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驯鹰和鹰猎文化传统,诸多考古遗址中也曾发现过鹰隼类骨骼遗存和鹰隼形象的文物,但目前有关中国古代鹰类驯养的情况仍不甚明晰。为厘清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鹰隼遗存进行整理,初步厘清了中国古代的鹰隼驯养情况。同时又对考古出土文物及出土壁画中出现的鹰隼形象进行搜集,进一步证实和补充了中国古代对鹰隼的利用行为,并对中国古代人与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探讨。最后结合部分历史文献,尝试着对中国古代的鹰隼驯养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沂源扁扁洞遗址是一处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通过对遗址文化层的年代测定,厘清了遗址的年代;通过对出土动物骨骼、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还原了先民的食物结构。结论如下:遗址的年代为距今9550~10120年,处于新石器文化早期;先民们以渔猎采集为生,主要渔猎对象有鹿、野猪、竹鼠、犬等哺乳动物及鸟类和鱼鳖蚌螺等水生动物,主要采集朴树、核桃和部分豆科植物的果实。  相似文献   

3.
关于猪的考古学研究的四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利 《农业考古》2007,(4):271-274
前言在动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日趋完善的今天,田野出土的动物遗存和遗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遗址和墓葬出土运动骨骼是工作中经常见到的,但是国内学者早期关注较少,仅仅做过一些种类方面的统计,在报告中间也往往是一笔带过。至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如各类运动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年龄结构以及骨骼上有无遗留人工痕迹则付之阙如。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专业鉴定人员的缺乏,繁统理论和研究方法尚未建立;另一方面则在于田野工作的疏忽。遗址中间出土的动物骨骼通常被作为采集品采集,无单位或者坐标有的连层位也没有记载。当然,动物考古学…  相似文献   

4.
孙建  刘俊男 《农业考古》2015,(3):192-197
刘莉等学者利用实验考古与微痕分析对毘山遗址出土的犁形石器进行研究,值得赞许,但是文中选择的标本似不具代表性,进行的考古实验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并且在分析微痕时或违背常理,或分割器物的整体性,从而得出毘山遗址出土的犁形石器不是石犁的结论。结合器物本身的特点和当时居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我们认为否定其是石犁,证据不充分。  相似文献   

5.
<正> (一)家犬的种类及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与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养狗已开始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高效产业。 家犬就其用途来说可以分为军(警)用犬、猎犬、观赏犬、食用犬以及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专门帮助人类工作的工作犬。  相似文献   

6.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骨耜、木耜等农耕工具、稻谷遗存和令人惊叹不已的木建筑与艺术品,所呈现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之高,都是大出人们的意料的,以致当时有人怀疑它的年代有否那么古老。然而,随着考古工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鱼类遗存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动物遗存之一,目前针对鱼类遗存进行的专题研究,涉及种属鉴定与量化统计、表面改造痕迹研究、体长复原、肉量估计、捕鱼工具推测及环境重建等,而死亡年龄鉴定的相关工作的成果相对较少,且研究材料以脊椎等骨骼为主。耳石是随鱼类年龄增长稳定沉积在淋巴系统中的碳酸钙结构,其形成原理与特殊性质使得耳石成为有效鉴定鱼类死亡年龄的绝佳材料。利用耳石进行年龄鉴定在国内外渔业研究中已经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国外的考古遗址中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也日益普遍,已经产生许多成功案例。本文拟从鱼类死亡年龄研究简史,耳石基本特征及采集方法,利用耳石进行鱼类死亡年龄鉴定的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耳石在鱼类遗存研究中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11年陕北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分类、测量和鉴定。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的木柱柱梁遗址中,家羊在家养动物中的比重,无论是可鉴定标本数还是最小个体数均居第一,扮演着肉食来源的重要角色。羊骨的出土概率高达91.25%,表明羊的普遍消费和利用程度明显高于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羊的死亡年龄结构,表明木柱柱梁遗址古人饲养家羊不仅是为了获取肉食资源,而开发其副产品奶、皮和毛,也是其饲养羊的另一目的。从遗址中各个年龄段羊骨的存在、出土动物数量之多,加之其为环壕聚落这三方面因素,说明该遗址是一个长期居住的遗址。  相似文献   

