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诊断吉林养殖场一例病死貉的病原,本试验运用细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血液涂片镜检等方法对采集的病死貂的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肠道及血液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和药敏试验测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出1株优势菌株,该分离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为两端钝圆的杆状革兰氏阴性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其能分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产气,对于M-R试验、吲哚试验、淀粉水解试验结果为阳性;其16S rR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已知大肠杆菌序列同源性达99%;动物致死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最敏感,对其他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病貉抗凝血进行涂片镜检证明有血虫感染,且红细胞感染率达98%以上。综上所述,该病貉感染的病原菌株为大肠杆菌且该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同时病貉患有血虫病,并导致了其生长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2.
3.
1 发病经过 我县陆某饲养貉120只,发现部分貉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拉稀.病程1周左右有2只貉死亡,发病期间用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雏鸡混合感染大肠杆菌与沙门氏杆菌的诊断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4日,呼图壁县大丰镇甘河子林场王某,接肉雏鸡5300只。两天后雏鸡开始死亡,一周内死亡300余只。本实验室经细菌学鉴定结合ATB生化鉴定系统鉴定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经血清型鉴定确定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O2型和禽副伤寒沙门氏杆菌。  相似文献   

5.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血变科住白虫属的原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孢子虫病,又称鸡住白虫病。本病的传播媒介为库蠓(俗称小黑蚊),它的发生、流行与库蠓的活动直接相关(鸡只被库蠓叮咬后引起本病的流行)。当气温在20℃以上时,库蠓繁殖快、活力强,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就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6.
1 貉的发情鉴定1 1 公貉的发情 公貉的睾丸在静止期 (5~ 10月 ) ,只有黄豆粒大小 ,质地坚硬 ,直径约 5~ 10mm。从秋分开始发育 ,至小雪直径达 16~ 19mm ,冬至后发育迅速。 1月底至 2月初直径达 2 5~ 30mm ,质地松软而富有弹性。此时公貉行动频繁 ,性行为强 ,时而发出“咕咕”的求偶声。1 2 母貉的发情 同公貉一样秋分开始发育 ,个体发育快的 1月底至 2月初可有成熟滤泡和卵子 ,群体发情期由 2月初持续到 4月上旬。初情期主要表现为阴毛分开 ,露出外阴部 ,阴门由灰白逐渐稍红 ,肿胀而有弹性 ,湿润。阴道粘液稀薄而清 ,小便次…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 (巴氏 )杆菌是感染家鸭、火鸡和其它鸟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 ,该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 ,其特征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家鸭在 1~ 8周龄均易感染该菌 ,3~ 5周龄最为易感。急性感染病例死亡率相当高。有一些鸭场和农村散养鸭经常在 3周龄时发病 ,笔者先后从发病和死亡鸭的肝脏、气囊、脑等部位分离了十多株细菌 ,通过实验室诊断 ,确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取临床上表现为精神沉郁 ,流眼泪和鼻液 ,有轻度的咳嗽和打喷嚏 ,排绿色稀粪 ,头颈震颤、…  相似文献   

8.
随着养兔业规模的扩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的加剧.兔的条件性细菌病也越来越多。同时.异位感染、继发感染等流行形式和菌株耐药性的出现.也使兔病的流行和防治变得越来越复杂,给养兔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浙江省2例兔大肠杆菌异位感染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流产貉的子宫内膜中分离到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经微生物学鉴定、证实 ,分离菌为有毒力的大肠杆菌 ,通过动物感染试验 ,确定该菌是导致貉流产死亡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周贵  田琴  梅世慧 《黑龙江畜牧兽医》2022,(20):100-103+145
为了查明义龙新区某养牛场牛发病死亡原因,试验采集病牛内脏组织器官及全血样本,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PCR检测技术对病料进行检测,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肺脏样品中分离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其对硫酸新霉素高敏。全血样本中牛双芽巴贝斯虫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而牛支原体、牛巴贝斯虫、牛附红细胞体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发病牛感染了牛双芽巴贝斯虫与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1.
貉群暴发犬瘟热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对2006年7~9月间山东、河北的多个地区貉群发病情况进行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犬瘟热病。  相似文献   

