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国兴 《现代园艺》2014,(16):41-41
<正>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探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新路子。靖江街道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由传统麦(油菜)-稻-稻"为主的老三熟制,逐渐向"粮、经、经"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不断引进推广,新的农作制度不断涌现。靖江街道每年种植小麦、玉米、西兰花有一定面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又完成各级政府种粮任务,并提高农户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探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新路子,我镇由传统麦(油菜)一稻为主的二熟制,逐渐向“经、经、粮”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不断引进推广,  相似文献   

3.
陈传兴 《蔬菜》2011,(7):11-12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探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新路子,萧山区靖江街道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麦(油菜)—稻—稻"为主的老三熟制,逐渐向"粮—经—经"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辣椒、叶菜、莴苣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探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新道路。本文分析了进化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逐渐向经济作物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区由传统"麦(油、肥)—稻—稻"为主的老三熟制逐渐向"粮经"、"经经"、"粮饲牧"、"立体种养"、"混养"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广大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不断深入调整,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广泛引进、应用和推广,新的农作种植制度不断改变和涌现,促进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发展。沙沟镇许多农户采用大棚提早熟番茄、甜(糯)玉米、药芹一年三熟种植方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667m2产番茄5000~5500kg、甜(糯)玉米3000~3500kg、药芹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不断引进推广,新的农作制度不断涌现。近年来,萧山区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现有设施栽培面积近1333.3hm2,种植模式多样化,效益明显提高。戴村镇郑氏蔬菜专业合作社摸索出了大棚辣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萧山区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逐渐向经济作物等新型农作制度转变,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开展春甘蓝———大豆———秋甘蓝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吴建平 《现代园艺》2014,(22):55-55
<正>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经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探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新路子。萧山区农一、农二总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现每年种植甘蓝(包心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一年三熟粮经轮作模式数千亩,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增加了种植大户收入。现将对甘蓝-鲜食玉米-鲜食大豆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甘蓝-鲜食玉米-鲜食大豆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具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中,种植模式老化问题比较突出,农户对农业品种、项目选择难度较大。改变传统的农作方法,推广高效生态农作模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1作物安排  相似文献   

11.
不断更新农作制度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农作制度创新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2011年,我们在杭州丁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了连片20hm2甘蓝(包心菜)—鲜食大豆—西芹一年三熟栽培模式,通过生产实践摸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省沛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不断探索适合当地轮作制度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筛选出"设施西芹-番茄-夏白菜-菠菜"1年4熟高效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并加以示范推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3.
枣粮间作比 一般作物的间作 制度,更能充分 的利用土地、空 间、日光等自然 资源,提高农田 生产效益,并兼 收农田防护林网 的生态效益,因 而早被我国南北 枣区广泛采用。 为了使这一农作 制度能适应目前 的农业发展形 势,得到更合理 的发展,从1981 年开始我们从农 田经济效益的角 度,调查、探究 了枣粮间作的优 化模式。现把调查研究结果列在下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衡量枣粮间作优化模式的原则 首先应立足于大农业,从农业的整体考虑。枣粮间作是长年性的农作制度,一个实施周期即达100年左右,而且实施的面积往往跨几个乡,甚至几个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陈青 《食用菌》2014,(3):1-3
总结了浙江省在食用菌品种结构优化、农作制度创新、菌棒场生产模式发展、"提质增效"技术示范点建设和食用菌品种第三方试验平台初步构建等方面成效,分析了当前食用菌推广在融合创新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食用菌技术推广发展策略,包括做优做强优势品种和差异化多样化发展特色品种,提升菌棒场技术服务层次和加大推广力度,丰富食用菌循环模式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创建"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平台,强化科技支撑,用好或争取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苏州市蔬菜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创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阶段,蔬菜产业已成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正确分析苏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动蔬菜产业化进程,对进一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分析宜春市特色农业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阐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同时为  相似文献   

17.
何建清  王伟平 《食用菌》2010,32(2):42-43
针对农业生产存在的传统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围绕农作制度创新,开展菇稻禽农作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以稻鸭共育为基础、冬闲田栽培黑木耳为重点。采用良种、优化基质配方、稻草覆地和微喷调湿等代料黑木耳冬闲田露地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及废菌棒还田、稻鸭共育技术集成与应用,形成了菇稻鸭复合型生态种养技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相似文献   

18.
<正>浙江省台州市人多地少,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粮经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农作制度,总结和提炼了一整套适用于本地发展的千斤粮、万元钱种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们在路桥区金清镇和黄岩区宁溪镇试验示范了大棚越冬茄子-单季稻双茬轮作栽培模式,该栽培模式利用水旱轮作,合理安排茬口,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减少土传病害,克服大  相似文献   

19.
易立灿 《花卉》2016,(24):98-99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地区经济产业转型与发展。面对传统农村结构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调整能与种植产业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改革方案。"十三五"计划提出,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农业经济转型工作,重点优化种植产业结构模块,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结合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种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0.
蚕豆-甜玉米-富硒水稻间作套种新耕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林 《上海蔬菜》2009,(3):57-58
近年来浙西南山区土地连作障碍严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不断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下降。为此我们特开展了蚕豆-甜玉米-富硒稻米间作套种新耕作模式试验示范,我区落实示范方面积6.9hm^2,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而且实施水旱轮作,合理调整了种植结构,形成农作物耕种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现将该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