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对象 ,探讨土地沙化、退化的自然、人为原因 ,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下 ,提出了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措施体系。沙地植被以自然恢复为主 ,辅以人工措施。为促进植被快速恢复 ,在实施生态移民的同时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经营方式 ,实现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和人类“生活”的耦合。  相似文献   

2.
工程行为对古尔斑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破损及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准噶尔盆地石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工程建设相继上马,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脆弱的生态平衡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行为造成沙漠植被的破损,如碾压、铲除、压埋、油污,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地表的扰动等。通过观察试验发现,当工程行为方式及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未使生态稳定性瓦解时,则沙漠植被具有自然恢复能力,但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若要加速和强化恢复过程,就要在工程中采取及时固沙、适时补播灌草植物的有效人工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疆高等级公路路域植被恢复和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分析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等级公路和乌鲁木齐-奎屯高等级公路路域自然环境特点与植被自然恢复影响因素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路域生态区段,并提出人工定位辅助恢复和重建路域植被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城市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为干扰程度、群落功能以及优势建群种,将乌鲁木齐市城市植被划分为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3个植被类、13个植被组和125个植被型。自然植被类划分为7个植被组82个植被型;半自然植被类划分为4个植被组33个植被型;人工植被类划分为2个植被组10个植被型。乌鲁木齐自然植被类谱系完整,旱生和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及多年...  相似文献   

5.
策勒绿洲边缘自然植被恢复重建的盖度指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策勒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带是保护绿洲的天然屏障,近50年来,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带遭到严重破坏,绿洲生态系统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恢复重建绿洲边缘自然植被带的限制因素是水,通过综合研究确定具备可靠防护功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盖度指标,是恢复重建绿洲边缘自然植被过程中节约用水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策勒绿洲边缘沙物质的粒度分析,起动风速的风洞实验,绿洲边缘风速的长期测定以及不同植被类型防护效益的野外观测,确定策勒绿洲边缘不同植被类型的盖度指标为:●柽柳灌木群落盖度:≥20%;●骆驼刺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花花柴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芦苇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恢复的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在分析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的生态学机制。封闭的内陆盆地和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内在因素,而人为干扰是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退化的主要驱动力。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的恢复,必须遵循干旱区植物的生态学性质,密切结合植被发生所需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干旱区植被分布格局与地下水的关系。2000年5月以来的生态输水使近河道地段地下水响应明显,横向于河道一定宽度范围内植被恢复明显,但这种恢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植被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塔克拉玛干浙江省公路为主线,调查由沙漠北缘至腹地自然概况,植物组成及分布特点,植被类型等,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植物组成非常贫乏,仅18种;生态学特性则以中生,耐盐的高位芽植物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植物以根蘖为主要繁殖形式;植被类型简单、隐域性盐化草甸植被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工程行为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破损及恢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准噶尔盆地石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工程建设相继上马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脆弱的生态平衡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行为造成沙漠植被的破损 ,如碾压、铲除、压埋、油污 ,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地表的扰动等。通过观察试验发现 ,当工程行为方式及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未使生态稳定性瓦解时 ,则沙漠植被具有自然恢复能力 ,但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若要加速和强化恢复过程 ,就要在工程中采取及时固沙、适时补播灌草植物的有效人工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9.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植被自然恢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分析认为 ,无论是退耕地 ,还是小流域 ,植被都能依据自繁殖能力进行自然演替 ,并形成群落。在没有人为干扰和自然物种侵入的退耕地上 ,植被依据植物的演替规律自然恢复 ,15~ 2 0a为草本群落阶段 ,15a之后出现灌木 ,2 0~ 2 5a后可形成灌木群落 ,30~ 5 0a后 ,形成乔木群落 ;封禁 12a的小流域 ,木本植物的种类达 41种 ,分属于16科 34属。针对人工恢复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仿拟自然演替规律植树种草相结合 ,封抚结合 ,实现多林种 ,多树种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木地相对较高,草地相对较低,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 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自然 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11.
TM影像VI提取植被信息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应用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研究了TM影像植被信息的提取技术。结果表明,SAVI较之NDVI和MSAVI,消除土壤背景影响和适应植被密度变化的能力更强,是植被信息提取效果较好的植被指数。使用SAVI,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土壤调节参数L,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土壤背景的影响,SAVI提出时推荐的最佳L值(0.5)应用于卫片处理有很大局限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适于不同植被条件卫片处理的最佳L取值。  相似文献   

