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新业  朱晓莉  周宏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4):5124-5219
 【目的】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超级稻种植过程中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推广到位效率。【方法】通过对超级稻种植环节的分解,确立农业技术推广到位效率的关键指标,借助于超效率DEA方法对获取的第一手田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超级稻示范户水稻生产效率都有效,非示范户的生产效率平均仅有80%;3个时间偏差指标对产量的总影响占15%;通过松弛变量分析,对于非有效指标的离差程度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说明。【结论】超级稻推广环节的到位情况对超级稻的产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充分说明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在种植管理中不仅影响到产量,也影响到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TOBIT模型的科研主体分析科研创新投入产出效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科研主体对科研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方法】相关文献及问卷调查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对比分析,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每一个样本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分析,使用科研素养的相关变量对其进行研究。【结果】在178个单元中,只有4个决策单元达到综合效率最优。科研素养整体水平对科研主体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以及科研素养中科研修养、个人能力、思维风格和科研基础对科研主体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上,科研修养和个人能力在1%的显著水平上影响科研投入产出的纯技术效率,而科研基础则在5%的显著水平上影响科研投入产出的纯技术效率,但是思维风格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科研主体对其创新产出的效率产生正向的影响。科研主体的科研素养只对科研投入产出的纯技术效率产生影响,科研素养中的科研修养、个人能力和科研基础对纯技术效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衍俊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196-199+209
基于2004—2018年三大玉米种植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中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和以产量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实证研究我国玉米种区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在环境制约下我国玉米不同种区的真实生产状况。随后通过Tobit面板模型,分析不同玉米种区的生态效率和生产效率指数在相同影响因素下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种区整体为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北部种区整体生态效率较高,生产方式较为低碳;中部种区的平均生态效率较高,但技术效率退步明显;西部种区的生态效率增长缓慢,技术投入不足。受灾率、生态治理水平和环保投入因素对各玉米种区的生态效率和传统M指数存在趋同的影响作用,但不同种植区域还是存在较大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4.
结合能值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从期望产出效率和非期望产出效率两个角度构建生态效率计量方法,评价京郊3种典型农作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北京市农业内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表明:玉米、蔬菜和桃的能值投入产出比分别是6.61×10~4、1.47×10~5、1.92×10~5sej·J~(-1),玉米的期望产出效率最高,蔬菜其次,桃最低;玉米、蔬菜和桃生产系统的非期望产出效率分别是1.29×10~6、1.60×10~5和2.59×10~5,玉米的非期望产出效率最高,桃其次,蔬菜最低;玉米的生态效率最高,为2.95×10~(-4),蔬菜其次,为7.42×10~(-6),桃最低,为7.05×10~(-6);以蔬菜为例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投入要素中对生态效率敏感性最大的是电能(用于农田灌溉),氮肥次之,再次是有机堆肥和农药。调整种植业结构不仅要考虑农产品的产量及经济收益,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率。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率,但要注意有机肥中重金属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总之,发展节水型粮食作物种植、加强农业节水和提高有机肥比例是改善北京市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青贮饲料及青干草生产量、种畜饲养繁殖、生产经营效益数据为基础,分析青贮玉米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和经营效益的内在关系。【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对比青贮玉米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的收益变化及营养物质产量差异,对比人工种植、半机械化种植和全程机械化种植青贮玉米的生产成本差异。【结果】青贮玉米相对其他作物生产系统,在产量、营养物质含量、适口性和易储存性等方面均有优异表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结论】云南丘陵地区种植青贮玉米,制作优质青贮饲料,利用机械化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可以增进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以遗传算法优化的BP(GA-BP)神经网络构建灌木生物量估测模型,以有效避免回归分析建模中自变量及模型形式选择的复杂问题。【方法】以灌木林地的荆条为试验对象,应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结构、初始权值和阈值,通过BP神经网络训练构建荆条最优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并与传统的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的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仿真结果表明,GA-BP神经网络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的模拟精度分别为77.65%和71.79%,估测精度分别为81.46%和75.64%,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略高于回归分析模型。【结论】应用GA-BP神经网络构建灌木生物量模型是可行的,能够实现灌木生物量的快速估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环境规制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加强农业环境规制建设,为提升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东省农业生产为例,在SBM模型和SBM-NS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环境技术效率测算模型,测算环境规制对山东省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环境规制会带来山东省农业平均29.5%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下降,但下降有减少的趋势。