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河北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地整理能有效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质量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并且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的好坏对项目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督检查和最后的验收、确认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该文在国内相关研究分析基础上,依据土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评价指标基准值和权重确定,得出适合滨海平原区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模型。通过此评价体系得出一八农场整理项目综合分值为0.859工程质量为一级优秀,同时证实此评价模型对河北滨海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区域耕地整理规划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耕地整理类型区与整理区优先度划分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该文以北京大兴区为例,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从耕地整理的基本目标出发,分析选取了土地整理类型区划分的因子,并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整理类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整理效益与评价单元对新增耕地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性需求的双重目标的土地整理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耕地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土壤肥力偏低,亟需培肥地力的区域耕地面积为27 603.8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4.9%;其次是耕地地块的坡度、规模和景观指数等因素导致的耕地生产条件差,而需要实施整理工程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7.86%;近期整理区分布与新增耕地相关的整理类型相一致,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15.82%;中期整理区集中连片分布在该区的北部地区,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46.18%;远期整理区在较长时间内以实施培肥地力工程为主,将来主要通过居民点和闲散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整理规划编制和土地整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有助于解决不同区域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以海南省为例,综合分析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区域分异因素,以乡镇为单元,采用图形叠置法和聚类分析法,并综合经验判断,确定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研究表明:(1)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存在较大的区域分异性,有必要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类型区划分;(2)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可划分为滨海平原类型区、河谷平原类型区和环山丘陵类型区与南部山地类型区4个一级类型区;滨海平原旱涝治理工程类型区、台地治石工程类型区、低丘干旱治理工程类型区、山间阶地治理工程类型区以及河谷平原治涝工程类型区5个二级类型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PSR模型的恩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易  张奇  石哲  张敏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4):209-214
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具有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特征的恩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PS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量化和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了引起土地质量变化的机制和过程,揭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计算出恩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压力、状态、相应、综合协调度,论证了PSR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备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认为,模型适宜在数据较齐备的区域进行量化和分析.指出恩平市土地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合理控制人口增长,集约节约用地,合理开发复垦整理,选取适度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王俊岭    杨雅萍  杨飞  孙九林  荆文龙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84-89,97
土地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础,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GIS和CLUE-S模型,以郑州市为研究区,以郑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模拟研究区在可持续利用情景下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郑州市土地承载力水平偏低,土壤环境敏感性较高。在未来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将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郑州市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本研究可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帮助,并为研究区今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难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深入了解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格局,选择代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环境生态化和土地利用社会和谐化的22个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值。同时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应用GIS软件绘制了该区的土地可持续综合利用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的大部分县区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起步阶段,可持续利用水平有待整体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将研究区具体划分为5类土地可持续综合利用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层次,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格局。结合区域具体分区的汇总结果,并对该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布局建议。该文为长株潭地区土地开发和利用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研究了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青州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整理面积655.14 km2,占可整理面积的48.37%,其中近期整理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西北部,中期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东南部,均以耕地整理为主,远期整理区主要处于丘陵区西南部,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开发并重;非整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为耕地,占51.63%。研究结果可为青州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TOPSIS方法的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依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生态安全的TOPSIS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2006—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但仍然不容乐观。并从维护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具体对策。研究表明通过DPSIR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平潭岛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平潭岛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DRASTIC模型法,对岛内地下水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平潭岛大部分区域地下水脆弱性程度较高,特别是滨海平原区脆弱性程度更高,受污染的可能性很大。希望能为今后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科学评价中国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丰富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土地整治在国家层面上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主,而省级以下层面则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中国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率在全国范围均呈现较高水平,且开发补充耕地数量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差异不大;中国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率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上体现出较大差异,市域尺度更能体现土地整理与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该研究可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序列建立及宏观政策决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苏南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徐茂  王绪奎  蒋建兴  沈其荣 《土壤》2006,38(6):825-829
从耕地面积、土壤肥力和农业利用布局3个方面概述了苏南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耕地面积减少、土壤养分非均衡化、农田污染加剧、土壤酸化等耕地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耕地数量波动及驱动力多时间尺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波诊断技术应用于1978年以来江苏省耕地数量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时间尺度分析,揭示了耕地数量波动周期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同时对江苏省耕地数量波动趋势进行了定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存在7 a、15 a和27 a的特征时间尺度,在27 a的特征时间尺度上,对江苏省耕地数量起控制作用的两种因素为GDP和人口数量,而在15 a的特征时间尺度上,则主要为GDP,并且两种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均为负面效应;(2)江苏省耕地数量将继续减少,但随着国家政府对耕地快速减少问题的重视和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减少速率将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吕晓  徐慧  李丽  赵雲泰 《土壤》2012,44(2):203-207
改良治理盐碱地、促进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是基于生态适宜性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获取盐碱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维持与提高。通过回顾盐碱地农业利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尽管相关技术模式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系统的盐碱地资源调查监测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对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技术可持续性、改良模式可持续性以及管理决策可持续性分别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开展科学的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对促进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该文从自然条件因素、环境条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因素中选择了34个影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因子,利用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标准化,通过障碍度计算详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34个因子中人均农业总产值、粮食单产、芦苇地占地率、农业用地率、城镇化水平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芦苇地占地率在1996年以后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而人均农业总产值的限制主要出现在1998年之前,之后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未构成障碍;粮食单产和农业用地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1996年以后;林草覆盖率、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和农村电气化水平在一半以上的年份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构成障碍;在1994年之前,农民人均收入障碍度较大,是主要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江苏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江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将呈现农业用地非农化、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以及土地利用效率难以快速提高、土地后备资源日趋减少等变化态势,据此,论文提出推进研究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具体是:适度保护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合理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体系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土地资源的替代率。  相似文献   

16.
仇恒佳  卞新民  张卫建  胡大伟 《土壤》2006,38(4):390-395
以环太湖苏州市吴中区为样区,利用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典型调查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分析18年来耕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年递减率为1.6%,表现出以水域和各类非农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为突出特点的区域土地动态变化特征;耕地数量变化与区位和地形有关;种植业对耕地利用强度出现波动下降趋势,作物生产由粮食作物生产为主转化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并重;其变化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因素驱动。最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昀  黄贤金  濮励杰  周青 《土壤》2003,35(4):286-291
文章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原锡山市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原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根据论文的研究,原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将呈现农业用地非农化、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以及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难以快速提高、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日趋匮乏等变化态势,据此,论文最后从适度保护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合理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体系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土地资源的替代率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湖北的优势产业,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增长,耕地锐减,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中低产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抗灾性差;农业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做到: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对全省各个农业区农业内部结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通过“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构建生态工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当前特别要注意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及抓好灾后重建工作;要开展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为各个农业区设计良性循环的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快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自然土壤面积和类型的缩减,也导致土壤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表现出来。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功能演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张,水稻土土类和盐化潮土亚类消失,另外伴随还消失了2个土属和11个土种,一些特定的土壤功能消失;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主要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向土壤承载功能转换,其次为生态功能向生产功能转化。土壤功能这样的转换不仅增加了区域农业生产压力,也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动态发展,把握系统要素的结构层次和互动效应是进行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建立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法),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在构建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布尔运算和可达矩阵的分解,得出相应的结构矩阵和递阶结构模型图,并初步探讨了该结构模型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模型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土地利用系统各要素的空间递阶关系,为划分研究对象,建立济南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