅰ组(P<0.05),而血清总蛋白(TP)与白蛋白(ALB)均显著低于第Ⅰ组(P<0.05);与第Ⅱ组比较,经灌胃投用亚硒酸钠的第Ⅲ组雏鸭各项肝功能血清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导致雏鸭肝功能血清指标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亚硒酸钠能明显改善其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分析日粮中添加纳米蒙脱石吸附剂后奶牛生产性能、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血清中酶的活性以及血清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变化,研究吸附剂对奶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吸附效果。试验选取产奶量、泌乳天数和胎次相近的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奶牛,每头奶牛一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标准品,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标准品+3 g/kg的纳米蒙脱石吸附剂。预试期7 d,正式期14 d,共21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的产奶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降低0.64 kg/d和0.50 kg/d (P <0.05);试验Ⅰ组的4%校正乳较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降低1.01 kg/d和0.65 kg/d (P <0.05);试验Ⅰ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较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提高1.57μg/L和1.44μg/L(P <0.05),试验Ⅱ组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 0.05);三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各项乳成分均无显著差异。(2)试验Ⅰ组的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AFB_1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8.86、5.31、1.23 U/L(P <0.05);试验Ⅰ组的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AFB_1含量分别高于试验Ⅱ组8.64、4.25、1.20 U/L(P <0.05);对照组和试验Ⅱ组的各项指标均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 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B_1,同时添加吸附剂可以显著减少奶牛产奶量的下降,对黄曲霉毒素起到很好的吸附效果,牛奶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低于国家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选择1日龄罗斯308肉鸡96羽,随机分成3组,每组32羽,以探讨黄曲霉毒素B,不同剂量和作用时间对肉鸡肝和十二指肠上段的损伤作用。对照组(Ⅰ)、试验一组(Ⅱ)和试验二组(Ⅲ)从试期第8d开始连续6d分别嗉囊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黄曲霉毒素B1(AFB1)0.1mg/kg体重和黄曲霉毒素B1(AFB1)0.2ms/kg体重。在注射第3d和第6d每组剖杀6羽,测定日增重和观察病例变化,检测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制作肝脏和十二指肠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一组和二组的日增重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指标差异不显著;从病理切片看试验组肝脏的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肝部损伤严重,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有断裂和逐渐脱落现象,尤以AFB.0.2mg/kg体重连续嗉囊注射7d的肝部和十二指肠损伤最严重。  相似文献   

9.
硒与中药对黄曲霉毒素B_1所致雏鸭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亚硒酸钠与复方中药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所致雏鸭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将7日龄120只试验雏鸭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只。Ⅰ组设为空白对照组,以0.1mg/kg剂量每天给Ⅱ、Ⅲ、Ⅳ组雏鸭灌胃投用一次AFB1,并在Ⅲ组雏鸭基础日粮中添加2%复方中药,以1mg/kg剂量每天给Ⅳ组雏鸭灌胃投用亚硒酸钠(Na2SeO3)一次,试验期共21d。结果显示,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雏鸭在灌胃投用AFB1后,其体重、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料肉比、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同时,Ⅱ组生长性能显著低于Ⅲ、Ⅳ组(P0.05),Ⅲ组显著低于Ⅳ组(P0.05)。结果表明,灌喂投用亚硒酸钠或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复方中药,均能显著缓解AFB1所致雏鸭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P0.05),且亚硒酸钠的效果显著优于复方中药(P0.05)。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6,(2):104-106
