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马尾松优树主缩差组合选择方法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高产脂优树选择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天然马尾松采脂林中进行高产脂优树选择,应用1~5株5种优势木对比法进行比较分析,确认3株优势木对比法的调查性状变异系数小、精度高,主要产量指标精度均可达到83%以上,选择效果好.该法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选育马尾松花粉优树,提高松花粉生产的良种化水平.[方法]采用绝对值评选法,以马尾松当年生雄球花枝为调查统计对象,制订出优树初选标准.对预选优树进行生长和产粉性状测试,然后以单株花粉产量为主要指标进行复选.[结果]在淳安姥山林场马尾松良种基地7年生二代育种群体中初选优树11株,决选优树4株,决选优树平均产粉量可达546g/株,选择效果明显.[结论]马尾松开花结实表型变异丰富,开展松花粉良种选育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马尾松优树资源分布与育种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根据湖南省44县(市)优树初选与复选档案及湖南省马尾松产区区划研究结果,运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将325株优树聚类成4个地理类群,据此将全省划4个育种区,并根据各区特点确定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优树子代遗传评价及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主成分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法,对229个13年生的马尾松优树子代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中筛选出19个高产稳定型优良家系,适宜在福建省范围内推广,其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28.30%。13个高产优良家系适宜在闽西北推广,其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21.07%。17个高产优良家系适宜在闽东南推广,其材积平均遗传增益 25.51%,表6参13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高产脂优树选择及高产脂林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分布广泛,可脂材兼用,松脂制成的松香和松节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近年珍贵阔叶树的大面积种植以及松毛虫危害,马尾松林面积逐年下降,可采脂树逐年减少,产脂量已不能满足林产化工业的需求,营建马尾松高产脂人工林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良种选用、造林地选择、整地、苗木培育及栽植、密度控制、林地施肥、抚育管理、混交林模式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地概述了马尾松优树选择的标准与方法以及高产脂马尾松林培育,指出了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马尾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变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10年生马尾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的树高、胸径、材积和通直度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263个优树家系中有26.62%材积生长超过对照10%以上.其中龙岩地区优树的子代生长表现最佳.同地区不同林分的优树子代有很大差异,林分间平均变异系数大于林分内家系间的平均变异系数.在不同海拔林分选择的优树,除戴云山南麓海拔600~700m左右优树子代生长表现较好外,其它海拔点的子代无明显差异,且都差于对照.优树子代生长性状与树干通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可望同时在生长性状和干形上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8.
肉桂人工林优树选择方法与标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肉桂的选优方法,结果表明以11株平均标准木法进行选优可得到较好的选择效果,并制定了肉桂人工林各性状的选优标准.  相似文献   

9.
河北杨优树选择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9株河北杨优树组成样本,分别以年平均材积生长量(Y_1)、年平均胸径生长量(Y_2)、年平均树高生长量(Y_3)为因变量,以优树年龄及优树生长等8项气象因子和海拔高度(X_1~X_(10))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选取Y_1/Y_1、Y_2/Y_2、Y_3/Y_3、树干形率、冠幅/胸径、分枝角度、树干通直度为评判因素,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北杨优树进行了评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河北杨优树选择的方法步骤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周允安 《吉林农业》2011,(6):228-229
进行优树选择选育和应用良种是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根据树木己发育出来的性状好坏,将林分中生长快、刺质好的优树选择出来再进行无性繁殖,是林木良种繁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章通过对广西苍梧县、田林县及南宁清秀山大叶栎原生林进行调查,以确定最优单株优树,从而为有这方面技术需求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与黑松种源核型和模糊聚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与黑松种间和种源间的核型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了这两种松树及它们种源的核型变异情况、进化途径,为马尾松与黑松的细胞学分类、遗传育种及系统进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种源区内林分遗传变异及其阶段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福建马尾松优良种源区内,密集布点,选择林分,进行林分的遗传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优良种源区内林分间在树高、胸径、材积等调查性状上有着极显著的差异。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的平均遗传方差分量为26%,轮盘数具有较高的分量(73.06%)。13个参试的初选林分,绝大多数比当地商品种长得快,在优良种源中再进行优良林分选择的材积、胸径、树高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42.47%、20.42%和13.21%。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长调节物质提高马尾松苗木素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不同剂量的CCC(矮壮素)对马尾松苗木进行土壤施药处理以及用不同浓度的CCC、B-9(比久)和pp333(多效唑)对苗木进行叶面喷施试验.1000、1500ppmCCC土壤施药以及750、1000PPmCCC,1500PPmB-9和500、750PPmpp333叶喷处理对苗木地上部分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明显促进根部生长,提高根冠比.同时提高针叶的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总核酸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强了苗木体内新陈代谢活动,提高了苗木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福建北部马尾松群落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福建北部的马尾松林分布广,马尾松又是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马尾松群落生态位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群落类型、不同海拔分布替代多维生态因子变化,调查样方替代资源位,以此计测群落各层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值。研究表明:通过定量的生态位分析,结果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有一定适用性,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福建北部马尾松群落稳定性、演替、空间分布格局的理论基础,并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病性差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不同种源的马尾松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就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抗病性差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马尾松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不同树龄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②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病性的差异;③与种源抗病性有关的主要成分;④马尾松的诱导抗病性;⑤马尾松抗病育种.马尾松的抗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系,通常具有抗性的马尾松一般生长状况较好;马尾松的抗病物质很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马尾松的一些抗病物质的种类,并对这些物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对这些抗性物质的产生和马尾松抗病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叶绿素含量与马尾松产脂力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2个马尾松高产脂无性系的叶绿素含量与产脂力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产脂力具有密切的关系,经过16个回归方程拟合,叶绿素(a+b)与马尾松日产脂量、10cm侧沟产脂量、校正产脂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1)Y=(-652.901+901.685X)/X,相关系数r=0.851;(2)Y-(-74.006+96.391X)/X,r=0.775;(3)Y-(-470.288+623.996X)/X,r=0.668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油松毛虫幼虫转移生境的特性,将其越冬过程分解为上树阶段和下树阶段.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寻找出影响越冬幼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主要是越冬幼虫生境的温度和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回归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越冬幼虫种群数量,为制定油松毛虫防治策略提供准确的虫情报告.  相似文献   

18.
杉木和马尾松幼林生物产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本文在对6年生杉木和马尾松标准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杉木和马尾松幼林各器官生物量与树高、胸径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Y=aD~b和Y=aD~bH~c数学模型建立了杉木和马尾松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数学模型。其中以Y=aD~bH~c的数学模型为最佳,可作为一定立地条件下的杉木和马尾松幼林的生物产量估测。  相似文献   

19.
主成分聚类在火炬松种子园疏伐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聚类适于作无性系优劣综合评价.对45个无性系作主成分聚类,将第Ⅳ类最劣的系号伐除后,选择出的群体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提高7.5%、产果量提高35.5%.发现聚类号中属遗传型优秀者,大部分都落在表型优良的类别中,为没有子代测定资料的种子园的表型疏伐去劣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分级苗经过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当年抽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差异均显著,四年生幼林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说明采用Ⅰ级苗造林明显优越于Ⅱ、Ⅲ级苗,改变了以往认为马尾松大苗造林成活率低的习惯看法。同时,还对不同等级苗木造林后生长差异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