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庆市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揭示重庆市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黔江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生态负荷、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及生态经济4个方面构建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和综合指数法对该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改善;(2)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区中心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低,四周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结论]主客观组合赋权有助于克服单一的主观赋权及单一客观赋权的不足;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自然—经济—社会"模型有机结合构建的基于生态负荷、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及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好地反映了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2.
定西市安定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依据"源于自然,还原自然"的思路,紧紧围绕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将植被恢复技术与调整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法制保障机制、生态农业与社区发展等各项综合技术系统集成,实现了"两个趋于"、"三个保证"、"四个到位"、"五个改变",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社区文明程度,促进了生态修复,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社区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对生态修复环境响应、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途径、生态环境质量效益监测情况初步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是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楠竹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可持续的绿色产业、生态产品,对促进中方县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作用。在分析中方县林业及生态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楠竹的特征、功能及价值,提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面规划,依靠科技,加快培育资源,提高竹林质量等发展楠竹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世伟  李壁成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70-173179
以土地生态景观格局优化为基础,以功能定位与建设为目标,进行了上黄示范区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与建设,提出了生态保护功能区、旱作农业功能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的景观生态特征、主体功能、主体模式和指标要求。通过5a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上黄示范区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4470元,人均产粮480kg;植被覆盖率达到70.3%,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初步实现了生态保护区"保土、理水、储碳和植物资源保育利用",旱作农业区"土壤培肥、粮食增产、土地生产力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区"光热水资源优化组合、低碳高效、社会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功能目标。建立的功能区模式和相应的建设技术体系,将为宁南及黄土丘陵区乡村一级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十年治理,宁南山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逐渐好转,但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还较低,要达到"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必须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目前,宁南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流域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水土保持工作应结合宁夏区政府的"生态修复"、"生态移民"和"新农村建设"工程,搭建多方参与的生态经济流域建设机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保措施自身经济效益、发展特色经济,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全球生态治理的人类共识逐步形成。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经济总量大国,已经开始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布局发展。全球生态治理背景下的生态经济研究如何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国际生态经济学界共同探讨的重大前沿问题。为此,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主办"生态经济研究前沿国际高层论坛",并邀请国际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obert Costanza教授、美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席Valerie A.Luzadis教授到会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南省农业面临的水土资源、森林与草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指出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起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徽县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由多因素决定,通过评价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为县域生态环境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人类健康和政策4方面评价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程度,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为基础,选择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水环境指数、径流深、耕地坡度状况等29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对徽县的3个水土保持功能分区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该县3个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基本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但是Ⅰ区及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应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了区域内典型流域未来5~15 a的人均经济收入以及未来30~40 a的人口、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果园和人均羊单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适合于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3个大类,20个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经济建设研讨会于2000年10月20~22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及各界代表120人,会议收到论文100余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向大会致辞,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广运副部长向大会作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滕藤向大会所作的"我国生态经济学20年回顾"专题报告回顾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今后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副理事长石山先生、江西省副省长胡振鹏、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学、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季昆森、全国政协常委原云南省副省长李铮友等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会议还特邀了海南、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有关省(区)政府代表参加会议并介绍了生态经济建设典型经验。与会代表围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发挥生态经济学的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战略以及加强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作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会议通过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新的理事会和学会新的章程,并一致通过了关于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建设发展的倡议书。  相似文献   

11.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分析当地生态经济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该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同时开展了环境整治措施优化配置及系统优化调控,形成了"山上青松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坝塘固脚,塘内蓄水养鱼,坝外开田种稻"的生态模式;同时,开展畜牧业生产和农业初级产品深加工,并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顾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模式,二者结合构成了该区流域系统的生态经济结构模式,为同类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和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退耕为背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从"生态退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分配"三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生态补偿标准的构成,并以张承地区17个贫困县为例进行了基于退耕的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以期促进生态补偿区和受益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等理论,以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配置与开发为例,实事求是,辩证剖析,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制度,有效引领和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完善。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植物措施不仅是治理措施,更是土地恢复生产力的根本措施。应辩证看待种植与开发、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源",它能起到绿化环境、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只有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使群众和企业共同增加经济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汇",是使"青山"与"金山"得到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融经济效益的生态,更会得到群众自发的维护,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更能够得到兼顾,有利于全面推动全国水土流失区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早日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4.
辽河流域各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辽河流域各市的水资源承载状况,以水资源的极限承载力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根据最小生态需水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分别计算了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及下限,在此基础上用多目标计算了"生态一般型"、"生态良好型"及"生态良好节水型"三种方案下辽宁省辽河流域各市的水资源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极限承载力,并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生态良好节水型"方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MCR模型的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建设用地开发模式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土地开发的顶层设计中越发强调生态空间的重要性,充分识别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并探讨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格局成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和"三规合一"空间管制等政策实施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生态过程—格局"理论和GIS的空间相关性分析、距离分析和叠加分析等方法,从综合水安全、地质灾害预警、生物生境保护、水土保持、游憩安全5个方面,整合构建了底线安全格局、缓冲安全格局和最优安全格局3种不同等级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该文在MCR模型算法引入不同等级"源"的权重系数,以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为阻力因子,并结合城镇中心的吸引力、主要道路的吸引力和政策调控(区域开发重点)等城镇用地扩展影响因素,得到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区域空间扩展阻力面,分别确定了唐山市在"生态安全约束型""经济增长主导型"和"生态与经济并重"3种模式下城镇空间可能的发展范围,经过多方案比较,"生态与经济并重"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优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减少大规模、高强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所造成的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用地冲突,也可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和生态红线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对生态屏障型、农业生产型和清洁宜居型等三种类型的5条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治理成效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保障生态安全、建立生态屏障、助推"治理有效",生态经济并行、培育"产业兴旺"、助推"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融入生活、培育"乡风文明"、助推"生态宜居"等途径,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在今后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建立坚强有力的群众基层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的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农业养殖园是生态农业的重要模式之一。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以位于重庆市南川区的鑫宜居生态农业特种养殖园为例,分析其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污染排放情况,针对这些污染,提出"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和配套储存设施,粪便堆肥处置要点,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环境风险对策,政策措施建议"等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承德市密云水库上游是首都北京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内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污染呈加剧之势,开展承德市密云水库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急迫而必要。其建设思路是:树立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理念,在做好"生态、清洁"的同时突出小流域"节水、输水"功能,即建设输水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投资保障的前提下,注重农村产业调整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严控除草剂使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在推进实施上可直接引用北京模式,先行开展与北京接壤河流及潮河下游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试点探索中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EES模型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运用TOPSIS法揭示了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变化状况的基础上,通过ESDA—GIS法开展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 2009—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由"敏感级"向"良好级"转变;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整体趋于好转;(2) 2009—2016年,主城区土地生态安全有所退化,而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得以改善;总的来说,土地生态安全"敏感级"和"危险级"集中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而"临界级"和"良好级"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及渝东南片区;(3)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和聚集性,其"高—高"和"低—低"值区呈现增加趋势,"高—高"和"低—低"值区的分布与自然生态状况、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能为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南康市在茶叶坳"水资源节约型"生态小流域治理实践中,采用水土保持措施拦蓄地表径流、实施雨水集蓄、推广节水灌溉工程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介绍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