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壶天片羽     
壶天片羽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一、吴颐山其人把紫砂壶带到人间的是明代“金沙寺老僧”。师承老僧并发扬光大推向上层社会的则是龚春。龚春(供春)有机缘向老僧学习主要是他的主人:吴颐山读书金沙寺,作为侍候他的家僮,“给使之暇,仿老僧心匠,学做茶壶”。吴颐...  相似文献   

2.
陈松年 《农业考古》2004,(2):220-220
“竹符调水”这一“茗社故突”,在宜兴流传甚广。来源于宋代苏轼买田阳羡。东坡嗜茶,众所周之。东坡信禅宗佛教,喜于和尚交游。他在阳羡(今宜兴)旅居时,经常到金沙寺游玩,特爱用金沙泉煮阳羡茶。他的“买田处”离金沙寺有十数里(金沙寺在宜兴湖Fu镇,买田处在蜀山  相似文献   

3.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4.
《河南农业》2004,(3):44
紫砂艺术的源头自北宋始,但真正创出紫砂壶艺术风格的大师级鼻祖则是到明代才产生。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提前副使吴颐山家有个名叫供春(又名龚春)的书僮,常随主人到丁蜀镇西南十多里地的金沙寺去读书下棋。当时寺里有位法名叫智静的高僧,除下棋外,善制紫砂茶壶。供  相似文献   

5.
“国兰壶”诞生中国明代茶具紫砂壶大兴之后,500多年来,壶的造型已达3500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松等,除兰以外已问世数百年,兰花只是用刀刻在壶体上,没有以兰花本身为造型的。浙江湖州的寇丹先生不仅爱茶也爱兰花,他在进行紫砂壶设...  相似文献   

6.
故事     
《农家科技》2014,(9):76-76
两个和尚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然。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相似文献   

7.
说到茶具,我国素有所谓“景瓷宜陶”的说法,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这种格局,自明代至今,一直未变。江苏宜兴的紫砂陶问世于明朝,并很快兴盛起来。明人周高超所著《阳羡茗壶录》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瓮,而尚宜兴陶。”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更加蔚为风尚。紫砂壶业的兴盛何以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紫砂壶具有优越的实用功能。紫砂茶壶素胎无釉,胎质细腻,含铁量达9%。据前人总结用紫砂壶作茶具有七大优点: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使“茶  相似文献   

8.
紫砂壶杂谭     
在中国茶文化中,对饮具也十分讲究,而为众人熟知的茶壶,则为必备之物。茶壶种类甚多,当推宜兴紫砂壶为上品,朱郁华先生撰写了“典雅的紫砂壶”一文,对宜兴紫砂壶的方方面面作了简述、谈来颇多雅兴,故摘之。 宜兴紫砂茶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如今不少内外有识之士对宜兴紫砂壶进行了研究,古老的紫砂壶工艺的勃兴,导致沉寂已久的中国茶具文化的复苏。 据考证,紫砂壶制作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如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录》载:宜兴(古称“阳羡”)陶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茶色澄洁,茶味清醇,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  相似文献   

9.
我终于圆了梦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陶德臣喝茶少了紫砂壶,显得雅趣顿减。每每看到人家手捧紫砂壶,那古朴雅致的造型,引人幽思的色调,不知引发出几多羡慕。从此,虽不懂紫砂壶,却在一种奇妙心思的驱动下较多地注意起这个新朋友来。向往归向往,但没有“条件”则不合适...  相似文献   

10.
娄小勇 《农家致富》2005,(23):56-56
三年和尚学徒期满后,舅舅对我说:“做和尚只是谋生的一个手段。以后要多看点东两,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他递给我一本《农家致富》:“我订的,抽空来看看,有好处!”  相似文献   

11.
陈松年 《农业考古》2001,(4):154-155
金沙寺在江苏宜兴湖氵父镇。湖氵父则是我生于斯 ,长于斯 ,祖先庐墓于斯的故乡。金沙寺在罨画溪头 ,面水倚山。湖氵父这个地方 ,最早见于《唐才子传》(元·辛文房 )“刘商”条。说刘商 (唐诗人 ,最著名的诗作就是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隐于阳羡山中“湖氵父渚” ,“氵父”这个字只有中华大字典才收录 ,说湖笳是地名 ,“笳”是水之源也 ,亦即太湖之源。据当地父老说 ,阳羡山中 ,有七十二条“山涧” ,在金沙寺前汇集 ,俗名“汇水河” ,而且有一个很深的“水谭”叫“窑谭” ,在历史上环境是极为优美的。按县志记载 ,原是唐代宰相陆希声的读书…  相似文献   

