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圆田螺常见于我国淡水域内,因其食用营养价值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需求的增长,高产的效益向人工养殖提出。山区稻田养殖是因地制宜的养殖手段,本文将以中华圆田螺的山区稻田养殖为基础,从其生活习性出发,针对其生存特性,对其高产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以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保护酶作为京杭大运河不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测定螺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比较室内模拟法、样点笼内放养法和直接采样法测定保护酶分子标志物活性评价大运河污染方法的优劣。[结果]中华圆田螺组织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SOD、POD、CAT活性是指示污染的敏感指标。CAT活性在污染环境中被抑制,且在临界范围内随着污染毒性作用的加强,抑制作用也加强。POD活性在污染环境中被激活,但各时间段的增幅变化却不尽相同。SOD的变化不稳定,它在30 d暴露后的降低表明其较适合作为短时间的检测指标。[结论]中华圆田螺保护酶作为京杭大运河不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的分子标志物是可行的,样点笼内放养测定保护酶分子标志物活性评价法最优,直接采样测定保护酶活性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3.
中华圆田螺稻田养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螺综合种养是将稻田种稻与养螺相结合,在稻田生态环境下,利用田螺和水稻互利共生的特点,既可以获得营养丰富的田螺又收获了有机水稻。通过结合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性,对中国田螺稻田养殖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与进一步的分析。将各技术进行比较,并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螺稻田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分析田螺稻田养殖技术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过量使用的罗红霉素等抗生素会经不同途径流入水体,溶入沉积物,造成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本文将底栖动物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暴露于罗红霉素中,分别检测其胃、肝脏、肾脏、卵巢和肌肉组织中的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来监测沉积物中抗生素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圆田螺主要组织微粒体中具有细胞色素P450亚型活性,但它们在中国圆田螺内的分布和活性不存在组织和器官差异性。连续给药2 d后中国圆田螺的肝脏、肾脏、胃和卵巢肌肉组织中的ERND的活性都会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到第3天达到最高点,第4天却开始下降。其总体趋势是先促进后抑制,但不同浓度的罗红霉素引起的影响差异并不大。从对照组和各个实验组田螺的存活状况看来,罗红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对中国圆田螺没有致死效应,但本实验所使用的250倍环境浓度、500倍环境浓度以及750倍环境浓度已经可以对田螺各组织中ERND活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对体质量的影响,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 4 个地点(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河池市南丹县、桂林市全州县、桂林市兴安县)的中国圆田螺 420只,测量体质量(Y)和壳高(X1)、壳宽(X2)、壳口高(X3)、壳口宽(X4)、体螺层高(X5)、第二螺层高(X6)、第二螺层宽(X7),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 个地点所采集的中国圆田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大于 20%,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通径分析表明,不同采集点的中国圆田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也不同。建立 4 个采集点中国圆田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大化瑶族自治县:YA= -16.365+0.682X1+0.409X4+0.162X7(R2<...  相似文献   

6.
松墨天牛和中国圆田螺体内纤维素酶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不同pH,温度、反应时间条件下,对松墨天牛和中国圆田螺两种动物体内纤维素酶系的组成和活性进行了分析;在纤维素酶系的3种底物同时存在下,分析了两物种中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在松墨天牛和中国圆田螺体内均具有将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的完整纤维素酶系.松墨天牛体内纤维素酶系中各组分的活性均较中国圆田螺高;在对3种底物同时作用时,松墨天牛体内纤维素酶系活性也高于中国圆田螺,揭示了两物种的纤维素酶系的协同作用有明显差异,为进一步寻求高活性纤维素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中华圆田螺特征特性及池塘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中华圆田螺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总结了其池塘人工养殖技术,包括种螺来源、自然繁殖、池塘准备、科学投饵、水体调控、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收获和捕捞等,以期为中华圆田螺的人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力通  李珺  刘佼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812-2814
以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为原料提取纤维素酶,采用均匀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并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初步纯化酶液.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纤维素酶提取最佳工艺为缓冲液pH 4.8、浸提时间12 min、离心时间24 min;采用饱和度45%的硫酸铵沉淀法纯化酶液,所得酶液的总酶活和比活力最高,分别为651.01 U和34.099 U/g.  相似文献   

9.
