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和栽培技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1998~2002年在尤溪县建立再生稻超高产示范片,5 a累计面积1 097.73 hm2,头季平均产量10 664 kg@hm-2,再生季平均产量6 537 kg@hm-2,合计年产量17 201 kg@ hm-2,有一丘田再生季单产突破世界记录.头季超高产是依靠稳定穗数、主攻大穗,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季以多穗取胜,在头季收割至再生季齐穗期,再生分蘖积累的干物质有35%~40%来自稻桩转运,有60%~65%来自本身光合生产.超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是:规划适宜种植区,选用"双高"良种,调整生育期,畦式栽培,合理施肥,高留稻桩.  相似文献   

2.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影响着我国农作物产业的发展.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分析超高产小麦品种不同穗型的生长特性,对豫南地区小麦超高产品种选用和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选用北部冬麦区生产中应用的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共4个品种,研究了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总含量不同。多穗型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最多,产量较高;重穗型品种小花数多,结实粒数较多,但由于分蘖成穗数显著小于多穗型,最终产量显著低于多穗型品种。在保持较高的生物产量和合理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将是高产小麦性状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33-34
介绍了南阳盆地小麦单产超过12 t/hm2的基础条件要求及标准化栽培技术,包括秸秆还田、整地、施肥、播种、灌排水、化学调控、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南阳盆地高产类型耕地上实现小麦超高产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仙游县澳海小麦4个主栽品种产量及其三要素分析认为,决定多穗型品种绵阳26产量的 主导因素是穗粒数;大穗型品种泉麦1号、泉素3号、晋麦2148产量均受穗数制约;千粒重大小也是泉麦3号产量高低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分析结果提出4个品种的高产结构及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所谓小麦超高产,就是每667m~2小麦在600kg以上的产量水平。小麦取得超高产,必须在播种、管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1 播前准备1.1 选择配套品种。选用邯4564比较适宜,邯4564是邯郸市农科院培育而成的优良高水肥品种,在1996年、1997年两年区试、生产示范以620.0kg的产量水平创冀中南高肥区平均单产量最高记录,具有超高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测土配方施肥、筛选优良品种、选择最佳适播期、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旋耕镇压、分期施肥氮肥后移、科学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滇中高原高产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全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 铲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  相似文献   

9.
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也是滋养身体的重要食物。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对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从选种、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主攻单产,抓点带动;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成果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落实关键技术,进行科技创新,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从人均占地面积少、粮食缺口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兴宁市推广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必要性,并简单分析了近年来兴宁市在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示范方面取得的成效,最后对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简单的总结,以期为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14.
张克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85-4786
根据大穗型和小穗型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和对栽培条件要求的差异,在优质与高产并重的前提下,介绍了两种不同穗型小麦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是西和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冬小麦具有"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期短、灌浆期短、越冬期长"的特点.基于当地小麦生育特点和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西和县冬小麦栽培进行了改进,主要以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布局为基础,以控制生育期内重大病、虫、草害为突破口,播前强化蓄水保墒、秋雨春用,推广氮、磷目标产量配方施肥,改撒播为条播,提高水分利用率,大力推广微肥与化控技术,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提高当地小麦生产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上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补灌、覆草、覆膜、垄沟5种栽培模式种植冬小麦,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能显著提高拔节期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累积及其向穗部的转移,从而提高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地膜覆盖也可以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生长后期茎叶氮素向穗部的转移,转移量占穗吸氮量增加值的86.3%。相反,常规、覆草、补灌和垄沟栽培模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明显较低.生长后期穗部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抽穗后茎叶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茎叶氮素的转移对穗部氮素累积所起作用亦明显低于地膜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选种、施肥、播种、管理和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9.
晋太131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长6878为母本、轮选98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择方法培育的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抗倒伏、抗青干、适应性强等特点。2014—2015年参加了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2 a平均单产为5 599.5 kg/hm~2,比对照长6878增产6.8%,12个试验点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参加了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为5 085.0 kg/hm~2,比对照长6878增产8.3%,4个试验点均增产,增产点率100%。2016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太1310籽粒容重794 g/L,粗蛋白(干基)14.68%,湿面筋31.4%,稳定时间1.4 min。适宜在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杨玉珍 《安徽农学通报》2004,10(1):38-38,70
介绍了萧县小麦由中产到高产的经验,提出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