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型的"制度供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本研究以产业链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剖析当前特色小镇的培育现状、现实困境、价值链整合等现实问题,以期为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过程中的产业链价值整合与路径选择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2.
王凡 《乡村科技》2023,(10):47-52
建立健全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机制,找出制约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对提升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及“三农”发展等6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熵值法和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相结合的评价模型,用于评价河北省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共享发展对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在开放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劣势。该研究结果与我国的政策导向和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的实际状况一致,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总体上达到了中高质量发展水平,但距离高质量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邯郸市农业型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直接影响着民生的包括了农业发展及农民收入,因此在乡村振兴及农村工作中,需要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加强重视,并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为了促进乡村农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益,进而使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得以有效落实。本文结合农业全产业链建立的必要性,对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需求,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特色小镇是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为推进特色小镇更高水平建设,本文以河南省平舆县蓝天芝麻小镇为例,分析其建设现状,探讨了管理运营水平不够高、三产发展不够平衡、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从加大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高标准做好产业规划、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推动蓝天芝麻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津农业科学》2016,(9):84-87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根据吕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剖析制约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并针对性提出对策,认为吕梁市需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专业化市场与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吕梁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这些现代新科技与我国的农业生产领域进行融合,使得我国农业步入了“智慧农业”的创新发展阶段。智慧农业所具备的明显特征为,充分融合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开发与研究农业的产业链信息,使农业的产业链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产业链升级改造。开发与应用智慧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为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农业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40-241
特色小镇的提出源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的问题已不利于企业、人才发展,大城市病和乡村病日益加剧。特色小镇概念应运而生。本文以佛山的两个陶瓷特色小镇为例,讨论和分析如何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将本地特色融入产业,发挥当地的文化特色优势,产文高度融合来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进而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李红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28-2729
根据河南省各地市特色农业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基于特色农业相关产业链因素,对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休闲农业是在产业融合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因其对三农问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显著效应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内涵与全产业链的基本理念,指出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纵向延伸/完善产业链、横向拓展/加快资源整合和提升内涵/优化产品开发等方面阐述休闲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策略,即休闲农业发展应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产业链关系,以实现并提升共同价值,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逐步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切实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制造业、精深加工业转变。本文结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促进该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其更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链升级的京津冀农业协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区域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京津冀农业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立足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区域协作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升级,梳理了京津冀三地农业发展定位和农业产业链运营现状,指出了京津冀农业产业链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中环节延伸对接缺乏统筹、跨区域产业链环节优化不足和缺乏主体整合。以京津冀农业产业链升级为目标,基于产业链环节对接与区内外空间联通,提出了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3种模式,包括产后拉动主导型模式、产前推动主导型模式、产中提升主导型模式,并分别以京承农业合作、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农业科技园和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农业等典型案例对上述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之间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三链耦合”,三者相互协调与耦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状态,实现提升农业质量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基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三者之间的脉络延续关系,分析其“三链耦合”中的目标偏移,寻找其理想模式,阐明精细农业理念促进“三链耦合”发展的机理,探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优化利益链的路径。研究表明,现代农业发展中,由于产业主体、产业本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建设等原因,导致价值形成、利益分享、风险抵御和产品定价等机制失衡,从而形成“三链耦合”的目标偏离,阻碍产业链的拓展、价值链的提升与利益链的完善。精细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投入、过程和产出的精细化来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三链耦合”。为了使农民能合理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通过加强精细化基地建设来构建“三链耦合”的基础;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来打造“三链耦合”的引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三链耦合”的推进模式;优化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来完善“三链耦合”的核心纽带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加强“三链耦合”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昆山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2.39%,并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但也存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质量不高、主体"错位"、"争地"矛盾突出、社会资本"下乡"目标"不纯"等问题和挑战。要结合昆山市实际,探索具有昆山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道路,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与农业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评价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是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综合评价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2006—2020年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内部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诊断发展阻碍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正处于起步阶段。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个子系统表现高耦合低协调水平。乡村旅游收入占比、千人村卫生室人员数、千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人数占比、农药与化肥施用量成为阻碍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出以综合生产力提升和乡村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强化完善村级卫生室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加快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行动,保障生态农业稳定发展等推动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相似文献   

16.
提高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效率,有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基于湖南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湖南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探讨湖南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农业存款越多,越能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资金,金融支农效率就越高;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越多,说明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越广,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城乡协调发展,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与金融支农呈负向显著关系,这表明仅仅依靠增加金融机构数量不能有效提高金融支农效率。因此,为提高金融支农效率和加快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的覆盖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吸收农业存款,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资金供给;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性”一直以来都是“共同富裕”战略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聚焦农村产业融合,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目标,以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地级市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探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以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高技术渗透型融合为内部指标的农村产业融合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各区域内中心城市群的发展成熟度与农村产业融合在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不同区域在利用产业融合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需要明晰经济发展阶段,围绕健全产业体系为核心,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经历了起步期、制度建设期、转型发展期、深化升级期和快速发展期等五个发展时期,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与农民收入增加、农业资源保护与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解决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差距较大、农业规模化经营进展缓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不足和农业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农业三大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等观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入探究特色农业多功能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是促进高原山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从农产品生产、生态调节、经济振兴、社会保障4个功能维度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earman法、双变量局域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2010—2020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水平及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分区,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高原特色农业多功能是“全球—国家”层次多功能在小尺度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反映。各功能在时空格局上存在差异,生产功能先增强后趋于不变,生态、经济功能稳定增强,社会功能小幅度波动。生产、社会功能水平由经济核心区向外递减;生态功能强弱两极分化明显,“东北低,西南高”;经济功能显著提高,总体呈“中心高,四周低,高值区散落分布”的空间格局。2)2010—2020年各功能间权衡区数量减少,各功能区由散落分布逐渐形成集群分布。生产与生态功能逐渐向协同发展转变;生产与经济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稳定;经济分别与生态和社会功能间以权衡关系为主;社会功能与生产、生态功能权衡协同关系逐渐形成东部L-L低位协同区和西部H-H协同区两个功能区集群;3)以县(市)区为单位,将云南省划分为农业生产集中区、生态优化调节区、经济振兴先行区、城乡优化发展区4个特色农业多功能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路径。本研究可为云南省特色农业发展以及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表征。广东省特色高效农业走在全国前列,以广东省为例量化评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可为各地诊断农业发展问题、监测农业高质量进展、支撑完善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从高效化、绿色化和稳产化3方面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双变量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分析了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的特征,在空间上形成“平原区显著高高集聚、山地丘陵区显著低低集聚”的格局,高效化、绿色化和稳产化3个维度均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空间集聚格局相似。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主要受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程等因素的影响,凸显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地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特色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