在考虑环境规制后,有11个地市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出现显著下降,从山东省整体看土地投入冗余55.7%,劳动力投入冗余44.8%,资本投入冗余25.4%,二氧化碳过量排放49%。【结论】环境规制会产生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山东各市效率下降的具体因素中,土地、劳动力、资本、二氧化碳排放具有不同权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荔枝生产中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降低荔枝种植户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荔枝种植户的收入,促进荔枝产业的发展。【方法】采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团队于2016年8—9月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荔枝种植户一对一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算荔枝生产中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构建多元线性模型分析影响荔枝生产中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调研地荔枝种植户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19,相对于最优的100%,荔枝生产中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较低。荔枝种植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以海南海口综合试验站最高、为0.551,广西玉林综合试验站最低、为0.332;荔枝施肥技术效率最高的示范县是海南昌江县、为0.690,最低的示范县是广东信宜、为0.104。家庭人均收入对荔枝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平均固定资产、化肥折纯量、家庭劳动力比例和种植面积对荔枝施肥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建议制定合理的指导方案,引导荔枝种植户正确认识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深入推广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化肥施用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秋玉米低产原因,为指导玉米高产提供种植技术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地方法,对大化瑶族自治县秋玉米低产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秋玉米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品种连作退化,种植密度不足,养分比例失衡以及秋旱天气影响。【结论】分析认为,秋玉米产量收成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与当地农民的栽培管理有很大关系,总结提出秋玉米高产栽培对策措施:应选择适生态气候条件的玉米种子;实行双行单株种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免耕避旱栽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生长特性,为热区玉米品种合理布局和提高玉米生产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国北方和广西生态区域玉米品种(分别为XY335、DH11和DK008、GD688)为材料,在广西南宁市参考北方高产玉米增密栽培措施,从各品种玉米叶面积指数(I_(LA))变化规律、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形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Hybrid-Maize模型)产量潜力等角度分析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利用多项式模拟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I_(LA)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其I_(LA),max和I_(LA)衰减速度不一致,其中灌浆期的I_(LA)表现为广西生态类型品种(GD688和DK008)优于北方生态类型品种(XY335和DH11);密度和品种互作(D×V)对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在开花—成熟期阶段表现差异显著(P0.05,下同);GD688和DK008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明显优于XY335和DH11;增加种植密度对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和穗粒数负面影响显著,对提高产量效果不显著,其中产量与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广西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较北方生态类型高20.60%~24.20%;增加种植密度后,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增幅为14.30%~22.65%,产量潜力实现效率下降6.20%~15.90%,但北方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实现效率较高。【结论】在玉米生产上合理布局品种应充分考虑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的重要举措,广西生态区域玉米新品种的产量水平、耐密特性仍需进一步改良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1 906家农户的微观数据,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平均只有64.1%。【结论】1家庭农业劳动力比重、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2是否获得农业补贴、户主风险态度和户主健康状况3个虚拟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信贷约束虚拟变量对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来自山西省晋中市、万荣县和平陆县3个主产区的苹果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对苹果种植户当前的投入产出状况、技术效率差异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样本农户技术效率在52.48%~98.36%之间,平均技术效率值是82.34%。在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果农的种植经验和种植规模对技术效率都有正面的影响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即生产经验和种植规模对当前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比较分析京津冀三地冬小麦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而为提升京津冀区域间冬小麦生产经营优势互补能力和区域生产效率。【方法】在定性和定量实地调研京津冀冬小麦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冬小麦的生产效率。【结果】不同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且规模效率显著;随着种植成本的提高,农民的种植意愿逐渐下降并导致生产面积和种植质量的降低。