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螟虫的发生及其药剂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来对福建省甘蔗螟虫发生期预报,蔗螟天敌种类及田间消长规律调查,药剂防治试验等研究结果,提出蔗螟药剂防治的重点是苗期二点螟,同时介绍几种杀虫剂防治蔗螟的效果和田间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2.
蔗叶粉碎还田对甘蔗螟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产上甘蔗收获期蔗叶处理方法的不同,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蔗叶焚烧和蔗叶粉碎还田对当年宿根蔗的甘蔗螟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甘蔗螟虫以二点螟为主;在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黄螟和二点螟混合发生为害,但条螟种群数量最大.与蔗叶焚烧处理相比,蔗叶粉碎还田处理中,螟害导致的螟害株率相当,分别为94.17%和91.39%,但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3.86%、12.29%和17.23%、13.57%,表明蔗叶粉碎还田有利于减轻甘蔗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3.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种杀虫剂对甘蔗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月中下旬,结合甘蔗苗期施肥,施用3.6%杀虫双颗粒剂、4.5%敌毒粉剂或3%杀螟丹粉剂75~90kg/hm2,试验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防治黑色蔗龟和蔗螟枯心苗防效达75%以上,可用作防治蔗龟、蔗螟的替代农药。  相似文献   

5.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广西蔗糖》2006,(4):46
最近,贵港市采用一项名为性引诱剂“迷向”防治法的新型生物防虫技术,可使甘蔗螟虫害平均下降12.22%,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80%以上,防治虫害费用每亩降低成本70%。目前贵港市采用这种新型生物防虫技术的甘蔗面积达3万多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螟虫,又名钻心虫,以幼虫钻入甘蔗幼笋,使被害甘蔗出现笋尖干枯发展到整枝枯死。在受害严重的蔗园,可使甘蔗产量降低达22%,以往,蔗农杀灭螟虫,一般采用乐果或敌百虫等农药喷洒,既加大了甘蔗的生产成本,又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虫害的天敌也不可避免地被灭杀。从2004年开始,贵港市引进了性引诱剂“迷向”防治螟虫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利用性信息素干扰螟虫雌雄间的交配通信联系,减少螟虫交配,降低它的交配率,减少后代繁殖数量,起到防治螟虫的效果。同时,这项新技术也有效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害虫的天敌,可谓是一举多得。广西贵港市采用性诱剂迷向防治甘蔗条螟的一组数字显示,性诱剂迷向防治法在蔗螟的综合防治、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迷向干扰率为98.5%,交配抑制率为90.1%,幼虫为害花叶率...  相似文献   

7.
雷州半岛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特点是蔗螟种类多、发生期长、整年交替危害, 危害较为严重。防治对策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采取以化学防治保护苗期株,以生物防治控制后期危害, 以人工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把蔗螟控制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海盐县螟虫发生规律变化很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常规治螟技术已难以奏效。本县又是稻、桑混栽地区,使用杀虫双治螟已成习惯,桑蚕中毒严重。1996年我们从测报方法、防治策略、使用农药、防治方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改进了螟虫防治技术,通过狠抓下列五项技术措施,战胜了螟虫灾害,同时遏制了桑蚕中毒扩大势头。全县1.3万公顷早稻,第一代螟虫防治效果91.5%,螟害率从37.65%下降到3.2%,与观察区比较,减少损失20%;晚稻1.79万公顷,第二代蝗虫防效95%,第三代蝗虫防效90%,晚稻的螟害率从…  相似文献   

9.
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古巴蝇(Lixophaga diatraeae Townsend)和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广西农科院武鸣里建基地进行了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对冬植蔗、春植蔗、秋植蔗、宿根蔗和实生苗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结果显示:在不施用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的情况下,仅适时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到蔗地,各蔗地的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平均在5%和10%以下。表明古巴蝇和赤眼蜂能有效控制螟虫为害,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COUNTER10%颗粒剂对甘蔗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5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每公顷施COUNTER10%颗粒剂20、25、30kg,对蔗龟的防效达85.79%以上,对蔗螟的防效在80%左右,可作为蔗龟、蔗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每公顷以20-25kg为宜。  相似文献   

