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角质颚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年龄与生长是渔业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体长频度法估算头足类的年龄并不可靠,然而利用硬组织来研究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角质颚作为头足类少数硬组织之一,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以及信息储存良好等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角质颚的长度、角质颚生长纹的观察、初始纹的形成、生长纹周期性的证实以及日龄鉴定等方面综述了角质颚在头足类年龄和生长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认为,尽管角质颚在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的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利用生长纹鉴定年龄的方面还有所欠缺,较为成功仅为真蛸(Octopus vulgaris)和玛雅蛸(O.maya),缺乏对其他头足类种类的研究,需要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
眼睛晶体在头足类生活史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足类的眼睛晶体是除耳石、角质颚和内壳之外又一重要的硬组织,其形态结构稳定、易提取、易保存,记录了头足类的大量生物与生态学信息,是研究头足类生活史过程的有益补充。尽管眼睛晶体在年龄鉴定和微量元素分析方面相比耳石和角质颚没有优势,但是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面优势明显。本研究中从眼睛晶体的尺寸、微结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回顾了其在头足类年龄、生长、摄食、栖息和洄游等基础生活史过程中的应用。综合分析认为,尽管眼睛晶体适合从时间序列上准确的分析头足类的生活史信息,今后的研究仍需要准确掌握眼睛晶体生长纹的周期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层断面形成的确切时间、年龄,进而重建头足类的栖息、洄游和摄食等生活史信息。  相似文献   

3.
头足类和鱼类一样,它的耳石微结构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态信息.借助扫描电镜和核微探针技术可研究环境因子对耳石总长、轮纹和耳石中微量元素等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温度、盐度、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认为目前温度对耳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采用耳石Sr/Ca组成作为温度影响的指标,但尚未见用实验室饲养法的证实报道,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头足类.此外,盐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盐度对耳石微结构的影响尚无相对一致的观点,但耳石总长与饵料丰富水平正相关,其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与饵料中成分基本相对应,取得了一致性的结论.随着头足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建议结合海洋生物化学等学科,系统地开展环境对头足类耳石微结构形成及其机理的比较研究,以便为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以及资源量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头足类种群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足类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同时在海洋生态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开发和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视。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头足类种群鉴定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结构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为其鉴定提供了基本的手段,其中利用耳石对其生长和产卵季节等进行推算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应用,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鉴定还应结合其基础生物学,特别是分类学、生活史和洄游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头足类种群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头足类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同时在海洋生态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开发和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视。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头足类种群鉴定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结构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为其鉴定提供了基本的手段,其中利用耳石对其生长和产卵季节等进行推算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应用,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鉴定还应结合其基础生物学,特别是分类学、生活史和洄游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鲫鱼耳石日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鲫鱼仔、幼鱼及成鱼的耳石研究表明,鲫鱼耳石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24~48h出现,以后每天形成1轮。耳石的轮纹数(N)和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146。耳石平均长径和体全长成直线相关。鲫鱼耳石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变化,增厚较慢,直到孵出后第40天,不经研磨,其轮纹仍清晰可数,是研究鱼类耳石形成机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好材料。微耳石出现较晚,星耳石是研究鲫鱼耳石的首选材料。本文还对早期耳石的制备方法进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仔稚鱼耳石结构特征与其早期生长的相关性,通过采集典型洄游产卵河道的青海湖裸鲤野生仔稚鱼和同期人工培育的仔稚鱼,观察仔稚鱼耳石微结构特征,确认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耳石轮纹沉积规律,并拟合耳石轮纹数、轮纹间距与日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仔稚鱼耳石生长呈日周期性,日龄以轮纹数(N)+1进行推算;根据日龄和采样日期推算,2020年从青海湖支流沙柳河采集的野生仔稚鱼孵化期为6月5日—8月14日,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和8月初,从泉吉河采集的野生仔稚鱼孵化期为6月27日—8月3日,孵化高峰期在7月中旬,与早期野外资源现场调查发现鱼卵的孵化期时间基本吻合;野生与人工培育仔稚鱼全长(LT)与日龄(t)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01),耳石长度与仔稚鱼全长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其中,15℃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仔稚鱼相关系数最高,此条件下的人工培育仔稚鱼全长拟合方程为LT=0.167 2t+10.377(R2=0.689 0,P<0.001)。研...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矢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黄唇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耳石长半径与体长以及长半径与短半径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耳石重与体质量、耳石重与体长以及耳石厚与体长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矢耳石长半径与体质量、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矢耳石平均生长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有变窄的趋势,表明日龄与平均耳石生长轮宽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头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之一,对该资源进行科学评估是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不同于传统的鱼类种群,头足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种群结构复杂等生物学特点,且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波动的影响,使得头足类种群动力学和资源评估研究与传统鱼类资源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总结了头足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资源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并梳理了主要评估模型对头足类资源评估的适用性。