以中华圆田螺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环境中不同浓度(0、40、80、160 mg/L)氟暴露条件下,氟在其体内的富集及对肝胰脏免疫相关酶,如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氟化钠连续暴露30、60 d后,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氟暴露组中华圆田螺不同组织中的氟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氟暴露剂量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表明氟在中华圆田螺不同组织中的浓度已经达到平衡;在整个染毒过程中,染毒组ACP和AK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氟暴露30 d,高浓度组ACP和AKP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氟暴露60 d,所有染毒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染毒组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且80 mg/L组和160 mg/L组CAT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不同pH,温度、反应时间条件下,对松墨天牛和中国圆田螺两种动物体内纤维素酶系的组成和活性进行了分析;在纤维素酶系的3种底物同时存在下,分析了两物种中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在松墨天牛和中国圆田螺体内均具有将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的完整纤维素酶系。松墨天牛体内纤维素酶系中各组分的活性均较中国圆田螺高;在对3种底物同时作用时,松墨天牛体内纤维素酶系活性也高于中国圆田螺,揭示了两物种的纤维素酶系的协同作用有明显差异,为进一步寻求高活性纤维素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Cd-Pb、Cd-Zn和Cd-Pb-Zn复合污染的交互效应,以滇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培盆栽试验对Cd(50 mg·kg-1)、Pb(500 mg·kg-1)、Zn(500 mg·kg-1)单一及复合胁迫下滇杨富集、转运Cd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滇杨的矿区修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一及复合胁迫可降低滇杨幼苗株高增长率,提高其地径增长率,其中Cd-Pb-Zn复合胁迫株高增长率降幅最大(24.45%),Cd-Zn复合胁迫地径增长率增幅最高(317.04%),而滇杨生物量仅在Cd-Pb-Zn复合胁迫时显著下降,降幅为30.28%。与单一Cd胁迫相比,Cd-Pb复合胁迫显著增加滇杨茎中Cd含量,Cd-Zn和Cd-Pb-Zn复合胁迫显著降低滇杨各器官Cd含量;单一Cd胁迫下滇杨Cd积累量为0.32 mg·pot-1,Cd-Pb胁迫未显著改变Cd积累量(0.34 mg·pot-1),而Cd-Zn(0.14 mg·pot-1)和Cd-Pb-Zn胁迫(0....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的增加,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其中一部分重金属残留物被土壤动物吸收和富集后,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该文在讨论重金属富集特性的基础上,从个体、种群及群落水平上综合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的毒害作用.并论述了土壤动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解毒策略,最后从重金属污染的毒性测定方法、复合污染机制、分子机理研究和土壤动物的生态恢复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研究主要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姬松茸菌株J1与J77镉富集差异及生理响应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姬松茸菌株J_1及其诱变菌株J_(77)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镉对J_1、J_(77)菌丝生长与产量、镉富集量及相关氨基酸含量等的影响,分析J_1、J_(77)对镉吸收与耐受性差异及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添加镉浓度的增加,J_1、J_(77)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低浓度镉能促进姬松茸生长、提高产量;相同浓度外源镉胁迫下,J_(77)菌丝及子实体中镉含量均低于J_1,且差异显著(P0.01),J_(77)为低富集镉的菌株;菌丝中镉含量与子实体中镉含量显著正相关(R20.97);J_1、J_(77)子实体中半胱氨酸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低浓度镉胁迫下J_1半胱氨酸含量较高,高浓度镉胁迫下J_(77)中半胱氨酸含量较高,半胱氨酸可能与姬松茸镉富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土壤自然背景值为对照、人工添加重金属为胁迫处理,比较不同类型水稻器官中Cd、As和Hg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重金属胁迫下,不同类型水稻器官中都增加了Cd、Hg和As的积累量,且积累量大多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Hg和As胁迫时,重金属主要在茎叶中积累;Cd胁迫时,精米中Cd的积累量较高,使得稻谷和茎叶中的相对积累量较对照低。相关分析表明,精米与茎叶中相应重金属积累量的相关性因重金属而异,精米与稻谷中相应重金属的积累量在胁迫和对照条件下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Pb、Cd复合污染对台湾相思生长、根系形态、养分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相思株高生长在1500 mg/kg Pb, 25 mg/kg Cd和1500 mg/kg Pb, 50 mg/kg Cd下受显著抑制,与CK相比分别减少了30.15%和34.23%,而各处理对地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复合污染条件下各部位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长均受显著抑制,根平均直径受显著促进,对根体积则无显著影响。植株各部位养分元素中,仅根部N含量在1500 mg/kg Pb, 50 mg/kg Cd处理下受显著促进,较CK增加42.00%。