11.
甘蔗螟虫为害加深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滋江地区甘蔗螟虫为害情况,甘蔗螟虫为害加深的原因为:(1)农药的不合理使用;(2)植期的多样性;(3)种植行距过密;(4)气候条件适于螟虫害大发生。提出应在甘蔗螟虫预测预报基础上,综合采用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条螟的性诱剂述向防治。  相似文献   

12.
选择8种杀虫剂对蔗螟和蔗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90kg/hm2和40﹪福戈水分散粒剂0.6kg/hm2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60%以上;15﹪乐斯本颗粒剂22.5kg/hm2和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75kg/hm2对蔗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些药剂可作为蔗螟和蔗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结合3月底4月初蔗苗松蔸除草和5月底6月初甘蔗大培土施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省果蔗主栽种Badila在生产中存在耐旱性差、嵌纹病严重、螟虫为害和无法全年供应问题,开展了糖蔗兼用果蔗的品种筛选工作,已获得几个符合目标要求的品种,并提出大力开发这些品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鉴定、评价水稻材料抗螟性是利用材料进行抗螟虫育种的基础。依据海南采集的三化螟卵块接种和本地自然发生的二化螟引起的枯心和白穗,对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性具有一致性;A232抗螟性虽不及转肪基因材料的高抗水平,但较其他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利用自然田间发生的螟虫对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最好是在螟虫种群数量较大时的水稻生育后期,利用白穗率来评价品种抗螟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甘蔗螟虫,俗称甘蔗钻心虫,为甘蔗害虫。在桂中来宾市兴宾区蔗区防治甘蔗螟虫的实践中,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表明,放蜂区比对照区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分别减少12%和1.49%,有效地减少了甘蔗螟虫的危害。并且,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蔗区的农药使用率大大减少,既提高了蔗糖安全产量,也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促进了农业文明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广西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综合效益,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促进生物防治螟虫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本试验通过放蜂区与常规防治区的对比,调查了释放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及对甘蔗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理论蔗糖分的影响,并同时分析了释放赤眼蜂的综合效益。结果显示,与常规防治方法相比,释放赤眼蜂能使螟害节率降低84.04%,螟害株率降低57.21%,断尾率降低57.29%;放蜂区甘蔗株高更高,茎更粗,植株生长更好;理论产量提高了12.07%,理论蔗糖分提高了1.17%;放蜂区农药减量明显,经济收入更高,农民对放蜂防螟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且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但田间防治往往是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为了研究取食香根草后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毒死蜱8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大螟和二化螟的毒力作用,以及取食香根草后螟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度变化。【结果】8种杀虫剂(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对大螟的LC50依次为1.04,1.40,2.67,3.48,7.59,13.03,16.57,23.28 mg/L;对二化螟的LC50依次为1.94,2.07,4.20,8.93,9.72,17.63,9.51,64.68mg/L。与取食水稻的螟虫比较,香根草饲喂3d后,大螟幼虫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提高,致死率提高13.3~22.2个百分点,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敏感度显著提高;而香根草饲喂后的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均显著提高,致死率提高26.7~33.3个百分点。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初步明确了水稻螟虫取食香根草后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单季稻大螟防治问题及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螟白穗防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大螟的数量在局部地区已上升为主要害虫,其种群数量也已超过二化螟。大螟上升主要原因,一是耕作制度多样化与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多食性大螟的发生;二是大螟发生期早于二化螟,在当前普遍采用长持效药剂,防治间隔时间拉长情况下,大螟容易出现失治漏治;三是当前螟虫主治药剂氟虫腈三唑磷等对大螟防效不理想。为此,笔者进行了新药剂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大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对单季晚稻破口期大螟的防效为94%、保穗率71%,显著高于90%杀虫单200 g/667 m2高剂量处理的84.6%、54.7%。同时提出"改变作物布局,集中连片种植,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恶化大螟生存环境,加强测报,适期防治"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9.
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4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每公顷施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60、75kg,对蔗螟的防效在80%左右,可作为甘蔗螟虫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每公顷以45~60kg(有效成分2.25~3kg)为宜。  相似文献   

20.
果蔗高产优质栽培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果蔗是广西横县百合镇的主要农业特产,历年种植面积均在1600公顷以上,占横县果蔗总面积的70%以上。但由于未有进行科学的总结,果蔗生产中先进的技术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出现了高产、低产,优质、劣质并举的现象。本文试从选种、施肥、合理密植、水分管理等方面进行百合果蔗高产优质栽培的总结和探索,供广大蔗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