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安石在北宋神宗朝主理国家政治之时,在政治上厉行新法,在经学上力倡新学,两个“新”字当中包含着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多方面内涵。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与经典诠释之间的联系,不仅通过其对《周礼》的认识和解说得到体现,更与王安石本人的“先王”意识及古典理想主义结合起来。王安石变法与《周礼》一书的真实联系,以及他是如何以《周礼》为依据而进行具体变法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究的。  相似文献   

2.
《周礼》所记林业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所记林业史料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熊大桐《周礼》为“十三经”①之一。原名《周官》,亦称《周官经》,西汉刘歆改称《周礼》。这是一部主要记述周王室官制的古籍。现存的《周礼》分《天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  相似文献   

3.
朱熹坚信《周礼》为周公所作,维护其作为礼学经典的神圣地位。这一态度既是对宋代《周礼》研究的反思与批驳,也与其为学宗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朱熹与王安石、陈傅良、胡宏在《周礼》观上的分歧,可以看到朱熹《周礼》思想形成的脉络与轨迹。  相似文献   

4.
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礼》一书于王莽当政时被立于学官、设博士主要应归功于刘歆的推动。复次,刘歆不仅研治《周礼》,撰著《周官传》四篇,而且还广收门徒,传授《周礼》之学。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杜子春、郑兴、贾徽、郑众、贾逵及卫宏等人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师从刘歆学习过《周礼》。他们或是刘歆的弟子,或是刘歆的再传弟子,都出于刘歆的《周礼》学传承谱系。他们在《周礼》研究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使《周礼》学逐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一,《周易》与周礼相通,可以互证。但是解说《周易》反映的古礼必须谨慎。二,《春秋》可以当礼书看,其中贯穿了孔仲尼维护周礼的原则精神。三,昭公元年《左传》记穆叔赋《鹊巢》而赵孟“不堪”,古今注家大多不知其所以然。解说春秋时期赋《诗》明志若要求其准确,就必须抓住切合当时情境与《诗》原文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课)以其综 合性时效性,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宣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充分运用好“形策”课教学,利 用多种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向学生宣讲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既是“形策”课本身的要求,也符合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8.
“和谐”,词典释义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相似文献   

9.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思想认识的差异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多层次性等原因,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组织教学不规范、教学模式多样化等问题,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在不断完善三个基本支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巴金的《家》、《寒夜》有其独特的内蕴和魅力,其中潜隐着不可消释的“家”情结。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重新解读了两个文本。在这两个文本中,巴金巧妙地构筑了以“家”为中心的叙事话语语境,并设置一系列内外在的矛盾冲突,使文本呈现异质同构下相同的审美取向。当然,对“家”的书写不是一种感伤的旧事回想,而是一种对家庭文化和家庭所负载的封建家族制度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谷音》诗歌文本分析与宋代理学“天地之心”命题两个方面,阐述胡应麟所提出的“宋人格调”内涵,从而达到对宋末元初士人人格与诗境一种比较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粪种”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技术措施方法,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发明,人们在回顾我国古代特别是早期农业生产技术成就时几乎都会论及它。但是,历来学者对于“粪种”的认识和解释并不很一致,以致迄今还异议纷呈,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为此,本文将针对历来学者关于“粪种”的种种解释,并拟着重从“粪种”的本义、粪种法、以及粪田说是对“粪种”的曲解等三个方面,分别陈述一点个人浅见。一、“粪种”的本义“粪种”一词初见于《周礼·地官·司徒》“草人”之职文,其文说: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咏稻的诗共六见,其中五见都作“稻”,另一见作“稌”(音徒或杜):“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稌是什么?《毛亨传》说“丰,大也;稌,稻也。”《说文解字》和《尔雅》等亦以稌为稻。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以稌和稻同作大名解,另一是以稌为稻的一种,即稌是小名,属于稻这个大名。《周礼·天官·食医》中也提到稌:“凡会膳食之宜,牛宜  相似文献   

15.
在詹姆斯?费伦运用修辞叙事理论对《我的老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中的叙述声音,罗兰?巴特的“可写式”文本解读方式和布思的叙事理论中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叙事这几个角度对文本作了更进一步的解析。最后对巴特勒的死亡尝试着做了宗教方面的解释。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故事包含着双重叙事的线索,亦即作者讲述的是两个伦理故事。  相似文献   

16.
周秦、两汉对农业劳动者有刍、稿之征。何为刍、稿据《说文》:“稿,秆也”;“秆,禾茎也”;“刍,刈草也”。古今对稿的解释无异义,此处之禾系指谷而言。古所谓稿,即今之谷草,用为饲养牲畜。《说文》释为“刈草”之字有二:一为刍,一为芟。芟是除草的动作,所芟之物为杂草。刍是被刈之物,用为饲草。二者互相渗透,所以历来治史者多释刍为牧草或  相似文献   

17.
行道树小史     
在我国,行道树的栽植,很早就是一项制度。《周礼·秋官司冠第五》载:“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叫作“列树以表道。”这就说明,早在周朝设有野庐氏的官职,专管驰道两旁树木的种植与栽培,还供给行人的住宿与饮水。春秋战国时,不少诸侯国提倡在行道两旁种树,以美化环境。《左传·襄公九年》载:“襄九年,晋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据后人解释说,魏绛为新军将佐,行栗者,道路两旁的栗树。《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云:“东门之栗”,《毛传》亦以为道路上之栗,盖郑人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传统的考试方法的反思和清理 ,提出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应是 :紧紧围绕《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的这一课程性质 ;以“三性”为侧重点 ,合理发挥《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试的检验功能 ;以“三全”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考试的导向功能。新的考试方法体系应该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在建立新的考试方法体系中应遵循体验成功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下简称“职创”课)以其现实实用性,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 前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充分运用好“职创”课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宣讲乡村振兴战略 政策,既是“职创”课本身的要求,也符合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 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削弱了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的现实性、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对策方面对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