复合污染处理显著增加台湾相思根、茎及叶的Pb、Cd含量,其中根Pb含量随污染浓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1500 mg/kg Pb, 25 mg/kg Cd 处理下达到显著最大值(289 mg/kg),叶Pb含量和根Cd含量随污染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台湾相思对Pb、Cd复合污染具有较强的耐性,且对Pb、Cd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能够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及豆科植物具有的根瘤来抵抗重金属污染,在中低浓度Pb、C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不同培养方式(土培和砂培)探讨了梯度浓度Cd、Zn胁迫下雪里蕻的重金属富集特性、耐受性及生理响应,以期为雪里蕻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雪里蕻种子发芽率受到Cd、Zn胁迫的抑制,在18.3%~37.8%之间;Cd、Zn胁迫下雪里蕻的茎叶和根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害症状,土培雪里蕻生物量在0.78~10.60 g之间,砂培生物量在1.83~3.16 g之间;土培和砂培雪里蕻叶片中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Cd、Zn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雪里蕻通过调节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来缓解由Cd、Zn胁迫引起的氧化应激;雪里蕻植株内(茎叶和根系) Cd、Zn含量随生长基质中Cd、Zn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土培各处理下雪里蕻植株内最高可富集Cd、Zn的浓度分别为80 mg·kg-1和3 318 mg·kg-1,砂培下为129 mg·kg-1和5 195 mg·kg-1。根据雪里蕻植物提取指数计算结果可知,不同培养方式下雪里蕻对Cd、Zn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富集、转运能力(且Cd>Zn),具有较大的潜力用于修复Cd/Zn中、低污染程度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以农业废弃物花生壳为原料,分别探讨了高热解温度下所得花生壳生物炭对单一溶液及混合溶液中铅镉离子的去除性能,并借助XRD对该过程的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为700 ℃的花生壳生物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孔容,其对初始pH为3.5~5的铅镉溶液表现出优良的去除性能;当铅镉离子的初始浓度均为150 mg/L、固液比为1∶100、初始pH为4、吸附时间为24 h时,花生壳生物炭对Cd2 + 的去除率超过80%,对Pb2 + 的去除率达到99.04%;当铅镉离子共存时,溶液中的Cd2 + 对Pb2 + 的去除率几乎无影响,但Pb2 + 却会显著抑制花生壳生物炭对Cd2 + 的吸附;花生壳生物炭对水中铅镉的去除过程平衡吸附时间为960 min,过程满足拟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平衡吸附容量可达57.23、17.75 mg/g。花生壳生物炭对水中铅镉离子的去除过程主要为化学沉淀作用,其包括铅镉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及其向铅镉碳酸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元素铅和镉在肉牛组织中的积累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头牛的肠、胃、肝脏、肌肉、脾脏、肾脏、心脏和胰脏等组织为研究对象,检测其铅和镉含量。结果表明:牛的肾脏、肝脏对镉有着较强的富集能力,均值分别达到209.4和44.5μg·kg^-1,与其他器官相比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牛肚、牛肠、肌肉、脾脏、心脏、胰脏中的镉累积量较低,尤其是肌肉,最低可至0.22ng·kg^-1。牛肚、肾脏对铅有较强的积累,与其他器官相比达到极显著(P〈0.01),且其他器官中的铅含量相对较低。这一结论为制定牛肉制品,特别是可食用组织器官的重金属元素限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家畜可食用组织器官的重金属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土壤中重金属与农药复合体系下的联合毒性效应,以赤子爱胜蚓为受试生物,采用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Cr6+和杀螟丹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螟丹对赤子爱胜蚓单一毒性大于Cr6+,杀螟丹和Cr6+联合毒性效应作用类型以拮抗作用为主。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蚯蚓的生理生化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杀螟丹单一作用时,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随染毒时间和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短时间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存在诱导作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含量在染毒初期被促进,随时间延长两者含量大幅度降低。Cr6+单一作用时,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CAT活力随Cr6+浓度升高先升高后降低; SOD活力在后期受到抑制,MDA含量持续升高。杀螟丹和Cr6+联合作用初期对赤子爱胜蚓体内蛋白含量有增加作用; SOD活力前期、中期促进,后期抑制;随染毒时间的延长,CAT活力升高,MDA含量则降低。研究表明,SOD活力、MDA含量均可作为蚯蚓在应对氧化胁迫时,机体受氧化损伤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甜高粱对土壤重金属Cd的吸收规律,筛选对重金属Cd具有富集能力的品种,为重金属Cd污染地区的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辽甜1号和新高粱3号2种甜高粱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不同含量Cd(0,3,6,9,12mg/kg,以CdCl2.2.5H2O的形式外源加入)对甜高粱根、茎、叶等不同部位Cd含量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及Cd处理时间的延长,甜高粱根、茎、叶中的Cd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处理之间Cd含量差异明显。2个甜高粱品种不同部位Cd含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根>茎>叶,且2个甜高粱品种不同部位Cd含量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当用0~12mg/kg Cd处理相同时间时,辽甜1号体内积累的Cd含量较新高粱3号高。【结论】2种甜高粱品种对Cd的吸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辽甜1号对土壤重金属Cd的吸收能力较新高粱3号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