12.
因试验需要,从西藏山南地区措美县购买了41只实验用藏系绵羊公羔,抵达拉萨1 d后羔羊陆续发生腹泻,排黑色恶臭粥样粪便,个别羔羊排血便,病情严重并有死亡情况发生。经临床诊断、剖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大肠杆菌和球虫混合感染。同时,对分离培养的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其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先锋霉素Ⅴ、头孢他啶4种药物敏感。以抗菌消炎、补充体液、防止电解质紊乱、防止自体酸中毒、抗休克为治疗原则,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2周后病羊痊愈。  相似文献   

13.
山东德州某猪场发生猪高热、呼吸系统疾病甚至死亡的疫情。采集病料提取病变组织总DNA或RNA进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的PCR或RT-PCR检测。PCR扩增出353 bp的猪圆环病毒2型特异性条带。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试验,诊断为猪圆环病毒2型和大肠杆菌、溶血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松原市某养貉场发生疫病,对病死貉进行剖检,见有典型的巴氏杆菌病的症状,然后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证实引起貉死亡的是巴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15.
从临床疑似犬瘟热的病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形态特征、血凝试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分离病毒为犬瘟热病毒。本研究为研究犬瘟热病毒貉株分子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构建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该病是由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奶牛乳房发炎。该病的发生常常给奶牛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试验采集南京某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患牛的乳汁,并分离到3株细菌,经过对这3株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这3株细菌均为O2血清型大肠杆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陕西省某羊场发生腹泻羔羊的肝脏和脾脏分离到一株细菌,通过培养特性、茵体形态、菌落特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等一系列的系统鉴定,确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该菌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引起其死亡。毒素试验表明,分离菌产生致小白鼠死亡的外毒素。血清学鉴定该茵血清型为O114。药敏试验表明,该茵对大观霉素、头孢噻肟等高度敏感,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等不敏感。分离茵制成铝胶佐剂灭活苗免疫羊群,能有效的预防该羊场羔羊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采集大庆某貉养殖场病貉的病料,处理后接种于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理化性质的鉴定,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核酸。病料接种 Vero 细胞 72 h 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病毒分离株可以被犬瘟热病毒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 1∶25;分离株对氯仿、乙醚敏感,对酸和热抵抗力弱,可以凝集鸡红细胞,其凝集作用可被犬瘟热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RT-PCR检测病毒细胞培养液,扩增出的片段长287 bp,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同,经测序发现与MS01株的同源性为99%。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犬瘟热病毒,命名为CDV-DQ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县狐和貉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情况,以昌黎县分离的15株狐和貉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法对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A-strB、aadA1,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15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对土霉素、多西环素、头孢拉定、新霉素、青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均为100%;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大观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3.33%、53.33%、33.33%、73.33%、86.66%、86.66%、86.66%、66.67%和66.67%。9种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strA-strB、aadA1、sul1、sul2、sul3的检出率分别为0、46.67%、26.67%、13.33%、40%、100%、53.33%、46.67%和53.33%,其中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以tetB的检出率最高,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dA1的检出率最高,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相差不大。说明15株狐和貉源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广,耐药性高,耐药基因流行普遍。  相似文献   

20.
从临盏床疑似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病雏鹅的组织分离到31株细菌,通过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确定其中27株为大肠埃希菌。血清学试验表明,其中7株(25.93%)为026型,6株(22.22%)为078型,4株(14.81%)为01型,3株(11.11%)为018型,2株(7.41%)为0117型,5株(18.52%)未能定型。应用PCR方法检测了27株大肠埃希菌的F1菌毛与毒力岛HPI基因,结果表明24株(88.89%)为F1^+大肠埃希菌,7株(25.939/5)为HPI^+大肠埃希菌(其中4株为F1^+)。药敏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均对头孢唑林、呋喃妥因敏感,部分菌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而对多黏菌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均为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