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东省中北部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发现:本次山东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在稳定大尺度环流下,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在华北南部稳定少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在山东中北部的强风速风向辐合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从流场分析这次大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地面冷锋是本次大暴雨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启动机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对流的发展;持续时间长是形成大暴雨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蔡春园  沈桐立  丁治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903-12906,12912
采用WRF中尺度模式对2008年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高分辨率资料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低空急流和低涡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不但是产生暴雨所需的水汽输送带,也是造成暴雨强对流所必需的位势不稳定能量的输送者。水汽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量分析表明,高能舌前部、能量锋区南缘靠近能量锋区处和低空急流左前方三者叠加的区域是暴雨的易发区;高、低空急流及低涡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一方面,高层负涡度的辐散和中低层辐合相叠置,使气旋和中尺度低涡切变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降水得以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通化市2015年8月2—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西侧稳定维持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区位于冷锋前暖锋后,有利于暖湿空气抬升。本次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副高西北侧建立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区处于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左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通化市西低东高的地形,低空急流受长白山脉的阻挡,加强了空气抬升作用。比湿≥12 g/kg可以很好地反映暴雨区的水汽条件,比湿≥14 g/kg时间与强降水产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露点差≤4℃表示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湿层较厚,利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汉中区域站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汉中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短波槽、700 hPa切变线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东路回流冷空气是暴雨的触发机制;强降水一般发生在Ω高能轴下方,辐合中心和大暴雨中心重合;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区域性暴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梁利  陈而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57-20858,20900
利用常规资料,从水汽条件、低空急流对能量的输送、流场配置和历史相似个例分析等角度,对2011年6月7日发生在广西北部的暴雨过程的暴雨落区和大暴雨落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南压至广西北部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落区提供充足的水汽,使得暴雨区能量和不稳定能量增加;地面静止锋和低层能量锋区南移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在有利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下,产生了暴雨;暴雨区主要产生在低层水汽通量密集的区域;对历史资料利用相似离度分析表明相似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天气现象对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本次过程水汽条件较好,主要受低涡前部分裂出的短波槽的影响;辽宁地区200 h Pa高空急流不明显,低空急流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黄海,水汽通量输送明显,水汽条件较好,比湿较高;辽宁地区均存在水汽的辐合,均处在高能舌内,降水开始前,大气潜在不稳定,在有利的触发条件下,能量暴发,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5年7月30日大连地区久旱转雨一次降雨过程。结果表明:大连地区7月30日暴雨过程是在前期中高纬度为两槽两脊阻塞环流,中国中西部大陆由高压控制,高压明显偏强,副热带高压偏东的形势下产生的。地面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 Pa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是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空急流、切变线建立、3支气流的汇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及动力条件。暴雨产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切变线右侧。本次降雨较大的K指数为暴雨提供了不稳定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比湿为降雨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2018 年7 月11 日,满洲里地区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对该次暴雨的产生的环流背景、 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天气系统的调整为本次暴雨 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为本次暴雨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低空 急流带来渤海附近的水汽为本次暴雨的持续和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可能,不稳定能量的贮存 与释放加剧了暴雨的产生。最后本文得出此次暴雨产生的机理模型,对本次暴雨进行较为明了 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区域站雨量、卫星云图、雷达资料、探空资料产品,分析了2018年7月4日夜间至7月5日白天发生在涟水县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西风槽造成西北冷空气入侵和低空西南急流输送水汽的有利条件下产生的,暴雨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从K指数、SI指数以及CAPE值分析说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充沛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作用下产生。另外,暴雨区地面有强烈的辐合,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造成连续降水对形成大暴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7-9日永州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针对永州地区2019年7月7-9日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及中低空低涡切变线影响,低层的辐合上升和高空的辐散抽吸有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较好的初始水汽条件以及中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满足了强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永州本地比湿达14g/kg以上,且位于水汽辐合中心;强降水落区一直处于切变线南侧,强劲西南急流中,中低层切变系统基本重叠;此次过程主要以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属稳定性降水,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针对永州地区2020年5月20-21日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综合分析,讨论20日白天大暴雨出现漏报的原因,为今后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中低空低涡切变线及低空急流影响,暴雨过程预报不仅要注重大的环流形势分析,还要考虑水汽、不稳定能量条件的分析;预报员先入为主的预报思路和过分依赖数值预报产品,使得在其他要素分析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没有全面把握水汽、不稳定能量、动力条件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21年7月13—15日,辽宁出现明显降水天气,其中鞍山岫岩和丹东凤城出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的副热带高压阻挡下,500 hPa高空槽移动缓慢;700、850、925 hPa持续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的主要触发系统;超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口区辐合及迎风坡地形抬升为暴雨提供了辐合抬升的动力条件;由于低空急流持续输送作用,暴雨区低层水汽通量较大,水汽十分充沛;热力条件较好,低层高温高湿,强降水区上空为能量锋区。  相似文献   

13.
受高空槽、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深厚暖湿气流以及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作用,2010年8月19~23日辽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低空西南急流不断地输送水汽至该省,低层高湿不稳定能量与向下冷空气致使中低层位势极不稳定,且大部分地区处于K指数高能区,这些均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天气图、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及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年8月19日发生在张家口市的1次少见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而揭示此次过程的生消成因、热力动力学条件、主要影响系统以及主要输送通道。结果表明院中空急流是这次暴雨天气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主要输送通道;低空低涡是直接导致这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通过这次过程分析,有助于提高蔚县夏季强降水的预报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6月发生在辽阳地区的2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短时暴雨过程都存在高空槽及低层切变系统影响,且都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不同的是过程Ⅰ有源源不断水汽供应,降水时间较长,最终产生大范围短时暴雨天气;过程Ⅱ在冷涡背景下不稳定能量较强,降水强度大,短时内产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4—26日抚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降水具有稳定性和对流性混合性特点。地面低压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无低空急流,水汽输送条件不利,但高空急流较为明显,高空水平和垂直辐散为降水产生提供了条件。此次暴雨850 hPa底层有较好的比湿场,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抚顺地区K指数达到34~36℃,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降水前期,抚顺处于Ω形假相当位温场高值区内,为降水提供了高温高湿条件。地形对局地强降水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次山东大暴雨天气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卫华  李永果  马丽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73-11173,11223
通过对2006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的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触发机制和稳定度、螺旋度等物理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主要受850hPa切变线和地面黄淮气旋影响产生的,切变线和气旋中心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中低空西南风急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及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24日在盘锦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为高空槽与华北气旋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暴雨天气,西南急流和台风北侧的东南气流为盘锦地区输送了大量暖湿气流,为本次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500 hPa高空槽与台风西北部之前强位势梯度使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辐散作用使得低层减压。地面低压发展,低空急流中的切变涡度扰动是低空低涡形成的重要机制。卫星红外云图显示在急流轴附近有MCS生成并沿着槽前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起到"列车效应"作用。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部建立并加强,使得盘锦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20.
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9年8月15—22日各层(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资料及有关物理量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汉中市2009年8月16—22日的连阴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高、高空冷涡、低涡、切变和700hPa低空急流,700hPa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对降水,尤其是对大降水落区及量级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