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四代二化螟发生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成熟时,对我市水稻当家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二、四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二、四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二、四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穗期二化螟害的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杂交早稻威优49和杂交晚稻汕优63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杂交早晚稻穗期受二化螟害后,产量损失因素由隐害株。死秆株和白穗三者构成。杂交早稻死秆株影响产量最大,其次是隐害株和白穗;杂交晚稻隐害株数量最多影响产量最大,白穗和死秆株次之。隐害株和死秆株造成产量损失的原因是空秕率上升和千粒重下降。其中空秕率上升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吉林省主推玉米杂交种17个,采用多重比较、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行数、子粒长呈显著提高趋势,病株率(玉米丝黑穗、玉米螟害)呈显著下降趋势,株高和穗位高呈平稳发展趋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对产...  相似文献   

4.
利用田间自然虫源级别辅以人工控制培养,使形成虫量梯度,以研究油菜蚜虫混合种群对油菜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蚜量达500头/百株以上时,影响趋势明显加大,特别在5000~7000头/百株和7000头/百株以上时,株高、叶面积、分枝依次减少41.6%,50.4%和69.5%;71.3%,51.1%和76.3%;产量损失73.0%和96.3%。并建立了其影响的动态模型。通过对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明确了产量损失主要是由于蚜虫危害造成批荚率的提高。因此,在油菜生长后期防治虫害的同时,还应采取降低批荚率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1998年对苎麻天牛幼虫在自然条件下危害苎麻产量的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百蔸虫量对产量损失直接作用最大;百蔸虫量主要株高及鲜皮厚间接影响产量,而通过茎粗,有效株及出麻率对产量损失率有微弱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新疆玉米青枯病的发生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科学》1997,(4):174-176
对新疆玉米产区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病残体和病土是玉米青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害发生与品种、前茬作物、覆膜、土质和地下水位密切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病株穗籽重损失率主要取决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田间发病株率和病株穗粒重损失率与单位面积产量损失程度均显著相关。因此,采用产量损失率=发病株率×单株穗粒重损失率来表述产量损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对28个玉米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高密度条件下,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及决策系数表现不一致。在75 000株/hm~2密度条件下,容重、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经济系数与产量正相关,对产量直接效应贡献最大的是经济系数,株高、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倒伏率、经济系数等性状对产量起到正效应。在90 000株/hm~2密度条件下,容重、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空秆率和经济系数与产量正相关,对产量直接效应贡献最大的是行粒数,容重、倒伏率、经济系数等性状对产量起到正效应,株高、穗位、穗长、穗粗、倒伏率则是通过各性状因子对产量负效应影响多于正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组分。结果表明,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由病粒数和病穗中的无病籽粒重降低率构成,这二个组分主要取决于病小穗数的多少,穗轴病节片数及穗轴发病时间这二个组分主要通过影响病小穗数而对产量损失起作用。接种至显症天数对产量损失无显著作用,与其他抗扩展组分也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陈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98-10802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 L.)各种产量构成性状分别对四川省浅丘和山区玉米产量的贡献程度。[方法]以四川省区试浅丘B组和山区I组为材料,对它们的产量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浅丘组合产量构成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除秃尖长和出籽率外,均为正值;只有株高和出籽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数,穗位高和行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且较大,分别达1.899 93、0.531 11。山区组合产量构成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除秃尖长外,均为正值;只有株高和秃尖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数,穗行数和行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且较大,分别达0.610 61和0.555 60。[结论]在玉米育种时,浅丘组合应着重注意穗位较高和行粒数较多的基因型,山区组合则应着重注意穗行数与行粒数较多的基因型,同时都必须协调好各个性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低芥酸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7~1998年度10个低芥油菜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产量、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呈显著的正相关(0.7427*、0.6795*),产量与千粒重呈近显著的负相关(-0.5957),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全株角数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通径分析得出,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的通径系数为0.5579*,单株产量的通径系数为0.5476*,全株角数的通径系数为-0.5330*,千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4963*。四者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是,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全株角数>千粒重。得出,低芥油菜高产新品种选育应从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入手,稳定全株角数和千粒重,兼顾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有效分枝数、生育期和抗病性等性状,这样可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危害分蘖力强的杂交稻时,水稻营养生长危害重,产量损失较轻;但在生殖生长期危害轻,则产量损失较重。以产量损失2%为经济允许水平定论,其防治指标分别为:分蘖期每亩有卯140块或枯心率3%或枯鞘率7%:孕穗、抽穗期,当白穗率出现1.8%时应立即防治。  相似文献   

12.