分析认为,当前经过改进的衰减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但仍无法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渔业管理措施。为此,文章从提高输入参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开展长期系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开发新的评估模型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头足类资源评估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于南设得兰群岛收集的100尾南极电灯鱼(体长72.67~91.81 mm)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拟合和差异性t检验等方法,对其耳石形态的各项指标,包括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度、翼叶长度、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电灯鱼体长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式为WW=2.5086×10~(-5)L_S~(2.8586)(R~2=0.7187,P0.05);耳石相对于其体型较大,耳石长与耳石宽接近,耳石主间沟与主凹槽清晰,翼叶和基叶长度接近,均不发达;左耳石长和宽分别为3.00~3.81 mm、2.98~3.62 mm,右耳石长和宽分别为2.99~3.72 mm、3.05~3.67 mm;耳石指标中,耳石宽和周长较其个体体长稳定,而翼叶和基叶长度变化最不稳定,左、右耳石的基叶长、周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全长、面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长、宽、面积和周与鱼体体长密切相关;生长过程中,耳石面积最为稳定,其与鱼体体长回归关系最高,耳石短轴生长比耳石长轴生长稳定,耳石的生长方向偏向于厚度的增加以及面积的变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南极电灯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头足类(Cephalopod)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各大海域,其生物量极为丰富,且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是海洋中最具潜力的蛋白质资源之一。以头足类为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的寄生虫,广泛存在于海洋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之中,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寄生于头足类的寄生虫种类、生活史过程、感染状况等方面对头足类动物中的寄生虫研究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感染头足类的寄生虫类群主要有二胚虫(Dicyemida)、绦虫(Cestoda)和线虫(Nematoda)等。二胚虫是头足类所特有的寄生虫,其成熟与繁殖都在头足类肾脏中进行,头足类是二胚虫的终末宿主。而头足类作为中间宿主,容易被绦虫和线虫的幼体所感染,且感染率相对较高,感染部位主要是胃壁和体腔。基于上面所提到的,未来头足类动物中寄生虫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围绕分类鉴定、生物标记以及开放信息数据库等方面展开。在鉴定分类不同种类头足类动物中的寄生虫时,可以将传统的形态学研究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手段相结合。同时,可以考虑将寄生虫作为生物标记,应用在种群研究中,建立相应的开放信息数据库,为头足类动物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长身高原鳅的年龄与生长的关系。【方法】2017~2019年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长身高原鳅的采样观察,运用经典生物学测量方法鉴定年龄,分析其生长性状。【结果】开都河长身高原鳅,年龄均值为3.06±0.11+,年龄结构不符合正态分布,优势年龄个体2+;体长和体重相关方程为:W=0.013 3L2.809 4(R2=0.745 9);体长和肠长的关系式为: LI=0.730 L -2.74(R2=0.981 8);长身高原鳅渐进体长L∞=23.75 cm,生产系数k=0.64,W∞=97.42 g,t 0 = - 0.70,ti=9.14+ ;种群总体(n=139)体长和体重生长方程为:Lt = 23.75 (1-e-0.64 (t + 0.7)) 和Wt= 97.42 (1-e-0.64 (t + 0.7))2.809 4。种群总体成熟系数和丰满度:GSI=27.20±1.80和K=0.88±0.26。【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开都河长身高原鳅属于异速生长,适应性较强,生长性状不稳定,在种群动态和渔业生态平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太平洋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柔鱼是一种短生命周期的种类,具有产完卵后即死亡等特点,其种群资源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补充量的多少,而其补充量主要取决于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率。柔鱼作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海域,深入了解柔鱼早期生活史过程对于预测其来年资源补充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主要回顾柔鱼早期生活史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柔鱼仔幼鱼的分布、摄食、年龄和生长、自然死亡率以及补充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柔鱼胚胎生长发育过程和仔鱼形态变化。分析认为,柔鱼早期生活史中从产卵孵化、胚胎发育到仔稚鱼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不被了解的生活史阶段,未来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该阶段中仔鱼的生长死亡以及环境变化对柔鱼孵化成功率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Length determination in biology generally uses molecular rulers. The hook, a part of the flagellum of motile bacteria, has an invariant length. Here, we examined hook length and found that it was determined not by molecular rulers but probably by the amount of subunit protein secreted by the flagellar export apparatus. The export apparatus shares common features with the type III virulence-factor secretion machinery and thus may be used more widely in length determination of structures other than flagella.  相似文献   

15.
大洋性柔鱼类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大洋性柔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种类主要有太平洋褶柔鱼、柔鱼、阿根廷滑柔鱼、茎柔鱼和双柔鱼等。据统计,1992-2010年柔鱼类产量占世界头足类的比重稳定在51.15%~62.19%,平均达到55.40%。对重要柔鱼种类的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大洋性柔鱼类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等特点,提出了4项需研究的问题,即:(1)全面了解大洋性柔鱼类的生态地位和作用;(2)全面掌握环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洋性柔鱼类资源补充量的影响;(3)深入研究大洋性柔鱼类短生命周期资源评估模式;(4)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大洋性柔鱼类资源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中神农箭竹更新幼龄地下茎的伸长规律。[方法]在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凉风垭设置样地,选取六丛独立生长的神农箭竹作为研究样本,测量各龄级地下茎长度与直径,地下茎龄级采用倒逐龄法确定。[结果]通过样地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神农箭竹的幼苗期,地下茎随时间序列快速延长,呈指数曲线增长。研究结果表明,克隆更新的神农箭竹幼苗虽然无性繁殖生长了15年,但是此新世代的种群还未达到稳定状态。[结论]该研究通过对神农箭竹地下茎伸长规律的探索,以期为掌握此物种生长周期的基本特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