为了研究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对肉鸭的致病性,选用1日龄SM4商品代白羽肉鸭160羽,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28 d,分别喂以正常日粮和由霉变玉米配置的日粮。经测定,对照组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终浓度为8μg/kg,试验组(AFB1组)饲料中AFB1终浓度为60μg/kg。结果表明:试验组鸭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比对照组鸭显著降低(P0.05),而料重比和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试验组鸭肝脏病变明显,肝细胞发生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严重肿胀,可见明显的胆管增生情况;肾小管扩张、充血;胰腺局灶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探究富硒乳酸菌对黄曲霉毒素B1(AFB1)对鸡小肠上皮细胞(CSIEC)凋亡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CSIEC细胞分为对照组(C)、AFB1(300 μmol/L AFB1)、AFB1+0.01 Se(300 μmol/L AFB1+0.01 μmol/L富硒乳酸菌,以Se计)、AFB1+0.05 Se和AFB1+0.1 Se组,待细胞长至60%~70%汇合时,AFB1+0.01 Se、AFB1+0.05 Se和AFB1+0.1 Se组培养液更换为含对应Se浓度的培养液,对照组和AFB1组更换为正常培养液,8 h后向含AFB1组加入300 μmol/L AFB1,继续培养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通路和内质网通路相关蛋白Bcl-2、Bax、PERK、ATF4、CHOP、GRP78、p53和p21的表达。细胞存活率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CSIEC存活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与AFB1组相比,加硒各组存活率均极显著升高(P<0.01)。LDH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LDH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AFB1组相比,加硒各组LDH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TUNEL阳性细胞数极显著升高(P<0.01),且与加硒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Bcl-2/Bax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Bcl-2/Bax极显著降低(P<0.01),AFB1+0.05 Se组显著升高(P<0.05)。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FB1组PERK、CHOP、GRP78和p53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AFB1组相比,加硒各组PERK、GRP78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AFB1+0.05 Se和AFB1+0.1 Se组CHOP和p53的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因此,富硒乳酸菌能够缓解AFB1诱导的CSIEC凋亡。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和玉米赤霉烯酮(ZEN)联合对奶山羊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况相近的健康崂山奶山羊20头,分为5组,每组4头,A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毒素的基础日粮;B、C、D、E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50 μg/kg AFB1+500 μg/kg ZEN、50 μg/kg AFB1+100 μg/kg OTA、50 μg/kg AFB1及50 μg/kg AFB1+100 μg/kg OTA+500 μg/kg ZEN。预试期7 d,正试期14 d。在试验期第11天采集粪便样品,利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总DNA,对总DNA进行16S rRNA扩增,构建奶山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经稀释曲线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单一AFB1或与其他毒素联合处理后奶山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奶山羊肠道菌群总数在AFB1与其他毒素的联合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对获得的OTUs代表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后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为山羊肠道中主要的细菌类群;经LEfSe分析显示,AFB1、OTA和ZEN 3种毒素的联合作用可显著增加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vibrion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les)丰度。而未处理组的霍尔德曼氏菌(Holdemania)和BF311拟杆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AFB1、ZEN和OTA联合能影响山羊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且影响程度依次为:AFB1+OTA+ZEN > AFB1+OTA > AFB1+ZEN > AFB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的菌株,并对其降解活性及残留毒性进行检测,以期为黄曲霉毒素B1(alflatoxin B1,AFB1)污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耗牛、绵羊等草食性动物粪便和养殖场霉变饲料,以AFB1的结构类似物香豆素为唯一碳源筛选降解AFB1效率最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取AFB1与适量筛选菌株的发酵液混合,使AFB1的浓度为1 μg/mL,37℃、150 r/min培养,测定培养不同时间AFB1降解率;应用差速离心法分别制取上清液、菌悬液和菌体,将菌体超声裂解后制得胞内液,测定不同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对上清液分别进行蛋白酶K、蛋白酶K+SDS和热处理,检测处理后上清液AFB1降解率;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饱和硫酸铵沉淀处理上清液,检测AFB1降解率;应用7 ku透析袋对上清液进行浓缩,检测AFB1降解率,从而判断菌株活性成分的性质和分布。将鸡肝细胞分为AFB1组、AFB1-菌株组、菌株组和空白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鸡肝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i factor alpha,TNF-α)和Bcl-2-associated X蛋白(Ba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初筛和复筛,从编号为S1的绵羊粪便样品中分离出1株菌株,其降解AFB1的活性最高,降解率可达60.36%。