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商业资本的推动,中国的传统红茶和新兴红茶生产得到快速恢复与迅猛发展,红茶逐渐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上的消费热点。就广东红茶而言,在全国红茶热的推动以及政府的支持下,也迎来了恢复性发展,以英德红茶为主的传统高香红茶,不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捧,带动了广东红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红茶是全球第一大茶类。201 2年全球茶叶总产量为429.9万吨,红茶产量272.7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63.4%。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饮食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资本流通的不断推动,中国的传统红茶和新兴红茶生产得到快速恢复与迅猛发展。红茶成为中国茶叶市场上的消费热点,并迅速推广开来。其中广东红茶主要以清远英德市的英德红茶为主。据统计,目前英德全市茶园总面积4万亩,其  相似文献   

3.
文章概述了广东茶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归纳了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就扶持茶产业发展出台的系列利好政策,分析了英德红茶产业当前的发展基础与形势以及今后的发展定位,并从"品种、品质、品类、品位、品牌"等5个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撑英德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4.
广东单丛红茶在2009年制作取得成功,它继承了单丛茶的花果香味,又有红茶特点,蕴含着特殊的香韵,惹人喜爱.本文分析了国内红茶市场复兴与创新的情况,从单丛红茶规模开发、加快产业化进程、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扩大单丛红茶的生产规模、配套相应的加工机械设备、提高加工质量水平、促进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谈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英德红茶色泽油润、细嫩匀整、滋味甜润,堪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东方金美人"。在经历了产业调整波动之后,英德红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逐渐走上了品牌化复兴之路。2013年至2014年,英德红茶品牌建设达到新的高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英德红茶2014年品牌价值为11.96亿元,在红茶类排名中位列前三。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8月8日英德被国家林业总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后,英德茶业发展更是快马加鞭,锦上添花,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形势。2005年全年,英德全市生产茶叶2932吨,产值 1.05552亿元,是自1992国家外贸体制改革,取消茶叶出口补贴后首次突破亿元关;英德茶叶不仅价格比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份,省委张德江书记视察清远、英德、清远、英德的发展变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广东省电视台经与清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走进后花园——清远》大型易地采访活动,邀请全省18个地市电视台到清远地区进行易地采访。英德由于产茶历史悠久,“英德红茶”驰名中外,清远市委书记陈用志亲自拟定《茶乡茶香英德情》电视专题片。  相似文献   

8.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了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从文化交流与品牌合作的角度出发,对新时代英德红茶文化传播方向、传承策略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本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英德红茶文化的保护与推广,以当地茶文化的历史以及发展现状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适合英德红茶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方式和方法,结合英德红茶文化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拓展英德红茶文化的应用空间和传播广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英德红茶始创于1959年,直接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研制而成。1964年生产工艺基本定型,并通过国家四部(农业、商业、外贸、一机部)鉴定,创造了驰名中外的“金帆牌”英德红茶。英德红茶成为全国红碎茶二套样实物收购标准,被誉为“东方金美人”。  相似文献   

11.
正"印章长30厘米、宽30厘米、高36厘米,印面面积900平方厘米,英德红茶商标印章申请世界最大的图文商标印章世界纪录成功!"世界纪录协会高级认证官吴华江的隆重宣布,将2014第二届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开幕式推向高潮。9月28日上午,在"中国红茶之乡"清远英德市,2014第二届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年会暨英德市"南粤幸福活动周"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2.
正英德曾是偏远山区,也是热血之地。知青们在这里留下了"上山下乡"的青春记忆,海外归侨也有在这里种茶、生活的青葱岁月。而今天交通的发达,使得这些遥远的记忆在心理和地理上都与我们如此亲近。行走在茶乡英德,融入到英德风物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感。远和近、快和慢,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都会一一出现在你的面前,而又缓缓融合在一杯英德红茶里面。茶乡文化浓郁英德产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之出》(764年)  相似文献   

13.
《广东茶业》2013,(3):41-41
2013年6月28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农业厅作为支持单位,英德市人民政府、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英德市茶业协会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在广东英德英红镇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地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以“茶韵英州,茗香世界”为主题,旨在叫响“英德红茶,中国的红茶,世界的红茶”的宣传口号,以红茶文化为引领,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推动,以节促产,以节促销,外拓市场,内兴产业,重振英德红茶品牌,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4.
公益广告是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广告。本论文主要阐述的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英德红茶茶文化公益广告的传播推广新策略。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背景,从英德红茶的历史背景、现状、传播和推广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英德红茶文化的现状和特点,从而将英德红茶的茶艺文化、加工技术、功能与公益广告的公益性、故事性、科普性相结合进行研究,并通过政府推动企业、整合多种方式为路径进行推广。因此,本研究将为英德红茶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使其能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变更,这对促进英德茶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日,广东省英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透露,备受英国女王喜爱并定为英国皇室用茶的“英德红茶”,已于2006年12月23日在广州大厦通过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评审,这标志着“英德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获得成功。这是广东省英德市继2005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  相似文献   

16.
英德是个古老的茶区,产茶历史悠久。 英德又是一个新兴的茶区。利用云南大叶种鲜叶于1959 年创制了著名的"英德红茶",是全国第二套红碎茶出口样, 曾出口到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取外汇做出过重大 贡献,被茶叶专家称之为红茶"后起之秀",是我国红茶中 的一朵新花。  相似文献   

17.
英德红茶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英德红茶茶文化,是一个关于研究现代中国对外传播文化重要的命题。其中,向大众讲好英德红茶故事,普及茶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号召之下,本文扎根于英德红茶茶文化,用科普动画的一种新方式,探索以动画剧集的形式讲述英德红茶的茶文化与故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更好地向大众传播英德红茶文化记忆,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金名片。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8月,英德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红茶之乡";2006年12月英德红茶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发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2007年11月英德红茶被评为广东人民"最喜爱的土特产"。这几项荣誉的降临,使得几十年来为辛勤发展茶叶生产、创建"英红"品牌做出卓越贡献的英德人民有一种实至名归之感。诚然,英德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至世纪末,先后发展现代化新式茶园5500公顷,建立大小茶厂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6月28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农业厅作为支持单位,英德市人民政府、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活动在广东英德英红镇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地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以"茶韵英州,茗香世界"为主题,旨在叫响"英德红茶,中国的红茶,世界的红茶"的宣传口号,以红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2月3日,由农业部门官员及广东省种植业权威专家13人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20个“广东人民最喜爱的土特产”,“英德红茶’高票当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