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3.
利用西林国家地面观测站1965—2021年和西林县区域自动站自建站以来逐日最高气温气象资料数据,采用统计学、线性分析及ArcGIS方法分析高温热浪时空特征,并阐述了高温热浪对西林县经济作物的影响,同时提出种植建议。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西林县高温热浪明显增多增强,表现在发生频次、强度及持续时间均呈现出线性增加趋势;每年高温热浪集中出现在3—9月,其中4—5月出现频次最多且强度最强,呈现东西部多(强),中部少(弱)的特征。西林砂糖橘、茶叶等经济作物,受气温影响大,持续的高温热浪,容易引发干旱,影响作物的生理活动,降低作物的生长等。通过西林县高温热浪时空特征的分析,提前应对高温热浪对经济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增产增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皖西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特点及规律,利用皖西北地区6个气象站1959—2016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对皖西北地区58年来夏季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西北地区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基本相似,整体上西北部为高值区、东南部为低值区。皖西北地区是高温热浪多发地区,年均发生高温热浪频次为2.1次·年-1,其中轻度热浪占1.5次·年-1、中度0.5次·年-1、重度0.1次·年-1;年均热浪日数为11.0 d·年-1、强度为18.8℃·d·年-1。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年较差变化都较大,高值年基本都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21世纪出现在2013年。一般高温热浪频次多的年份对应的热浪日数较多,同时强度也较大。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整体上都呈减少趋势,分别以0.2次·10年-1、1.7d·10年-1、4.3℃·d·10年-1的速度减小;其年代际变化极为相似,都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即20世纪50、60年代—90年代中期呈下降趋势,90年代末至今转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河北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4-2018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法进行高温热浪突变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趋势,邢台中部任县处于极值中心,北部坝上地区未出现高温热浪;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年际变化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性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1997年为突变年;高温热浪日数和频次的主周期为16 a,热浪强度的主周期为4 a和32 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秦皇岛地区寒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方法]基于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2334站次,黄色寒潮105站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地区是青龙县,最少是卢龙县;主要是因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9日,最晚结束为5月26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2和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有9年;从年代际来看,寒潮出现最多的是70年代,最少的是90年代。随着气候变暖,寒潮总次数趋于减少,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结论]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7.
《江西农业学报》2022,(11)
利用19792015年江苏省12个气象台站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最新寒潮标准对不同强度寒潮分类统计,运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江苏地区寒潮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单站寒潮及单站强寒潮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增趋势,以中路路径为主;特强寒潮发生频次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以东路路径为主。历史上影响江苏的寒潮月际及季节分布明显,秋冬季较多,春季较少;强寒潮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但在2009年以后显著增加;特强寒潮在1986年以后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小波分析表明,不同强度的寒潮具有不同的周期特征。寒潮及强寒潮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江西农业学报》2017,(11)
利用1979~2015年江苏省12个气象台站日最低气温资料,按照最新寒潮标准对不同强度寒潮分类统计,运用线性趋势法、M-K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江苏地区寒潮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单站寒潮及单站强寒潮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增趋势,以中路路径为主;特强寒潮发生频次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以东路路径为主。历史上影响江苏的寒潮月际及季节分布明显,秋冬季较多,春季较少;强寒潮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但在2009年以后显著增加;特强寒潮在1986年以后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小波分析表明,不同强度的寒潮具有不同的周期特征。寒潮及强寒潮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不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皖东南地区寒潮的气候特征(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皖东南地区1961年10月1日-1991年月31日每年的冬半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皖工南地区寒潮冷空气源于北冰洋,其路么88%经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南下影响本地区。(2)全区性寒潮每年平均1.6次,但年际差异较大;92-3月份出现寒湖次数最多,10月份无寒潮出现,(3)测第拔高度高则寒潮年平均镒数多;宣城、郎溪、广德地区年平均次数最少,旌德、绩了多。(4)寒潮48h最大降温幅度为19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各地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各地呈东多西低趋势,高温日数平均增加趋势为0.46d/a,每年平均出现21.5d高温日和4.2次高温热浪事件,高温日和高温热浪事件主要出现在6—9月,高峰期在7-8月。龙川县高温天气出现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是河源市最热的地方,龙川县的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存在较强波动性,在1971-1988年和1999-2007年期间有两个上升期,用M-K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龙川县高温存在2个突变点。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得出河源市各地的高温热浪的周期性并不显著,只有和平县2006-2018年2-6年的周期,紫金县1994-2016年准2年、准5年周期和1982-2006年准12年的周期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选用1958—2017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热量资源以南部沿海区最多,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最少,中部平原区居中的分布格局;1981—2017年相比1958—1980年≥0℃、≥10℃积温等值线向北推进100~160 km.辽宁省≥0℃、≥10℃积温分别在1993、1996年发生气候突变,南部沿海气候突变较早于内陆,气候突变前后≥0℃、≥10℃积温增加194℃·d,其增加的量值西北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区少于中部平原区和南部沿海区.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华南极端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根据华南地区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以百分位值定义极端降水阈值,采用模糊聚类、趋势系数、小波分析、交叉谱分析等方法,对华南地区极端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华南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可分为4个气候区,分别是南岭区、桂西区、沿海区和海南区,不同区域出现极端降水的季节有明显差异。各区域极端降水日数都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南岭区和沿海区增加趋势显著。各区域极端降水日数周期变化特征显著,且在2~5年周期上大多具有显著的同位相演变趋势,但落后时间长度不一致。[结论]该研究为华南地区极端强降水的预测和影响评估提供了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1951—2010年湖南省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南省97个地面台站1951—2010年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湖南省年降水的气候特征,得出:从降水距平的量值来看,夏季量值最大,冬季量值最小,春季和秋季相当。春季、秋季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夏季、冬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科技》2020,(1)
利用2004—2017年瓦房店观测站月浅层地温的观测数据,分析了瓦房店浅层地温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2004—2017年各浅层(5、10、15、20 cm)地温年变化呈现先降低再上升的过程,且2010年是寒冬,浅层地温历史最低。从月变化来看,各浅层地温的月变化总体呈现抛物线形变化,1月的0℃以下逐月上升到7月、8月25℃左右,然后再逐月降低到12月0℃以下,且4个浅层地温月变化一致。从各浅层地温四季变化来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春季平均地温均10.9℃;夏季平均地温约24.5℃;秋季平均地温约13.7℃;冬季平均地温约-2.3℃。各浅层地温总体就是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且春季和秋季相差不超过3℃,这也符合瓦房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