12.
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及其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探讨了植被作用下土壤干化的特征和机制,以正确认识其实质,并提供可调控的依据。结果表明,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数量指标可采用田间稳定湿度值衡量。在黄土高原气候及地质条件下,土壤干化是植被作用下易于发生的现象,但它并不是植被建造的必然结果。人为营造大片耗水性强的植被类型,高密度以及追求高生产量,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通过了解人工林草物种特点的二重性、合理配置群落结构的必要性以及人工与天然起源的植被在植物竞争效应方面的差异,可对其实施有效管理。植被下土壤干化的普遍发生,不应当妨碍黄土高原进一步开展林草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黄土区阳坡不同立地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其土壤水分状况有很大差异,利用这种差异来提高植被成活率已经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探针式TDR对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内不同立地类型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然后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17种立地类型聚为5类,并按照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建议对不同立地类型组配置与其相应的植被模式从而更加因地制宜的进行植被恢复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陡削以兰州新区的一段陡峭边坡作为试验地点,通过分析在植被重建初期经人工整地后形成的4种微地形(大圆形坑、小圆形坑、条形坑和原状坡面)的植被盖度特征及环境因子(土壤硬度和水分、地表和空气温度、坡位、无纺布)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探寻能有效提高植被盖度的几种工程改造措施。研究表明:①铺设了无纺布坡面的植被盖度显著大于对照坡面;陡峭边坡不同坡位的植被盖度: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P<0.05),这与自然坡面植被盖度分布规律一致。②3种微地形的植被盖度均显著大于陡峭坡面,其中条形坑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最大,最大盖度维持的时间最长。③微地形和坡面的植被盖度均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微地形的土壤硬度(3kg·cm^-2)适宜植物生长,大于该值会对植被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铺设无纺布有利于促进上坡位的植被生长,使坡面植被分布更均匀。研究结果表明,在陡峭边坡坡度、坡位和温度等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选择对压实的坡面进行整地翻耕处理,增加长条坑的数量并铺设无纺布等有效的工程改造措施,能显著增加植被盖度,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荒漠景观植被自然更新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和参阅资料,依山前洪积扇、河流沿岸阶地、沙丘及丘间低地、戈壁、盐沼的景观斑块,探讨干旱区荒漠植被的自然更新机制。干旱区的高温干燥、温差强烈、风蚀沙埋已变为植物繁衍后代的动力;萌孽、劈裂、地下茎萌生等多种繁殖方式,使荒漠植物在严酷的条件下实现自然更新,形成以母株为中心的母系居群。地貌形态和种子传播动力决定了群落外形。在干旱区,繁殖植物的种子成熟期与年内的丰水期相吻合,有利于植被更新:只有在连续2a降水较大时(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沙丘和丘间地、戈壁植被的自然更新才有可能发生。河流沿岸植被的自然更新受地下水影响最明显。湖盆盐碱地植被带有水生植被的痕迹,自然更新相对较难。景观斑块镶嵌分布,形成微环境均一的廊道,有利于植被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6.
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的生态脆弱区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太阳辐射、降水量、日照率、地面长波辐射、土地利用等数据和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测算了研究区植被净生产力、生产有机物价值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各类植被净生产力年际间变化大;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植被净生产力空间差异显著,而且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净生产力也不相同;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植被生产有机物总价值随时间变化明显,其中榆林市城郊区年际间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7.
沙丘丘间低地的空间尺度小、时空变异大、生态过程复杂,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受到全球生态学家的关注。通过查阅CNKI和Web of Science中发表的有关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的研究文献,对丘间低地植被调查方法和土壤种子库采样方法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总结,并对重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整理。指出今后应在4个方面加强研究:① 半干旱沙丘区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的研究;② 取样方法的一致性;③ 稀有种和优势种传播及定居过程;④ 放牧对丘间低地植被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以宁夏盐池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盐池县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盐池县1989年和2003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盐池县2003年低覆盖度植被明显减少,较1989年减少了1 412.52 km2,中等植被盖度较1989年明显增加,为4 672.46 km2.中等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度在全县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期间,植被覆盖等级未变化面积为3 692.32 km2,主要由中等植被覆盖度构成.植被退化面积为608.61 km2,而植被恢复面积达到3 310.13 km2,是退化面积的5.4倍.并进一步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39  
土壤水分生态条件的恶化愈来愈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限制因素,我们在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区域水分变异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与植被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改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生态环境、提高植被生产力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