10.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山东地区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被揭露,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成绩尤为突出,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有四十余处,在这些遗址的发掘中,不但出土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而且获得了大批动物遗骸。这些动物遗骸的出土,反映了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侧面,能帮助我们了解、恢复某些历史现象。尤其是家猪遗骨的出土,为我们深入探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养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提供了重  相似文献   

11.
木材考古学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遗址中经常出土的木材遗存是进行植物考古学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很好的生物材料。木材分析、木炭分析和树木年轮年代学分析的研究对象都是考古出土的木材,并且都有其自身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木材考古已经成为第四纪乃至第三纪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木材分析、木炭分析和树木年轮年代学分析必能广泛开展。鉴于此,有必要提出木材考古学(xylonarchaeology)这门植物考古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2.
唐冶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唐冶村,在2014年度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掘者系统采集了浮选土样。浮选结果显示:206份土样共出土68508粒炭化种子和果实,其中农作物包括粟、黍、小麦、大豆、大麻和水稻六种。非农作物中以马唐数量最多,而且普遍性极高,我们推测马唐可能被专门采集用来作为饲料。同时,遗址还出土了大量豆科和藜科植物遗存。另有枣、葡萄属、桑葚、郁李等可食用果类遗存。唐冶先民的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也利用一些野生植物和果类作为生存资源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近年来巴地出土的动物考古材料,对巴地马、牛、羊、猪(豕)、狗(犬)、鸡等六畜喂养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巴地六畜都是由当地相应野生动物物种驯化而来的;马的喂养最早可上溯到夏商周时期,牛、羊、猪(豕)、狗(犬)、鸡喂养起始时间大致在新石器时代,从而将巴地六畜喂养始源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4.
目前,美国安多夫考古研究基金会主席、著名农业考古学家理查德·麦克尼什(马尼士)博士与江西、四川有关专家学者一道,共同对万年仙人洞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万年仙人洞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县城东12公里的小河山。1962、1964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69平方米,出土石、骨、蚌、陶器90余件(片),禽兽骨碎片10600余块,代表5个个体的人类骨骼化石,还发现烧火  相似文献   

15.
戌犬史话     
今年是农历丙戌年,俗称狗年,在动物分类上,狗属哺乳纲.犬科,狗是“六畜”(马、牛、羊、鸡、犬、孔)之一,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据专家论证.狗的祖先是远古的野狼、早在渔猎时代.我国先民即开始对狗“拘兽为畜”.进行驯养。根据考古证实.在河北武安磁山、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遗址中.都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家狗的遗骨.说明我们祖先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养狗了。  相似文献   

16.
河姆渡稻作渊源探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邵九华1973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伴随出土的还有170余件骨耜,其中2件骨耜柄上还绑扎着残木棒,它应是古籍上称为耒耜的农具。这个发现得到考古界...  相似文献   

17.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比较复杂,存在渔猎、农业、家庭饲养和采集等多种经济模式。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学方法,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峡江地区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的种类及数量,并结合遗址的环境、政治等因素,讨论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家庭饲养业在诸多经济模式中所占的地位、发展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江苏梅埝龙南遗址古稻作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7—1988年,苏州博物馆在江苏省吴江县梅埝乡龙南村发掘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制作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并从一些遗存的灰土中淘洗出大量炭化稻谷。据C~(14)测定遗址的年代距今4765年±108年至5360年±  相似文献   

19.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2,(1):319-322
世界各地考古发掘表明,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是狗。自从人类最早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狗就开始与人类朝夕为伍了。在我省和县龙潭洞猿人遗址内,曾出土中国鬣狗化石、狼、北豺、狐等;其它如巢县猫儿洞、银山、贵池市铜山、繁昌县癫痢山、宿县焦山西面谷地,就曾出土缟鬣狗、桑氏猎狗、豺、中国短吻猎狗,最后猎狗,最后斑猎狗;灵壁县城西,定远县候家寨遗址,都有狗的发现。尤为珍贵的是,在候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20.
王圪垱遗址是一处位于河南伊洛盆地中西部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主体为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本次对王圪垱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龙山晚期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大豆、稻米、小麦五种农作物,以及其他非农作物植物遗存,包括20余种杂草类植物遗存及少量果核类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和稻米也是重要的农作物资源,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存在着稻旱混合的农业经济模式,又以旱作农业为主。王圪垱遗址龙山晚期出土植物遗存研究也为二里头遗址的稻旱混作农业提供了可能的来源,为进一步了解这一都邑性聚落的农业生产特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