菌株S1在LB固体培养基上培养12 h,可观察到淡黄色不透明菌落,表面光滑,有隆起,镜检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杆状。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并进一步测序分析,其序列与LC55966.1的同源性为100%。综合16 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结果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发酵液与AFB1(1 μg/mL)反应4、12、24、48和72 h,降解率分别达到10.98%、25.36%、46.24%和52.65%和80.84%。上清液AFB1降解率显著高于菌悬液和胞内液(P<0.05)。热处理后,上清液的AFB1降解活性降低,而经蛋白酶K和SDS处理后降解活性基本丧失。用不同浓度饱和硫酸铵处理的上清液AFB1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经透析浓缩后的上清液AFB1降解率显著高于硫酸铵处理的上清液沉淀蛋白(P<0.05)。在鸡胚胎肝脏原代细胞上,与AFB1组相比,AFB1经枯草芽孢杆菌S1降解后诱导IL-6、TNF-α以及Bax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筛选到1株枯草芽孢杆菌S1,其具有较高的降解AFB1的活性,其降解活性主要来自于培养液上清中的蛋白质;AFB1经降解后其毒素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旨在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菌株,并对其脱毒活性组分的脱毒效果进行研究,本研究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对目标细菌进行初筛,以对AFB1的降解率为指标进行复筛,并从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测定该菌株不同发酵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来定位其脱毒活性组分,同时采用CCK-8法测定活性组分降解AFB1后对LMH细胞毒性,并研究了热处理、紫外线照射、强酸、强碱及蛋白酶K处理对活性组分脱毒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初筛分离到24株能够在初筛培养基生长良好的菌株,经复筛从中筛选到一株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Y1-B1,其AFB1降解率达到73.2%;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菌株Y1-B1培养物的不同组分进行的脱毒活性研究表明,不同组分对AFB1的降解率不同,上清液的脱毒能力最强,细菌细胞裂解物的脱毒能力下降明显,菌体悬液和菌体裂解物上清的脱毒能力最差,由此确定解淀粉芽胞杆菌Y1-B1的脱毒能力主要来源于上清液中的某种活性物质;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与AFB1对LMH细胞的毒性作用相比,AFB1被上清液降解后其产物的毒性显著降低。该脱毒活性组分对不同理化因素处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对高温、紫外照射抵抗力较强,对强酸、强碱抵抗力较差,蛋白酶K仅造成脱毒能力部分减弱。本研究将为解决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提供新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同时为后续微生物脱毒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氨化处理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脱毒效果及其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对人工感染2 550μg/kg AFB_1的玉米和大米混合物(1∶3)进行氨化处理,分为对照组(Ⅰ组,未处理)和试验组Ⅱ(0.1Mpa,1h)、Ⅲ(0.1 Mpa,2h)、Ⅳ(0.1 Mpa,3h)、Ⅴ(0.2 Mpa,1h)、Ⅵ(0.2 Mpa,2h)、Ⅶ(0.2Mpa,3h)、Ⅷ(0.3Mpa,1h)、Ⅸ(0.3Mpa,2h)、Ⅹ(0.3Mpa,3h)组,每组3个重复,测定不同氨化处理的AFB_1的脱毒效果及混合物的营养成分。试验二:研究氨化处理AFB_1对奶牛体外发酵指标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Ⅰ组,未处理)和试验组Ⅱ(0.3Mpa,1h)、Ⅲ(0.3Mpa,2h)、Ⅳ(0.3Mpa,3h)组,每组3个重复,测定体外发酵2、4、8、12、24和48h的产气量、发酵液pH、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显示:在试验一中,试验组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Ⅹ组(0.3 Mpa,3h)AFB_1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除Ⅶ组外)(P<0.05)。在试验二中,Ⅳ组(0.3 Mpa,3h)发酵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外发酵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和体外干物质降解率(除48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Ⅱ(0.3Mpa,1h)和Ⅲ组(0.3Mpa,2h)组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氨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样品中AFB_1含量,提高CP含量,改善瘤胃发酵,其中0.3Mpa、3h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给牦牛投喂硫酸头孢喹肟(CEF)、盐酸二氟沙星(DIF)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并进行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旨在揭示这3种外源性刺激因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种类、抗性类型、抗性机制等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微生物抗性组特征和抗性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选取15头牦牛,随机分5组。Cef组和Dif组分别根据说明书推荐剂量按体重计算、灌服CEF 1 mg·kg^-1和DIF 1 mL·kg^-1;E1组和E2组分别按采食量投喂AFB120、60μg·kg^-1;C组为对照组。