12.
《宁夏农林科技》2004,(4):66-66
佛光君子兰,是以君子兰“和尚短叶”为母本,日本缟兰为父本杂交培育成功的一代新品种,为世界罕见稀有品种。  相似文献   

13.
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一词,是关于我国文字中最早的茶具记载。到了唐代,在唐诗中随处可见。茶与壶称为一对孪生兄弟,品茗者必有壶,国人都讲紫砂壶,一来是为了保证茶叶冲泡出的效果,二来为了提高饮茶的档次,三来也是一种爱好和收藏的需要,有的爱茶人珍藏紫砂壶成癖……那么,一把茶壶的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14.
5月5日,达州市、县专家组一行来到达县高产创建示范乡镇的檀木镇石和尚村,正值老百姓在院坝摊晒油菜,只听见一阵阵欢声笑语:“今年油菜特别好,比以往哪年产量高。”话语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檀木镇石和尚村外出务工的人较多,在家的农民对土地特别珍惜,把所有的空闲田都利用起来,全部栽上了由县农技站统一提供的高产、优质、高含油的绵油15、绵油11等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法师系多肉植物为景天科莲花掌属大坐莲一系列园艺品种的总称,其叶片因花青素积累而呈现鲜艳的色彩,然而其叶色对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极为敏感。本研究以万圣节法师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磷素水平处理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花青素、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缺磷处理和无磷处理均能降低叶绿素a含量、提高叶绿素b含量、降低叶绿素总、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促进万圣节法师叶片呈现红色;缺磷处理的效果优于无磷处理,建议在生产中采用缺磷处理技术,促进法师系多肉植物春季培养中的叶片呈色。  相似文献   

16.
1金奖惠明茶历史 1.1金奖惠明茶由来金奖惠明茶产于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据《景宁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畲族先民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广州流浪到浙江,在途中遇到一个叫惠明的和尚。唐咸通二年,惠明和尚建寺山中,让雷太祖在寺周围辟地种茶,金奖惠明茶从此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如今在惠明寺山外尚存一株惠明和尚亲手种植的白茶,树龄逾千年,叶子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呈白色,人谓“仙茶”,  相似文献   

17.
<正>一把紫砂壶,一听"明前茶",一枚精致茶盏,就是爱茶人清雅闲适的茶生活标志。知茶、懂茶、习茶的"发烧友"们,大都推崇饮茶之器则以宜兴砂壶为好,既不夺香,又无土气,更多的是珍藏着一份陶瓷的记忆。单说一把紫砂壶捧在手上,清醇的茶气在流动,犹如浸泡着天地的灵气,让我欲罢不能,这种散漫的思绪确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上道不出啊!生于农家子弟的我,少时家贫,哪能知道紫砂壶是何物?长大懂事后,从电影书刊中看到,在茶馆中手捧  相似文献   

18.
懂得品茶的人都知道 ,宜兴紫砂茶壶最能益显茶的甘香 ,加之其形状设计多样 ,欣赏及实用价值甚高。千百年来 ,紫砂茶壶均是收藏家们的重点收藏对象 ,正在庐九花园公开给予居民欣赏的紫砂茶壶展的展品 ,就是本澳收藏家林志宏穷十多年心血在全国各地收集回来的。走进林志宏的家实在令人惊叹 ,上千件紫砂壶分置厅的四壁红木柜内 ,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主人对它们的钟爱。年届古稀的林志宏说到紫砂壶便神采飞杨 ,为笔者诉说着一段段关于紫砂壶的故事。紫砂壶是江苏宜兴举世闻名的产品 ,内外不施釉 ,古拙朴实的壶既是实用品 ,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9.
学会弯曲     
《饲料博览》2010,(1):79-79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河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三个观点有点过时,现在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吃不完。”有三个离河边较远的庙,怎么解决吃水问题?笔者就三个庙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希望对农药企业转变发展思路,战胜经济严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