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糯小麦种质资源H9908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研究引进糯小麦品系H9908的利用价值,对其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和淀粉品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H9908植株偏高,抗倒性差,穗小,穗粒数少,千粒重较低,抗病性差,在生产上不能直接应用。但其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以及淀粉品质好等优点,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已成功地将H9908的糯质基因导入到当地推广品种或中间材料中,育成的2个纯糯小麦品系宁W0065和宁W0066在丰产性、抗病性等方面已接近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  相似文献   

2.
高产早糯新品种“宁糯605”杨炎官,徐乃耕,林建生(宁德地区农科所355003)宁糯605是宁德地区农科所用矮梅早4号/洲154//RP1674-4032-3193///宁早768多亲本杂交育成早糯新品种,经两年地区区试和示范,表现高产、抗病,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普通小麦缺失不同W x蛋白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以及部分糯小麦品系的淀粉特性,采用单向改良SDS-PAGE方法对1个非糯×糯杂交组合F2分离群体的196个单籽粒进行了W x蛋白筛选,测定了这批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测定了1个部分糯小麦品系(缺失W x-B 1和W x-D 1)和2个正常型小麦品系粗面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和RVA粘度。结果表明,缺失1对W x蛋白的直链淀粉含量比正常型降低3.29~7.15个百分点,缺失2对W x蛋白的比正常型降低9.45~13.82个百分点,缺失3对W x蛋白的直链淀粉含量几乎为0;缺失W x-B 1和W x-D 1的部分糯小麦品系粗面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比正常型降低5.62~7.49个百分点,膨胀势则增加4.51~4.72,RVA高峰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型。  相似文献   

4.
宁糯605高产栽培技术初探秦学秋,朱国记(霞浦县农业局355100)宁糯605是宁德地区农科所用矮梅早4号/洲154//RP1674-4032-3193///“宁早768”为亲本,经过连续六代杂交选育而成的新糯种。1994年引进霞浦县少量试种.表现高...  相似文献   

5.
D优紫糯161是宁德市农科所用福建农林大学选育的糯D62A与自选恢复系宁糯恢161配组而成的功能性杂交稻新品种。介绍了D优紫糯161的高产制种技术:合理的父母本差期与最佳的抽穗扬花期,合理的水肥管理,适宜的父母本群体指标,花期调控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籼糯稻品种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国家审定的籼糯品种、福建省主栽籼糯稻品种以及杂交籼糯组合作参试材料,分析其特征特性,并进行品种和密度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籼糯神农糯1号的产量最高,龙糯496次之,二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其余品种均极显著低于神农糯1号;神农糯1号需用密度为20cm×20cm、龙糯496、鄂荆糯6号和闽岩糯需用16.5cm×20cm、宁糯605和越糯3号需用16.5cm×16.5cm种植,才能取得最高产量;龙糯496的米质最优,酿酒吸水率和出酒率最高;神农糯1号和龙糯496为中抗稻瘟病,其余品种都是感病。常规籼糯的生物产量低和每穗粒数少是其产量较杂交籼糯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6,(5):89-90
嘉糯Ⅰ优721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嘉农wx A1与恢复系信糯恢721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糯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好等特点,201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8.
甜、糯玉米对烟嘧磺隆除草剂抗性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振声  李致闻  吕香玲  林继山 《玉米科学》2012,20(4):131-134,138
以4种不同类型的玉米除草剂对6个甜、糯玉米自交系进行抗性鉴定,并对抗×敏感杂交组合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沈糯512抗、沈糯509抗、沈糯W4抗和沈甜135抗对烟嘧磺隆表现为抗,沈糯509感和沈甜132感对烟嘧磺隆表现为敏感;抗×敏感组合在F2的抗性表型符合孟德尔遗传3∶1的分离比例,据此推断,该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试验还表明,所试甜、糯玉米对烟嘧磺隆和2,4-D的抗性受不同位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陇糯1号是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2001年从甘肃省榆中县引进黑糯玉米杂交种.2002年从北京农学院引进白糯玉米杂交种,在兰州、海南三亚两地自交6代,选育出糯玉米自交系W202和W0702,二者粒色均为白色。  相似文献   