叶玉 《北京农业》2011,(3):59-60
中单28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高产、多抗、优质、中晚熟普通玉米单交种,其组合为中1128x中5493。2005年4月经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京审玉2005001。2007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引玉2007008。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黑龙江省水稻二化螟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和经济阈值,为指导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防治二化螟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二化螟虫口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2.0536X-4.2161,R2=0.9756;枯心率(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1.7187X-2.7756,R2=0.9704。在水稻孕穗期,虫口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1.1971X-0.5521,R2=0.9646;白穗率(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1.5032X-1.9087,R2=0.9806。在水稻分蘖期,其经济阈值为每100丛水稻有二化螟幼虫90~116头;在水稻孕穗期,其经济阈值为每100丛水稻有二化螟幼虫60~103头。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为水稻二化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2.2%甲维盐ME10、20、30ga.i./ha,5%氟虫腈SC30ga.i./ha,20%三唑磷EC400ga.i./ha3种药剂5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进行喷药处理。于空白对照区水稻受害症状明显或为害定型后调查水稻枯心率(白穗率)、防治效果及保苗效果等;试验期间观察2.2%甲维盐ME对水稻及有益生物有无药害。【结果】2.2%甲维盐ME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6d保苗效果达90.0%~100.0%,杀虫效果达92.0%~100.0%;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0d白穗率控制在0.3%~1.2%,受虫害株率控制在0.2%~1.8%,防效可达85.0%~98.7%。试验期间未发现2.2%甲维盐ME对水稻、有益昆虫、水生生物等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结论】2.2%甲维盐ME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高、持效期长,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推荐以2.2%甲维盐ME15~30ga.i./ha进行喷雾防治,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且环境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恶苗病苗性状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稻亚苗病徒长苗有3个显病高峰,稻苗3叶期、拔节初期、破口初期,徒长苗 明显的症状隐蔽现象。太隐蔽始于秧龄13d时,高峰发生酝水稻分蘖盛期,武育粳5号与寒优1027分蘖盛期的症状隐蔽率分别达92.6%,89.7%。部分症状隐蔽病 重新转化为徒长苗,其转化高峰发生于水稻拔节初期、破口初期。未出现症状隐蔽的徒长苗及移栽15d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00万hm2,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虽经防治仍然造成经济损失400~500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的病虫害,2001—2004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500khm2次,其中2003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2.5%。近年来水稻病虫在全国的发生特点表现为:一、大部地区病虫害发生较重,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水稻纹枯病;二、次要病虫上升,为害加重。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或正逐渐上升为重要病虫害;三、发生面积较大,波及面广。2004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粮食种植效益的提高,早稻面积将继续回升,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将进一步加大,对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有利;部分地区部分高产、优质但易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种植,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为水稻二化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2.2%甲维盐ME 10、20、30 ga.i./ha,5%氟虫腈SC 30 ga.i./ha,20%三唑磷EC 400 ga.i./ha 3种药剂5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进行喷药处理。于空白对照区水稻受害症状明显或为害定型后调查水稻枯心率(白穗率)、防治效果及保苗效果等;试验期间观察2.2%甲维盐ME对水稻及有益生物有无药害。【结果】2.2%甲维盐ME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6 d保苗效果达90.0%~100.0%,杀虫效果达92.0%~100.0%;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0 d白穗率控制在0.3%~1.2%,受虫害株率控制在0.2%~1.8%,防效可达85.0%~98.7%。试验期间未发现2.2%甲维盐ME对水稻、有益昆虫、水生生物等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结论】2.2%甲维盐ME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高、持效期长,在水稻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推荐以2.2%甲维盐ME 15~30 ga.i./ha进行喷雾防治,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且环境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籼稻抗旱性状的筛选及其育种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用12个灿型水、陆稻品种进行水、旱处理,在全生育期共测测定其39个性状和单株产量,并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各类性状进行单因变量逐步回与恢复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以旱作栽培时的抗旱性状为指标,综合人选单株有效穗数、穗茎粗、穗茎粗、倒二节间长、每穗实粒数;(2)以各性状旱/水为指标,综合入选性状为谷粒宽比、有效穗数比、剑叶长比、实粒数比、穗茎粗比;(3)采取模糊隶属函数法对(1)(2)入选性状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类杂草危害对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常年稻田中设置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以及混合杂草自然发生区,研究不同种类杂草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本科杂草区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主,密度为102.8茎/m2,产量损失为65.09%;莎草科杂草区以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为主,杂草密度为240.2茎/m2,产量损失为56.82%;阔叶类杂草区以节节菜(Rotala indica)为主,杂草密度为183.6茎/m2,产量损失为31.84%;混合杂草区杂草群落主要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节节菜(Rotala indica)为主,总密度为253.2茎/m2,产量损失达70.51%。禾本科杂草区、莎草科杂草区、阔叶类杂草区水稻产量差异显著;以杂草单茎危害率衡量不同类型杂草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依次为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