处理7 d后,采集瘤胃液,提取DNA,Illumina HiSeq测序,对reads counts进行标准化得到TPM值,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共获得132种ARGs,分属30种抗性类型,其中,四环素类tetQ和tetW基因丰度较高;Cef组tetW基因丰度增加(P<0.05),Dif组tetQ丰度增加(P<0.05);Cef组四环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性基因丰度增加(P<0.05),Dif组四环素类和氨基香豆素类抗性基因丰度增加(P<0.05),E1组氨基香豆素和青霉烯类抗性基因丰度增加(P<0.05),E2组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等9类抗性基因丰度均增多(P<0.05);Dif组Erm基因23S核糖体RNA甲基转移酶丰度增加(P<0.05),E2组中ATP结合盒超家族等3种抗性机制相关基因的丰度增加(P<0.05);3种因子均显著增加四环素类ARGs宿主的种类。结论:瘤胃是蕴含丰富ARGs的储藏库,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Q和tetW是主要的ARGs。不仅CEF和DIF使部分ARGs的种类、抗性类型以及耐药机制相关酶等的丰度升高,增加瘤胃微生物的耐药性,而且AFB1也具有类似作用,且高剂量AFB1对抗性类型的影响范围较抗生素大。这3种因子还导致携带四环素类ARGs宿主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增加,从而强化横向转移机制,加快ARGs传播,增强微生物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s)是一类来自于霉菌中的剧毒物质, 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的毒性最强、危害性最大。AFB1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及剧烈毒性的双呋喃环类毒素, 广泛分布于霉变的玉米、花生、大米和大豆等粮油作物中, 由AFB1引发的人与动物中毒事件给当前食品安全和畜禽养殖等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AFB1已被证明能够引起机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基因突变及免疫系统损伤。作者阐述了AFB1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机体免疫耐受性的免疫毒性作用; 介绍了AFB1促进活性氧生成、激活Nrf2-ARE通路、诱导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造成器官损伤的器官毒性作用; 分析了AFB1利用细胞死亡相关受体调控外源性细胞凋亡作用, 以及通过一系列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诱导内源性细胞凋亡作用, 还可利用肝细胞经典焦亡途径引发炎症反应, 继而引发非正常死亡的细胞毒性作用; 回顾了近年来关于AFB1基因毒性与其去毒措施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本综述有望为针对AFB1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并为发霉粮油作物的去毒措施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种农产品中,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黄曲霉毒素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类霉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动物AFB1中毒过程中可诱导氧化应激.本文阐述了AFB1诱导动物氧化应激的机制,以及不同生物活性物质对AFB1诱导的动物氧化应激的抗氧化防御机制,以期为动物生产中AFB1污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方法。[方法] 将吖啶酯(acridinium ester,AE)与AFB1单克隆抗体进行体外化学合成,分别合成了吖啶酯∶AFB1单克隆抗体摩尔比为5∶1、10∶1、15∶1、20∶1、25∶1的吖啶酯标记AFB1单克隆抗体(AFB1-AE),分析了不同摩尔比的检测效果,选择吖啶酯∶AFB1单克隆抗体为25∶1的AFB1-AE偶联物建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结果] 获得对应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245Ln(x)+ 1.578 1,R2=0.985 7,IC50=81.48 pg/mL;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88.4%~106.0%,变异系数0.92%~2.10%。[结论] 将吖啶酯与AFB1单克隆抗体体外交联,可建立新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抗鸡球虫病药物常山口服液的安全性,本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和剂量递增法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来明确常山口服液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取60只昆明系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1个对照组和5个给药组,给药组分别按1.00、1.40、1.96、2.74和3.84 g/kg体重的剂量灌胃给药,连续观察7 d,记录小鼠急性毒性反应过程,并运用改良寇氏法公式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LD50的95%可信限。结果显示,小鼠经口灌胃LD50为2.0961 g/kg体重,LD50的95%可信限为1.7414~2.5429 g/kg体重;剖检可见1.96、2.74和3.84 g/kg体重剂量组部分小鼠的肝脏、肾脏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充血和明显的白色坏死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小鼠出现急性肝脏损伤,表现为肝细胞退行性改变,病变主要是小叶周边变性、坏死及崩解,而肾脏损伤表现为肾淤血、间质水肿、肾曲小管上皮浊肿和广泛变性,各主要脏器以肝脏损害较为严重,可确定常山口服液损伤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结果表明,常山口服液按常规剂量使用是安全的,临床用于抗球虫病安全性较高,但大剂量、长疗程的用药会出现毒性反应,由于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时间较短,故还应结合长期毒性试验的毒性表现及多种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其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