【结论】政府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本区域冬小麦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水平和生产技术优势互补的合作与推广力度,为提高京津冀地区口粮生产能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主要栽培措施对北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化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探索北方春玉米缩差增产增效技术途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春玉米在品种耐密性、种植密度、耕作方式、养分管理、病害防治等114篇论文数据,同时结合大田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定量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及其优先序。【结果】文献统计分析结果与大田栽培因子替换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前生产主要应用的5项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品种耐密性、防病(兼化控)、耕作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9.2%、6.7%、6.3%和5.5%,对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贡献分别为16.7%、4.1%、3.4%、3.8%和3.3%。各措施因子对玉米产量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和群体库容量实现,当群体LAI饱和后,如何优化群体同化性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单位叶面积籽粒生产效率是缩差增产的关键。【结论】产量和资源效率协同提高15%—20%的高产高效目标,通过密度和养分管理这2项措施的优化即可实现,若要使产量和资源效率均增加30%—50%,则需要综合优化至少4个因子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减贫和消贫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后, 如何科学评价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成效,提高评估的科学性与公信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方法】以广东省英 德市鱼咀村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构建的“五位一体”农产品种植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模型,对流通体系中 12 种农产品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并基于投影分析的结果优化非 DEA 有效的决策单元。 【结果】(1)土地规模成本是资源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高达 63.7%;(2)除番薯外,其余农产品 均未达到 DEA 有效的产出效率;(3)对未达到有效产出效率的农产品进行投影分析,发现土地投入可减少约 10%、资金投入可减少 5%~15%,应简化销售模式和节约包装加工成本。【结论】“五位一体”精准扶贫体系通 过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奠定坚实基础。投影分析结果为优化农产品资源投入提供切实 可行的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资源的产出效率,将成为下一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重点。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也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文章从环境因素角度,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选取2004—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达90%的15个省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对玉米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影响玉米生产效率的传统因素有化肥费用、租赁作业费用和人均GDP;环境因素为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各省区之间生产效率差异较大,黑龙江和吉林省生产效率值较高,贵州和湖北省生产效率值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主要栽培措施对北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化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探索北方春玉米缩差增产增效技术途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春玉米在品种耐密性、种植密度、耕作方式、养分管理、病害防治等114篇论文数据,同时结合大田栽培措施因子替换试验,定量解析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的贡献及其优先序。【结果】文献统计分析结果与大田栽培因子替换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当前生产主要应用的5项主要栽培措施对春玉米产量贡献的优先序为种植密度、养分管理、品种耐密性、防病(兼化控)、耕作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9.2%、6.7%、6.3%和5.5%,对氮肥偏生产力(PFP_N)的贡献分别为16.7%、4.1%、3.4%、3.8%和3.3%。各措施因子对玉米产量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和群体库容量实现,当群体LAI饱和后,如何优化群体同化性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单位叶面积籽粒生产效率是缩差增产的关键。【结论】产量和资源效率协同提高15%—20%的高产高效目标,通过密度和养分管理这2项措施的优化即可实现,若要使产量和资源效率均增加30%—50%,则需要综合优化至少4个因子甚至全部5个因子。  相似文献   

19.
邓远建  超博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4):4879-4894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  相似文献   

20.
旱作种植条件下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基础地力是其生产潜能的重要指标。探究耕地基础地力区域差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试验平台,按照种植区域、监测年限、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状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小麦和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小麦/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总体上,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48.9%和53.4%(中位值)。东北地区玉米季(60.8%)和西北地区小麦季(57.0%)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而西南地区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最低(分别为35.8%和21.3%)。近30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s比1980s增长了约15个百分点。在全国尺度上,土壤类型、土壤pH是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区域小麦而言,有机质是影响华北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第一要素,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则为有效磷;而在玉米季,影响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是有机质,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则分别为速效钾和pH。【结论】我国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