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桑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在桑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杂交时品种间的配合力和一些发育性状与耐氟性间的相关性,运用系统选育和杂交改良方法提高桑蚕品种的耐氟性,以及耐氟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为提高蚕品种的耐氟性,杂交改良方法优于系统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桑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对浙江省保存的76个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通过研究,初步提出2龄蚕的耐氟阀值,并提供各地理类型品种耐氟性的差异和耐氟特强和特弱品种的成绩资料,对指导耐氟蚕品种选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4.
通过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已经育出适合织造重磅真丝绸产品的粗纤度蚕品种,为探索粗纤度品种在湖州饲养的可行性,有必要对粗纤度蚕品种的耐氟性作出测定,笔者根据杨明观教授提出的用“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对引进的3对粗纤度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比较。氟敏指数越小,表示因氟污染导致五长发育不良而偏离对照区正常值的程度越小,耐氟性越强;反之,耐氟性越弱。  相似文献   

5.
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萍×晴.光的选配及光的耐氟改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基因导入法将首次发现的家蚕耐氟显性主效基因导入性状良好的品种,选配了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  相似文献   

6.
桑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耐氟改良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耐氟主基因导入生产品种菁松、皓月,并纯合固定,作成耐氟系菁松F、皓月F,一代杂交种菁松F×皓月F,全龄耐氟90mg/kg,其余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原系统水平。  相似文献   

7.
家蚕耐氟与敏感品种乙酰胆碱酯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媛琴  莫琳  朱勇  龚竞 《蚕学通讯》2010,30(1):27-31
用浸叶法添氟以检测氟对家蚕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添氟后蚕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耐氟品种添氟组与对照组差距小于敏感品种;耐氟品种添氟后酶原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敏感品种酶原蛋白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耐氟品种通过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弥补了氟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使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总体持平,从而使家蚕产生耐氟性。  相似文献   

8.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春秋兼用耐氟家蚕新品种—华峰×雪松华峰X雪松(正反交)蚕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新近育成的春秋兼用耐氟性蚕品种,已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认可,开始向农村推广应用。这是目前国内首例选育成功的耐氟、体壮、易饲养、产量高、丝质优、效益好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取与家蚕耐氟性状相关的基因信息,利用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3新建立耐氟近等基因系,以回交11代的家蚕耐氟近等基因系群体中的耐氟个体和敏感个体的中肠为材料,构建家蚕耐氟近等基因系抑制消减杂交(SSH)cDNA文库。通过对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的153个阳性克隆测序和聚类拼接,得到19个重叠群(con-tig)、47个已知功能基因(un igene)和28个未知功能基因。获得的表达序列标签(EST)经BLASTx比对和同源性分析,初步发现这些基因参与家蚕体内物质转运、能量代谢、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蛋白质加工、信号转导、机体免疫防御、细胞结构形成等诸多生物学过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部分基因在家蚕耐氟近等基因系群体中的耐氟个体和敏感个体的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磷酸根离子转运蛋白基因、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酶基因、液胞型H+-ATP酶基因、脂肪酶基因以及主要过敏原蛋白基因在耐氟个体的中肠、马氏管、脂肪体组织中的表达量有较明显上调。  相似文献   

11.
强健性多丝量蚕品种871、872的育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采用杂交育种结合系谱选择方法育成了强健性多丝量品种871、872,通过1993~1994两年攻关点联合鉴定及全国桑蚕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提高11%~15%、11%~18%、15%,茧丝长1200~1400m,出丝率17.42%~20.68%,净度94~96分,是一对体质较强,丝质优良兼耐氟化物污染,繁育性能较好的优质春、秋兼用多丝量蚕品种。  相似文献   

12.
家蚕现行品种对氟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若干家蚕现行新品种进行抗氟性能和抗核型多角体病毒(VPV)病鉴定,结果是:不同品种对氟化物和VPV病抵抗力有差异,抗氟能力较强的有丰一、872、54A、丰一×54A、华峰×雪松、871×872:抗NPV病较强的是318、416、秋3、317×318、415×416、871×872;抗氟性和抗NPV病能力没有完全一致性,但317×318、871×872综合抗性较强。杂交种的抗氟和抗NPV病明显强于纯系。  相似文献   

13.
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萍×晴.光的选配及光的耐氟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基因导入法将首次发现的家蚕耐氟显性主效基因导入性状良好的品种 ,选配了家蚕夏秋用耐氟品种绿·萍×晴·光 ,全龄耐氟 10 0mg/kg左右 ,199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查明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水平 ,为微粒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对 138个保存的中系、日系、欧洲系统和多化性系统家蚕品种进行微粒子病抗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用ID50 指数表示品种抗性水平的高低 ,ID50 指数最高的品种为最低品种的 18.9倍 ,大多数品种间的ID50 指数较为接近 ;经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 (Q测验 ) ,品种之间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品种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多数为抗性一般品种 ,少数是抗性较强或敏感品种 ,不同系统表现抗性水平有所差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园林植物抗氟化物污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英 《青海草业》2001,10(3):24-26
对园林植物在氟化物污染区域生长情况作了调查 ,选择出对氟化物具有一定抗性的园林植物品种 ,为氟化物污染区域选择栽种园林植物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家蚕耐氟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对家蚕耐氟性状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家蚕耐氟性能世代间存在显著差异 ,耐氟性状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耐氟性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 ,主要受加性效应所控制 ,显性效应比例较小 ,加性效应引起的变异比例为 81 92 % ,显性效应变异为 11 93 % ,不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杂交、回交、抗病性选拔等方法 ,育成抗逆性强的品种 82 12、限回 ,与引进中系品种 5 0 1(苏花改 )、5 0 2(丰一改 )组配成“皖夏二号”四元杂交种。经安徽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强健好养 ,发育齐一 ,茧形匀整 ,茧丝长 110 7m ,解舒率 83 31% ,农村饲养产量高 ,蚕种繁育系数高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8.
殷工  李京华 《蚕学通讯》2003,23(4):9-11
本文采用SDS-PAGE垂直电泳技术,对10份新疆家蚕品种种质资源的蛋白质条带特征,电泳图谱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这10个蚕品种的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有8-11条蛋白质带,并有29条不同的RF值蛋白带,蛋白质谱较为相似,相似系数在0.65-1.00之间。10个家蚕品种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但品种间有差距。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20.
夏秋用家蚕新品种秋菊×新6的育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杂交育种方法 ,结合抗病及耐氟性能的筛选 ,育成了优质、稳产的家蚕夏秋用新品种秋菊×新 6。经浙江省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鉴定 ,该品种表现出强健、好养、眠起齐快 ,适合省力简易化饲养 ;丝质优良 ,洁净 95 72~99 4 2分 ,解舒率 6 8 75 %~ 78 78% ,符合自动缫丝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