10.
宁晋宪 《杂粮作物》2008,28(4):228-228
沈糯31号(宁糯31号)2007年由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组合为(2090)×R26,在2005~2006年的辽宁省特种玉米糯玉米组区域试验中,平均分别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12.05%和26.40%,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适口性好等特点,适宜在辽宁省适宜垦粘1号的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穗重型小麦的源库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穗重型小麦新品种选育一直是超高产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之一。为了更好地选育和利用穗重型小麦,明确其大库容与源流的关系,对不同穗型小麦源、库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穗重型小麦群体矫正光合势(APP)、群体生长率及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地低于多穗型品种(对照);每穗粒数、群体平均单穗粒重、总库容量等显著高于多穗品种;籽粒充实指数、灌浆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粒叶比过大或过小。说明群体源不足,源、库关系不协调,是影响穗重型小麦实现高产潜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突变体与野生型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差异,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7840及其23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Mu4)作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及赤霉病抗性等12个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除叶长、分蘖数和小穗数在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个性状在野生型与部分突变体之间有显著差异。N8和N16两个突变体表现高感赤霉病;N16突变体的叶宽、SPAD值、千粒重和粒宽显著优于野生型,其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叶长显著负相关,叶长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性品系的间接指标;叶宽和粒宽可作为筛选小麦产量性状的重要指标。基于12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4个小麦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I类在产量性状方面优于其他两类。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麦穗生长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实现小麦麦穗生长过程的可视化表达,以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两年田间试验为基础,通过连续观测并记载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小麦主茎和分蘖麦穗形态指标(包括穗长、穗宽和穗厚),综合分析了小麦麦穗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并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动态建模技术,构建了冬小麦麦穗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麦穗的伸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而不同蘖位麦穗的最终长度符合二次曲线,且在不同氮肥处理之间均差异明显;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麦穗长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用二次曲线和线性方程定量描述了穗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采用旗叶的SPAD值量化了氮素对麦穗生长特征的影响;并利用不同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时期麦穗穗长、穗宽和穗厚预测值的平均RMSE分别为0.28、0.05和0.04cm。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动态预测性和可靠性,从而为进一步建立虚拟小麦生长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已从受体761转化后代中选育出稳定遗传的大穗变异系。主要特征为:⑴大穗变异系生育期晚,株型高大,叶片宽大,穗长、穗粒数和单株粒重显著增加,同时籽粒长、宽和千粒重明显提高;⑵大穗变异系除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变化外,其胚乳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蛋白组分和受体一些带的消失。由此可见,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后发生广泛变异,可能是外源DNA片段重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对不同麦区的271份小麦品种(系)所含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检测,并对其在滴灌栽培模式下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271份小麦品种(系)中有177份含矮秆基因Rht-D1b,占65.31%;110份含Rht-B1b,占40.59%;58份含有Rht8,占21.40%;27份材料不含有所检测的3个矮秆基因。34.68%的品种(系)含有2个或3个矮秆基因。根据所含矮秆基因的类型可将271份材料分为8类。3个矮秆基因都能显著降低滴灌栽培模式下小麦的株高,其中Rht-B1b还显著降低了穗长、小穗数和单株产量,对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Rht8对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均产生了负效应,但影响不显著;Rht-D1b对株高的影响最大,并对穗长、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正效应,在育种中应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控制小麦穗颈长的遗传位点,以西藏半野生小麦Q1028与郑麦9023(ZM9023)杂交后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于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别在四川农业大学温江试验田种植,对其穗颈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穗颈长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点。在四年环境中,总共检测到4个控制穗颈长的QTL位点,分布于3A、5A和6B染色体上,贡献率为7.55%~11.44%。位于6B染色上wPt-669607~wPt-5480标记之间的QTL位点在三年环境中被稳定检测到。同时,四年环境下穗颈长与株高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仅在一年环境中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粒长和粒宽无显著相关性(P0.05)。本研究鉴定的QTL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穗茎长度适中的小麦品系及其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粗山羊草D组染色体对小麦若干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粗山羊草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利用从130对D基因组SSR引物中筛选出的6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粗山羊草中几个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进行了定位,发现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对小麦的穗长、千粒重、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初步寻找到6个主效QTL,它们分别为与穗长相关的QSl.sdau-5D,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Snp。sdau-4D、QSnp.sdau-7D,与千粒重相关的QT-gw.sdau-3D,与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相关的Q.sdau-2D-1、Q.sdau-2D-2。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播期对多小穗和寡小穗小麦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对13份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两年分期播种的生育期和6个农艺性状(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的推迟导致材料间出苗期差异变大,抽穗期差异缩小,但开花期和成熟期差异变化不大,各农艺性状值减小。经方差分析,各农艺性状在不同播期和品种(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单株有效分蘖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穗粒数次之,每穗小穗数最小。多小穗材料10-A和寡小穗材料BE89的穗长、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在播期间差异较小。经相关分析,播种至出苗和分蘖至抽穗天数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出苗至分蘖和开花至成熟天数与平均日照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抽穗至开花天数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日最高温和日均温对多小穗和寡小穗材料的分蘖至抽穗天数有显著影响,平均日照时间在开花期、日最高温在成熟期分别对多小穗材料发育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小穗数特异性材料的每穗小穗数在不同播期下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